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古代人怎麼說話?

從先秦到今天,漢語的變化極為劇烈。語言學界一般將其分為上古、中古、近代、現代四段。

古代人怎麼說話

古代人怎麼說話

古代人怎麼說話

按王力先生的劃分,商周到南北朝是「上古漢語」,南北朝到南宋前半段是「中古漢語」,宋末到鴉片戰爭是「近代漢語」,「五四」之後是「現代漢語」。

我們現在聽到的n/l不分,f/h不分,很多是古人發音習慣的遺迹。

先秦時代,n和l是兩個截然不同的聲母,那時候人們喊娘就是娘,打狼就是狼。但是最晚在唐五代時期,甘肅河西地區就出現了n/l不分的方言。敦煌出土的曲子詞,相當於流行歌曲歌詞手抄本里,以「南」為「闌」,以「賴」為「奈」,以「連」為「年」的現象相當普遍。

江淮地區從六朝開始受人口遷移影響,方言逐漸從吳語變為官話,根據1626年金尼閣的《西儒耳目資》和1888年胡垣的《古今中外音韻通例》推算,最晚到清代中後期,以南京為核心的江淮地區說話已經不分n/l了。

西南官話的情況要特殊一些,從西南到東北,從雲南到湖北,n/l不分的問題是逐漸加重的。

這一格局與歷史移民相關。雲南桂北移民的主要來源是明初以南京為中心的江淮屯兵,加上雲南偏安一隅的地理環境,使得雲南方言中保留了更多明初南京方言區分n/l的語言特徵。

而四川和湖北在明清兩代曾因為戰亂和天災經歷了「湖廣填四川」等多次移民,並且這兩省地域開放,與周邊各省接觸頻繁,也就跟著成了n/l不分的重災區。

有人腦補福建人笑的時候是不是「發發發發發發」,其實你們真的想多了,閩方言,尤其是閩南語里根本沒有/f/這個聲母,唐代以前的漢語里也一直都沒有 /f/。

福建省在南北朝以前屬於所謂「百越之地」,到了東晉,中原漢人為躲避戰亂入閩,帶來當時的「官話」:中州(洛陽)漢語,使百越族語言發生變化。

第二次漢人大規模入閩發生在武則天「征蠻」時期,再次向福建地區輸入中原漢語。到唐末「黃巢起義」王潮入閩時,閩方言已基本定型,再之後中原何時出現了聲母/f/,閩地人民是不關心的。

所以,當古代人說「非敷奉微」這類字時,他們說的是「幫滂並明」。上古漢語沒有/f/的這一特徵不僅僅遺留在號稱「古漢語化石」的閩南語里,它還隱藏於我們生活中的角角落落。例如,普通話把「阿房宮」讀作阿「pang」宮、山西地名關龍逢的「逢」讀作「pang」、太原南阜的「阜」讀作「bu」。



用嘴說話呀


推薦閱讀:

古代武將真的武藝高過現代人嗎?假如把李小龍放在古代大概是什麼水平?
和尚說:古今
《漢書·朱買臣傳》打臉拜金女?論屌絲的理想和愛情如何才能兩全
怎樣判斷一個古代民族是屬於文明人還是屬於蠻族?
古人是如何剪指甲的?

TAG:古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