要實現《頭號玩家》里的遊戲世界,需要消耗多少金錢和資源?

假設從現在開始,地球環境不可逆轉地惡化,各國政府聯手打造像頭號玩家中的遊戲世界,以讓人類只需整天待在家中以節省資源消耗,那麼這個工程將會消耗多少金錢,資源和時間?求大牛估算一下


實際上電影里展現出來的遊戲世界本身就有多種問題。

首先,這是個MMO,意味著每一名玩家看到的東西,在另一名玩家眼裡都應該是一致的,否則這個世界就無法自洽。

然而在電影中出現過以下場景:無重力舞池、需要攀爬的峭壁、需要跳過的高台、有加速度的賽車場景。而這些東西需要提供的重力和加速度反饋根本不是一個萬向步行設備或者什麼高敏感度的全身套裝就能解決的。

而電影中甚至出現了很多隻靠手套和VR頭戴設備就遊戲的玩家,包括開局的戰鬥中,一位媽媽玩家跳上了高台,現實中她直接跳上了沙發。不妨設想一下,如果她面前沒有那個沙發怎麼辦呢?她的大腦接收到的視覺訊息是她跳上了一個比自己當前位置高的平台,而大腦會根據這個信息去調整腿部的動作和受力,然而實際中她落地點比大腦預期的要低,很有可能造成人因這個「意料外」的高低差而失去平衡「平地摔」(上樓梯的時候誤以為多一層台階而踩空的經歷很多人都有吧)。

有些朋友提到可以用AR或者相近的方式通過玩家附近的環境而生成遊戲環境,但是對於作品中純粹的線上遊戲也不現實,兩個玩家在遊戲里是同一個地點,然後一名玩家因為一米外有沙發所以有個高台,另一名玩家因為沒有所以是平地?這樣一來這倆玩家根本沒法正常的交互因為他們眼中的「世界」完全不同。

至於完全失重的場景就不說了,就憑那些大眾設備完全體現不出來…

另一方面,在最後的大戰中很多真·路人玩家完全沒有萬向行走墊,就在大街上跑來跑去,也是絕對不會存在於未來的VR遊戲發展方向里的,光是交通事故和跌落事故就夠所有人吃一壺的了。

不過大概會有製作公司,按照電影劇本弄個「哈利迪的三大挑戰」之類的VR體驗遊戲(或者過山車)……

=======================

再多嘴幾句,電影的設置是採用了一種和現實生活距離感較小的實現方式,來讓觀眾感受到「這種高端遊戲技術已經全面普及,就連貧民區也能人手一個」

實際上是為了大背景的條件下做了藝術加工

否則要麼看上去太科幻讓觀眾有了距離感(「好像200年內做不出來啊」),要麼就會讓觀眾感覺太過昂貴依舊會有距離感(「這套設備怎麼看沒個十幾萬下不來啊」)


手頭上正好在做一個VR項目,看了很多答案沒有說到點子上

以目前的技術來說,最大的難點是,由於外部環境因素的制約,VR中大部分模型的碰撞體積為0

VR強調的是什麼?虛擬的現實感,只要出現哪怕一秒鐘的非現實體驗也會讓人瞬間齣戲

這裡舉個例子:

Sina Visitor System?

weibo.com

由視頻可以看到,因為玩家的非常規行為,導致穿透過牌桌看到了扣著的牌(透視掛實錘了)

究其原因,是因為現實環境中玩家面前是沒有桌子的,而VR中構建的模型,僅依靠貼圖來隔絕視線又會遇到模型厚度的問題,即貼圖只能存在於模型表面,當你在穿透模型時,再薄的模型終歸是會有你可以停留在其中的視野點

所以現在大部分VR遊戲都會最大限度地避免觸碰或者在玩家必須要觸碰時製作提前觸發點

比如你去按門鈴,那麼在你視野里你的手在碰到門鈴之前門鈴就響了,如果你繼續按下去,就會發現你的手會直接穿過門鈴

這個觸發點就在女友模型之外,避免你摸到你女友的腰子

當然,如果你說:我有錢,顯卡都是2080的,OMNI和全套體感

朋友,那你也只是停留在OMNI那一小塊區域里,和電影中大夥在街頭大戰差遠了

所以,以目前的技術而言,只有把VR和AR結合,才能勉強達到部分效果

但是由此而產生的數據計算量,大概要背個小二十斤的外設吧


謝邀。

對比起電影,其實原著小說《玩家一號》對未來描寫得更深刻。小說里,真實世界中的一切教育、醫療、娛樂、工作和社會關係,都被「綠洲」所取代,現實僅僅成了「注射營養液的培養皿」

