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的句解是什麼?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宋代:蘇軾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
蘇軾的這首詞題為「詠楊花」,而章質夫詞則為詠「柳花」,二者看起來相互抵牾,實則不然。隋煬帝開鑿運河,命人在河邊廣種柳樹,並御賜姓楊,故後來便稱柳樹為「楊柳」。柳花亦被叫作楊花,它實際上是柳絮。
楊花雖然以花為名,但是和人們普遍接受的花的印象不一樣。它細小無華,既無絢目的色彩,又無醉人的芬芳,實在很難真的被當成花來看待。所以作者說它好像是花,卻又不像花。詞以摹寫楊花的形態開篇,並非直接描寫,卻非常傳神。它寫出了楊花的獨特物性,同時又不僅限於此,作者彷彿在設身處地體驗楊花的命運和際遇。意味深長,空靈飄忽,奠定了全詞的風格基調。正如劉熙載《藝概》所說:「此句可作全詞評語,蓋不離不即也。」
落花總會令多愁善感的人們傷感憐惜,可是這同樣負著「花」之名的楊花,任憑它怎樣飄零墜落,也沒有誰在意。「從」,任。「教」,使。一個「惜」字,有著濃郁的感情色彩。「無人惜」,反襯作者獨「惜」。
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
楊花隨風飄飛,離開家園,落在路旁。仔細思量,雖說無情,卻也有它的情思。
楊花飄零,本是習見的自然現象,但作者不說「離枝」,而言「拋家」,不僅將其擬人化,更賦予豐富的內心世界。楊花「拋家」遠行,看似「無情」;而「傍路」又顯出內心沉重、戀戀不捨之意,是為「有思」。
蘇軾信中說作此詞的緣由是因為章質夫出任外官,遠離家人,自己「閉門愁斷,故寫其意」。因此寫楊花也就是寫宦途漂泊的章質夫,寫千千萬萬離家遠行的遊子。作者一生輾轉各地,對此有著真切而深刻的體驗。
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
如果說楊花有思,那麼所思為何?應該是和遊子一樣,思念的是家。對楊花來說,家便是它離開的那棵柳樹。作者由楊花引發的聯想,因而變為對柳樹的想像。你看,那纖柔的柳枝,就像思婦受盡離愁折磨的柔腸;那嫩綠的柳葉,猶如思婦的嬌眼,春困未消,欲開還閉。「縈」,愁思縈迴。「柔腸」,柳枝柔細,故取以為喻。「嬌眼」,柳葉初生時,如人的睡眼初展,故稱柳眼。
作者從楊花寫到柳樹,又以柳樹的風姿隱喻思婦的神態,可謂想像奇特,詠物而不滯於物。
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這幾句既攝思婦之魂,又傳楊花之神。遊子遠去,思婦懷人不歸,常引起惱人春夢。柳樹大概也如此吧。在夢中,她追尋千萬里,好像尋到了夫婿——那遊子一樣的楊花,只是剛要相逢,卻又被黃鶯的啼叫驚醒。
唐人金昌緒《春怨》詩曰:「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作者化用其意。從表面上看,這幾句幾乎都是在寫人,一個女子的無限幽怨,呼之欲出。但細讀之,又不能不說是在寫楊柳。隨風飛舞、欲起旋落、似去又還,不正是柳絮飄飛的情景嗎?至於黃鶯兒,也應該常常棲息在柳梢頭。作者落筆輕靈,以自己的內心體驗抒寫楊柳,使之成為人的思想情感的載體。物性耶?人情耶?已經渾然不可分割了。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
不必遺憾楊花飛盡,嘆只嘆西園裡百花凋零,難以連綴。作者筆鋒一轉,由楊花的情態轉而為人的惜春傷逝之感。「此花飛盡」,是一花之事;而「落紅難綴」,是一春之事。待到楊花飛盡時,正是暮春時節,燦爛春光,不復重來。正如杜甫《曲江》詩云:「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
這裡照應開篇「似花還似非花」,又一次將它與花,即「落紅」作了對比。楊花即使飛盡,仍舊不是傷春者憐惜的對象。「不恨」,是承上片「非花」、「無人惜」而言。其實,這是曲筆傳情。作者寫他人對楊花的態度,表達的仍是自己對楊花命運的關注,看似無情,實則有心。
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
前面既然已經寫到「楊花飛盡」,這首詠物詞到這裡似乎難以為繼了。但作者別開生面,將詞意拓展到又一境界。清晨一場風雨過後,楊花已不見了蹤影。它在哪裡呢?已化為一池浮萍,花殘身碎。
「一池萍碎」句,蘇軾自註:「楊花落水為浮萍,驗之信然。」這是古人的一種說法,並不科學。但作為文學特別是作為抒情詩詞,倒也無須拘泥。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此時的春色,假如可以三分的話,那麼兩分歸於塵土,一分歸於流水。「塵土」,是說落花飄零;「流水」,則指楊花落水。總之,春色已盡。由惜楊花,進而惜春光,詩人的情感袒露無遺。
「春色」居然可以分,這是一種想像奇妙而又高度誇張的寫法。蘇軾曾多次使用,如《臨江仙》「三分春色一分愁」,《雨中花》「不如留取,十分春態,付與明年」等。在蘇軾之前,已有人這樣寫。如唐代詩人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宋初詞人葉清臣的「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風雨」等,都是經典名句。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細細看來,那水中的浮萍,哪裡是什麼楊花;一點一滴,分明是離人傷心的眼淚。唐人詩曰:「君看陌上梅花紅,儘是離人眼中血。」作者化用其意。比喻新奇脫俗,想像大膽誇張,感情深摯飽滿,蘊意回味無窮。
由眼前的流水,聯想到思婦的淚水;又由思婦的點點淚珠,映帶出空中的紛紛楊花。可謂虛中有實,實中見虛,虛實相間,情景交融。鄭文焯手批《東坡樂府》贊之「煞拍畫龍點睛」。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