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總說我沒用,後來我真的沒有用了」 | 投射性認同
文 | 王雪岩
|| 簡單心理合作心理諮詢師
|| 石家莊愛若斯心理諮詢中心首席諮詢師、督導師
|| 知乎心理學大V
來源 | 簡單心理Uni(jdxl-uni)
編輯 | 山兔
(聲明:本文涉及來訪者個人信息的部分
都經過本文作者嚴格的模糊處理。)
在精神分析理論中,投射性認同是常常把人搞暈的一個詞,但放到人際關係中去看,又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一種人際方式。投射性認同被認為是精神分析理論里最難被講清楚的一個防禦機制。這是一個在兩個人之間完成的防禦機制,在這兩個人之間,信息的交換是花樣百出的。
有人說,這個世界上有多少個人,就有多少種投射性認同,所以這個詞也就成了非常難以描述清晰的一個術語。同時,這又是一個時時處處發生在人際互動中的過程,所以它就那麼真實那麼生動地存在於我們之間,如果我們有興趣去解讀這個過程的話,這個過程又會吸引我們去發現,我們情感深處有許許多多隱秘又生動的人性需求。
投射性認同,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一個人把自己認為的或是感受到的情感(存在於A身上)投射到另一個人(B)身上去,這另一個人(B)接受到這個信息後,在某種壓力之下,真的會變成投射的人(A)認為的那個樣子,那個投射的人(A)在被投射的人(B)身上找到他投射的內容後,再認同回去,於是就證實了他最早投射出來的那些內容是存在的。
這繞來繞去的過程可能看下來就能把人搞暈了,那,我們不妨放進人際關係中去看。
案例1
能幹的妻子 vs.「無用」的丈夫
比如一個在缺少男性力量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女孩子,在她的成長過程中,因為缺少體驗男性對家庭支撐的機會,於是她學會了「女性必須自立自強,自己幫助自己」這樣的人生信條。
當她長大成人後,因為在她的成長過程中,缺少依賴男性、信任男性,或者從男性那裡獲得幫助的經驗,所以在她結婚之後,無意識中她會感覺自己的丈夫是靠不住的,她必須依靠自己努力奮鬥來照顧好自己。
她可能用很多的行為方式將「丈夫無法靠得住」這個信息投射到丈夫身上去,比如她努力奮鬥,讓自己的能力很強;或者丈夫不管做什麼,她都覺得不滿意,從而削弱丈夫在家庭中的功能;或者當她在生活中遇上困難時,她不相信可以得到來自丈夫的幫助;或者丈夫所取得的成績她無意識中會否認其價值,等等。
慢慢地,丈夫真的就成為了一個對家庭沒有什麼幫助的人,於是她就越發感覺到無法依賴丈夫的恐懼,於是也就越加努力地發展自己的能力,丈夫被再一步削弱,這就完成了投射性認同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妻子將她的得不到照顧和幫助的恐懼投射給了丈夫,丈夫在一個能幹的妻子面前感受到非常大的壓力,當他不管怎麼樣都無法滿足妻子的期待時,於是他放棄了屬於自己的部分功能,進而妻子在這個關係中感受到丈夫真的是靠不住的,她的預期便成為了現實。
案例2
嚴格的父母 vs. 「不成材」的孩子
再比如一對在生活中壓力很大的父母,他們很擔心自己的孩子將來在生活中會遭受與他們相同的壓力,於是他們對孩子的管理非常嚴格,為了讓孩子的學習成績步步提升,他們陪著孩子做作業,幫孩子請家教,等等。
這看起來是父母在幫助孩子,但更深層父母也投射了很多的恐懼和擔心給孩子,而這個擔心,實質上是在潛意識層面不相信孩子有足夠的能力創造他自己的生活。
在日常的互動中,人與人之間大量的信息來自潛意識的傳遞,所以孩子潛意識中有可能接收到父母是不相信他有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的,如果孩子不能很好的照顧好自己,那他就會一直需要父母的照顧和管理。