只不過追求「Happy Ending」的好萊塢刻意避開了這些思考。我卻認為,很有可能,「綠洲」就是人類最後的歸宿。

「綠洲」的基礎建設困境

眼鏡

《頭號玩家》里那個小小的眼鏡,可能是VR發展的最大阻礙。前幾年「嘗鮮者」們在體驗過VR後,紛紛表示「5年內VR很難大熱」,可最近情況產生了改變。

之前用戶體驗的大多是Oculus CV1或HTC vive,主要的問題有四點:一是解析度不足、清晰度不高;二是延遲高、大部分在18毫秒~20毫秒;三是需要有線連接(相比於電影中小小鏡框太過笨重);四是價格太貴,還需配備1萬元的台式機。

然而這四點問題在近一年紛紛得到解決:1. 沉穩派代表Oculus和HTC VIVE發布旗艦產品,其中vive Pro將解析度提升了78%(4K畫質)、清晰度翻倍。激進派代表PiMax等公司則直接躍遷到了8K畫質,在Kickstarter上火爆大賣。2. HTC VIVE的延遲率已經從最初的18毫秒降到了2毫秒~3毫秒,延遲問題徹底得到解決。3. 舊款的HTC VIVE和Oculus都有了輔助無線設備,新款的VIVE Pro等產品則直接進入了輕盈的無線時代(沉穩派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易用性上)。4. 大廠推出一體機,HTC VIVE開售Focus、Oculus推出Go(價格僅需199美元),一體機不再需要台式電腦就可以獲得完整的VR體驗,用戶的購買門檻大大降低。

這麼看,VR的前途突然變得光明起來。新一屆CES上,當用戶抱著質疑體驗完VIVE Pro後紛紛表示「或許VR真的很近了」。

運動設備

《頭號玩家》中的跑步機裝置並非原創,而是來自於生活。最硬核的VR用戶,家裡都有一台Omni/KAT的跑步機,主要的體驗方式就是固定腰部+萬向跑步機,不管你是行走還是飛奔都不會跌倒。

跑步機極大增加了沉浸式體驗,如果只是坐在椅子上、而不是完全模擬重力平衡感,「綠洲」的魔力將會削弱很多。雖然目前銷量都來自於不差錢的硬核玩家和線下店,一旦內容普及、硬體降價後,在戰場上自由穿梭還是用鍵盤按WASD,用戶的選擇顯而易見

輔助設備

電影里出現了觸感手套、X1盔甲等裝備,看起來似乎遙不可及,但其實市場上也有了。Manus、Hapto Gloves都是行業的先行者,發布了既便宜(100多美元)又實用的觸感手套,Power Claw等公司還有針對冷熱和痛感的產品,最近Oculus也準備發布一款官方的VR手套,在VR里「動手」即將成真。想像一下,去年Oculus銷量最好的產品Climb(讓玩家攀爬世界各個高山和建築),配合VR手套和跑步機,體驗是否炸裂?

VR「盔甲」也有一些產品,去年紅極一時的Hardlight Suit就在Kickstarter上成功眾籌,只不過現在還沒有成熟的遊戲或內容,主流消費者並不急於購買。不過,看了日本成人VR展上針對「胯部」的觸感硬體,相信在VR女友等「剛需產品」出來後,硬體可能會迎來契機?

目前來看,「綠洲」最需要跨過的坎還是眼鏡,不過隨著設備的迭代,進入「綠洲」的時間可能大大提前;反倒是跑步機、手套、盔甲等輔助設施已經相對齊全,比電影里2045年的裝備看起來要酷炫的多。

VR近期的機遇和挑戰

除硬體外,「綠洲」最大的挑戰是帶寬。目前主流的VR產品還是遊戲,完整性高的(比如賽車計劃、Climb等)動輒就30-60GB,PC上尚可接受,移動VR或一體機的話則很難兼容。

