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與評價「一把尺」 | 中國基礎科研的短板系列之三

?圖片來源:pixabay

編者按:

現今,中國的基礎科研經費基本採用項目申請制,而評價一個科研工作者則主要看其論文發表在多少影響因子的學術期刊上。

誠然,無論是項目申請制度,還是以SCI論文的影響因子為主的評價體系都借鑒了西方的經驗,也有章可循。但是一些專家學者卻指出,在實施的過程中,卻有些過於「功利化」。一方面,對於項目成果、研究人員的評價體系過於單一;而另一方面,主管部門在評價項目、人員時,除卻以上評價機制外,又沒有很好的參照。或者說,在缺乏對基礎科研的意義認知的背景下,對其評價只能強調一些量化的方法。這無疑是中國基礎科研評價體系的一個軟肋。

就在最近由中國科學院學部、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主辦的《科學與社會》雜誌上,來自中國各大院所的學者針對中國基礎科研存在的短板進行了集中剖析。《知識分子》對這些學者的觀點進行整理、編輯,形成《中國基礎科研的短板》系列文章,以期為中國基礎科研的發展、改革提供借鑒。

今天推送的中國基礎科研短板系列文章第三篇,談談基礎科研的「項目制」和功利性問題。

整理 | 呂浩然

責編 | 李曉明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

現在中國主要採用項目制,通過招投標的方法分配科研資源。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劉大椿教授指出,科研經費申請以項目製為基礎存在一些短板。

在實行項目制的過程中,出現了許多新的問題。最突出的是項目制通常用搞工程的方式,或者准工程的方式,來解決立項、實施、驗收諸問題,這對結果預期明確的工程來說,也許是合理的。因為對於這類項目,它的招投標和評審,設計、操作、驗收等等都在預期之中,的確比較好操作。

「但是,基礎研究一般只能有設想,充滿不確定性。基礎研究強調的是創造性,不論是過程還是結果,很多東西並非事先就能完全把握的,如果能,也就不叫什麼發現和創造了。」劉大椿提到,項目制對於基礎研究更為可慮的副作用是,很難保證項目的主持者具有很強的主動性,因為爭取到項目對他來說可能是第一位的,爭取到了項目,才可能有資源和條件生存下去。

其實有些同行,爭取項目並不是他們最想做的,但是他必須首先爭取到項目,才能保證考核合格和屆時晉陞。所以,就投入政策的導向來說,為什麼會造成學界的浮躁風氣呢?主要是它忽略了基礎研究的本性是需要有創造性的,需要給自由研究留有比較大的空間,而項目制對此是有所欠缺的。

在評價的政策方面,劉大椿也給出了自己的見解,「現在的評價,無論對單位還是對個人,無論評一流、評先進還是評優秀、評職稱,實際上都是強調量化的方法,」劉大椿強調,「不是說量化的方法不好、不能用,沒有量就沒有質,離開量化方法談評估,顯然也是矛盾重重。但是,當下這個量化的方法用偏了、被絕對化了」。

劉大椿提到,多年前強調在SCI上發文,這成了評優的絕對指標,「結果是我國科技界在國外雜誌上發文的數量,已經位居世界第二了(編者註:現以成為第一),難道我國科技水平也達到世界第二的水平了嗎?」

論文的數量有把科研的本質異化的趨勢,然而科研爭的並不是一個數量化的指標,而是爭創造性。「所以我覺得我們現在的科技政策,從這個導向上來講,要著力克服他的短處,要看到我們國家實際上是一個政府萬能的社會,什麼都是政府管的,所以政策太重要了。在這個政策導向上,包括投入、包括人才、也包括評價政策,都是和我們的基礎研究緊密相關的。」劉大椿補充道。

在本質異化的問題上,劉大椿指出了現今政策導向造成的四個特別嚴重的方面,「一是行政化,我們的資源和評價的主體,往往錯位,實質上成了行政主導;二是數量化,把最重要的、科研本身的質量放在一邊;三是形式化,弄得單位去爭指標,個人去爭帽子,指標第一,帽子滿天飛;而行政化、數量化和形式化,最後就造成絕對化,凡事用一把尺子,去衡量不同性質的事物,既用尺子去量身高,又用這把尺子去量體重,忽視不同類別、不同性質、不同學科的問題,不導致浮躁風氣才怪。」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劉兵教授也提到,因為對這種功利性前景的特殊關注,政府對基礎研究的干預還是比較多的。「但在政府過多干預後,就存在一個問題,會形成一種新的邏輯,即官員的政績邏輯。包括平時對基礎研究甚至非基礎研究的管理來說,其實人們現在講的很多具體的問題,不管是資源分配、科研考核,還是評價,或者制訂具體措施和政策、評審項目等,從導向上看,本質上都是官員政績的折射的體現。」

劉兵進一步指出,一旦變成政績了,就會要求快出成績。然而,官員的任職是短期制的,在任期內要搞出可見的成果才行,這麼一個功利目標與政績結合起來,就出現了那些「要加速,要快的問題」。但這樣的科研成果即使得到了,也未必是最好的。如果承認基礎研究的重要性,就要從根本上排斥功利性的東西,這才能真正體現出基礎研究對文化的價值和對整體實力的長久價值。

下一期《中國基礎科研的短板》系列文章,將探討中國基礎科研的轉化之困。

製版編輯:Livan|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推薦閱讀:

博導涉嫌學術造假? 省重點項目4年難產誰之責
助力醫學科研外包 華聯科生物加大實驗動物中心投入
科研方法論——技術流派 or 人脈流派?
用經營青樓的思想來做你的科研
circRNA用於biomarker研究的樣本選擇新方向

TAG:科研 | 中國科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