這樣的話,父母在孩子面前就可以一直是有價值的,父母的依戀需要、自戀需要、價值感需要就可以從孩子身上獲得部分的滿足,從而可以緩解他們在社會競爭中的壓力。
在意識層面,孩子會努力學習,完成父母對他的期待,但是在潛意識層面,孩子有可能會阻止自己進步,從而滿足父母的需要。因為對一個孩子來講,父母是他最愛的人,他會願意滿足父母的期待,哪怕那個滿足是以犧牲自己的真實需要為代價;或是他只有滿足父母對他的需要和期待時他才是安全的,才不會面臨被拋棄的危險。
這就是在很多家庭中司空見慣的一個現象:越對孩子管得多孩子越不成材。其實父母對孩子的嚴格管理本身就來源於對孩子自主發展能力的不信任,所以無法放手讓孩子自主,不相信孩子有能力照顧好自己,發展好自己,孩子在這個不相信的壓力下,也真的抑制了自己的發展,從而證明了父母對孩子的擔心是有道理的。這就完成了一個典型的投射性認同的過程。
心理諮詢師:識別投射性認同
在心理諮詢室里,心理諮詢師要做的,就是處理投射性認同。在關係早期,投射性認同可能不能那麼快的被識別出來,藉助於心理諮詢師自己的反移情體驗,他可能會感受到一些不尋常的信息。諮詢師需要做的,是對這些信息進行識別和理解,然後把這個理解放進咨訪雙方的關係中進行印證。
當這個關係浮現得足夠清晰時,就可以解釋給求助者,讓他能理解到自己的關係模式,之後心理諮詢師可以進入干預性的處理環節,拒絕進入求助者投射性認同的循環中去,從而幫助求助者尋找到更有建設性的行為模式。
在這個改變的過程中,需要心理諮詢師有足夠的容納能力,來接受和代謝求助者的投射,然後將解毒後的情感再返還給求助者,當求助者可以從心理諮詢師身上持續的認同回已被解毒的內容,他就可能有勇氣做出改變。
在這個過程中,關鍵的部分是心理諮詢師有足夠的能力去容納求助者的投射,並有足夠的能力不進入求助者已習慣的循環中,而這個容納的能力,就來自心理諮詢師對投射性認同的清晰理解。
案例3
諮詢室中的投射性認同
比如我的一個來談者,他一直保持很穩定的與我定時會面,但常常會遲到幾分鐘。在與他的工作中,我有一個很奇怪的感覺,每當到他的工作時段時,往往在開始前十分鐘左右,我會感覺他這次會取消訪談的,其實取消的情況從來沒有發生過。
我們曾討論過他的遲到,對他來講,他的感受中只是習慣於遲到罷了,他無法將遲到和與我的關係建立起聯繫來。直到有一天,他真的跟我談到,他想結束我們的諮詢關係。
對於他的這些想法,我們進行了很深入的討論,在他的成長過程中,他曾經歷過很多的分離創傷,對他重要的人,最終都會不知什麼樣的原因就離他而去,從來沒有人給過他一個確定的答案,他只是感受到,如果依戀一個人,是很危險的,與其等著被拋棄,不如早早撤退更安全。
所以,當我們的關係逐步深入的時候,在他的內心喚起了深深的恐懼,他害怕有一天我會沒來由的拋棄他,讓他獨自承受痛苦,他的遲到本身也是在試探我對他的容納度,如果我因為他的遲到而生氣的話,他就會將那個生氣感受為警報,用快速離開我的方式,保證他自己不在我們的關係中受傷。
當他意識到他的遲到和想中斷諮詢都與他的早年經歷有關後,他開始體驗到我與他想像的不一樣,在我們約定的時間,他總是能見到我,而不是像他早年的重要客體一樣,會無緣無故的消失。這幫助他在我們的關係中開始建立一些安全的信心,從而幫助他留在諮詢中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索。
推薦閱讀:
※孩子膽小內向,這跟社交恐懼症到底有沒有關係?
※NO.2 難,難,難
※女人的戀愛心理有哪些
※全民焦慮的時代,我們要如何克服焦慮?
※《至愛梵高》觀後感
TAG:心理諮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