封閉產品尚且需要幾十GB,「綠洲」這樣的開放世界需要的則是以十倍甚至百倍計。所以,下載「綠洲」是不現實也是無意義的,解決方案會是在線緩存,而在線緩存的帶寬問題是目前Google和Oculus實驗室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他們讓軟體隨著人眼移動的畫面去緩存數據、延遲限制到10-20毫秒內,不過,目前尚未有成熟方案。(《頭號玩家》里提到的「帶寬阻塞危機」可能就是「綠洲」將一切在線化後遇到的數據傳輸問題)

內容方面,挑戰機遇並存。悲觀的看,目前內容主要是成熟的遊戲(PSVR的生化危機、輻射、古墓麗影等)、專門為VR開發的遊戲(Oculus的Climb等)、PC/移動端的VR體驗產品(攀登珠峰、極限運動、全景視頻等),前兩者的體驗已經非常震撼,但仍然屬於小眾宅男;後者內容更大眾,業內卻鮮有成熟團隊,質量上也很難讓人滿意。本質上VR大眾市場還是面臨「沒有用戶、就沒有收入、所以沒團隊」的雞生蛋問題,哈利迪的「綠洲」似乎更是遙遠。

樂觀的看呢,2017年VR Mobile的下載量是10億+,接近2010年移動App的下載量,而移動互聯網的爆發很大程度依賴於水果忍者、Talkbox(首創語音聊天)等2010年後發布的輕「爆品」。一旦有VR屬性極強、輕量級爆品的誕生,大批的開發團隊就會進入這個市場,一個個「綠洲」將會湧現。(現全球VR Ready的手機有10億+,一夜爆火並非神話)

「VR體驗的不可逆」是最大的機遇。生化危機為例,老玩家都習慣了生化危機的套路,對他們而言這已不是恐怖遊戲了,但生化危機VR出來後,玩家紛紛表示五分鐘就嚇的不行、摘下眼鏡後卻覺得不刺激不給力只好重新帶上;賽車計劃、Climb等體育遊戲更明顯,一旦用戶習慣在全景中運動,再回到現實用手柄或鍵盤操作則是一種煎熬。試想一下,如果最近的「吃雞」可以用槍械控制器、VR眼鏡、跑步機進行遊戲,完全沉浸在緊張和刺激當中,當你摘下眼鏡、看到電腦或手機的遊戲畫面時不會覺得索然無味嗎?如果你可以活在電影里、以Jack的視角去體驗泰坦尼克號和Rose的故事,你還會再去電影院看IMAX3D嗎?

VR的機遇是體驗的不可逆,一旦習慣VR的體驗與交互,PC移動端的產品就會被淘汰,因為這種體驗是沉浸式(全景視覺、聽覺、觸覺、嗅覺),顛覆性超過任何一次「平台級革命」;挑戰也顯而易見,帶寬的解決方案不成熟,內容一片乾涸,整個VR市場的月活用戶不過千萬,爆品的出現似乎遙遙無期。

「綠洲」何時出現?形態是否有變化?

原著《玩家一號》里的綠洲誕生於2025年,起初是一個遊戲,隨後變成了度假勝地、遊戲嘉年華、學校和醫院、工作和家庭,最終變成了「真實世界的替代品」。如果看這部小說或電影前,你拉個路人告訴他20年後全人類活在虛擬中,他一定覺得你瘋了;但看完電影后,你告訴他5年後,所有人習慣在VR世界裡遊山玩水、接受教育、遠程協作,他一定會若有所思,甚至很大概率同意你的觀點。

綠洲」的第一階段將會是升級現實,一切陳舊、低效、無趣的現實將會被「綠洲」替代,譬如教育、協作和旅遊等。「陳舊」的互聯網教育只改變了信息的媒介、卻沒有改變教育行為的本質,在VR里醫學、工程、藝術等實操性學科將會得到顛覆,教授學生做一次模擬手術、臨摹一個風景或做個雕塑,將會無比的容易和高效;旅遊無需請假、無需攢錢、無需協調老婆孩子,回到家就可以瞬移到肯亞大草原看動物遷徙、蒼老師伴遊夏日東京、或者「和蝙蝠俠一起攀個珠峰」。

之所以先是升級現實,一是因為捕捉現實的工具更為成熟(現在商用產品極多);二是因為「現實建模」所需的帶寬和成本極低(酷家樂打扮家等「現實建模」公司已經獲得大量融資);三是用戶對於VR中現實更容易接受、對於眼前可以提升效率的事情更感興趣。

隨著建模效率的提高、帶寬成本的降低、VR接受度更成熟,純「虛擬建模」的「綠洲」會出現,這是第二階段。普通用戶會想,為什麼我一定要去VR里看歐洲、何不去「死亡星球」轉轉?為什麼我一定要學現實社會的制度,而不是「綠洲」里的規則?「綠洲」會向Minecraft靠攏,用戶的創造力在此時得到充分宣洩。

第三階段就是Matrix,那時的人再也分不清現實和虛擬,所有人活在「蛹」里(或者叫倉鼠球更萌),身體24小時攝入著營養液,五感在「綠洲」里飛奔疾馳。讓我們希望這天永遠也不要到來吧(或者早點到來?)

這些聽起來有點天馬行空,但回到之前那個問題,5年後,大量的人會習慣在VR里上課、開會和旅遊玩樂,你信嗎?

關於「綠洲」的其他思考

在原著中,「綠洲」的誕生是一個哲學問題,我也常常陷入思考。

首先,「綠洲」的出現是必然的嗎?我一直認為,AI(人工智慧)和VR是一母同胞、AI為兄VR為弟,AI在20年後剝奪了人類80%的工作崗位甚至更多,「多餘」的人不用為生存擔憂、但由於沒有工作(不被世界需要)無法承擔奢侈的享受,只好義無反顧的投身到「綠洲」里做一個頭號玩家,這可能是一個不可逆的發展趨勢。但反過來想,這個世界也不是如此?我們看到的感知的都是一個巨大「綠洲」所模擬出來的,身邊的人只是一個個人工智慧的NPC而已?「綠洲」就是真實世界的翻版?細思極恐。不過AI的加速發展,勢必會催生「綠洲」的誕生,否則人們無處可去。

還有,「綠洲」誕生了,真實的世界又會如何?我覺得可能會出現兩極世界,99%的人生活在「綠洲」里,享受著完美的娛樂盛宴、度假風景和紙醉金迷,現實中他們軀體在「蛹」里;1%的人掌握了現實中的資源,真實卻不完美的世界反倒成為了「奢侈品」,天氣多變的海島,炎熱暴晒的徒步,或者一次不舒適的性體驗。1%坐擁全地球的資源,悠悠的說一句「還是現實中的風更慢啊」

最後的問題,我們需要從虛擬回歸現實嗎?電影中的世界首富「韋德」想周二周四給自己放個假,但是沒成為首富的其他「帕西維爾」會願意登出賬號、回到疊樓區的貧民窟嗎?是否「綠洲」才是一個更公平、更有趣、更天馬行空、想像力溢出的完美世界?又或者,忘記了現實中的善良和美好、純真和質樸,徹底沉浸「虛擬」的人會狂歡至死?可能對所有人而言,這都是一個難解、又不想面對的問題吧。

又或者,我們無法選擇?

利益相關:「綠洲Oasis」創始人,產品即將上線Gear VR Store.


首先要搞清楚一個問題,《綠洲》根本不是個純粹的VR遊戲。


完全按照電影的話,以現在的技術,無論花多少資源都不可能做到。

例如結尾的萬人團戰?從網遊伺服器端的角度來看,這不現實吧。以現有的網路吞吐能力,處理器能力,根本不可能實現大量玩家在同一個場景中活動時的密集交互。百人對百人的吃雞或許還行,但萬人對萬人的吃雞現在根本不可能做到。

然而電影中的虛擬現實並沒有限制一個場景只能進兩百人。

如果要變通掉「所有人的世界共享」這個基本的設定,那麼技術障礙就小得多了:每個人進入的都是一份獨立的遊戲副本,在每個人的遊戲中所有其它角色都是AI,那麼用現有的技術,只要有足夠的資源,不惜成本的話,能夠基本實現個大概。


推薦閱讀:

《堡壘之夜》為什麼能夠超越《絕地求生》?
索尼2017年遊戲榜單出爐,都有哪些獎項?
崩壞3萬聖節活動怎麼打?
在冒險中解密北歐海怪傳說 | 豌豆莢設計獎 ? 壯漢海上漂流記
《陰陽師》的成功與失敗

TAG:遊戲 | 科技 | IT行業 | 虛擬現實VR | 頭號玩家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