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為什麼要進軍 IoT?

大家好~我是 @史中,我的日常生活是開撩五湖四海的科技大牛,我會嘗試各種姿勢,把他們的無邊腦洞和溫情故事講給你聽。如果你特別想聽到誰的故事,不妨加微信(微信號:shizhongst)告訴我,反正我也不一定撩得到。

不想走丟的話,你也可以關注我的自媒體公眾號「淺黑科技」。

-------正文分割線-------

阿里云為什麼要進軍 IoT?

文 | @史中 淺黑科技

一、這是我見過的,胡曉明最成功的一次演講。

胡曉明背後,是一張碩大的曲線圖。

那是中國公有雲計算的棋盤上,每一位玩家的市場份額。圖表最右,阿里雲的數值馬上超過 50%。

這張圖就這麼赤裸裸地停在半空。一瞬間,我有點恍惚。如果中國公有雲計算是一家公司,阿里雲即將成為「絕對控股股東」;如果中國雲計算是「比特幣」,阿里雲很快可以發起上帝一般的「51%算力攻擊」。胡曉明抬起右手,彷彿這一秒,比以往都要長。

每年,阿里雲在全國巡迴召開雲棲大會,已經成為人們心裡的固定節目。這是2018年深圳雲棲大會,阿里雲「年度巡演」的第一站。

這位阿里雲的總舵手特意找出一張陳年照片。那是2010年,在深圳的「IT領袖峰會」上,BAT 三家掌門聊起雲計算。當時的馬化騰和李彥宏都不相信這種技術會在近期落地,而馬雲卻以他一貫的狂人姿態高呼一個雲的世界就要降臨。

對「IT領袖」最大的暴擊,莫過於證明他們的眼光不適合做「領袖」。吃瓜群眾愛這樣的劇情。

像是獻給過去的八年歲月,胡曉明一口氣列舉了二十多個阿里雲在各行各業的案例,包括貴州浙江政務雲、首都機場、中國郵政、中國石化、12306等等,作為電影《該不該上雲,上雲該上什麼雲》的大結局。

正當我準備欣賞片尾字幕的時候,他卻沒有給現場觀眾任何喘息,毫無防備地開啟了一部續集:《阿里雲要進軍 IoT》

目測他的演講接近一個小時,一個料比一個料猛。如果作為編劇,胡曉明把劇情安排得如此應接不暇,顯然有點用藥過猛。但他是阿里雲總裁,這樣的兇猛堪稱教科書。

二、一件瘋狂的「小事」,IoT

IoT 是阿里巴巴集團繼電商、金融、物流、雲計算後新的主賽道。

也許是生怕觀眾們沒有接收到準確的信息,胡曉明選用了非常直白的說法。把 IoT 和電商、金融、物流、雲計算這樣百億級別的阿里巴巴支柱產業相提並論。

IoT 在阿里巴巴集團的戰略定位,和電商、金融、物流、雲計算並列。可謂「含著金鑰匙出生」。

換句話說,就像當年馬雲打下淘寶江山,平地高樓建起支付寶,冒天下之大不韙投入雲計算一樣,阿里巴巴要做另一件「瘋狂的小事」。

1、IoT早就躺在我們的想像里

客觀地說,在 ToB 領域,阿里巴巴鮮有失手。用「猛得沒邊」來形容絲毫不過分。

但這 IoT 似乎又和以往阿里投入的領域風格迥異。你看,連名字都改英文的了。實際上,這個概念不是太新,而是太舊了。

你一定知道,IoT 的意思就是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胡曉明自嘲,這是一個恨不得十年前就提出來的概念。

不過在我看來,這哪裡是十年前的概念,自從人類有了科幻小說,首先被幻想出來的東西,除去人工智慧,就是物聯網。

科幻作家阿西莫夫在1964年紐約世博會上,預言未來將會出現的科技,其中就包括「火星自動探測器」、「機器人」和「自動駕駛汽車」;

在庫布里克的神作《2001太空漫遊》中,宇航員使用的手錶可以自動獲取信息,進行智能決策,這同樣是 IoT。

阿西莫夫(1920-1992),他曾設定了「機器人三大定律」,開啟了後世對於機器人的想像。

要知道,在那個時候,人類剛剛發明計算機;互聯網是什麼東西,沒人知道;所有東西都能聯網進行自主決策,更是天方夜譚。

說了這麼多,我只是為了證明,IoT 是根植在我們大腦杏仁核之中的。上帝造人之後,就放手讓人們有了自己的悲歡離合。某種程度上說:

人類和物聯網的關係,恰好就像上帝和人的關係。

因為我們喜歡造物的感覺。

我想到了《哈爾的移動城堡》,雖然它帶有濃濃的蒸汽朋克風,但奇怪的是,它在我的腦海里打下了一個「生命」的烙印。也許這就是上帝造物的感覺。

2、一個腦洞:IoT 是最後一塊拼圖

你可以試一下,晚上和女票吃燭光晚餐的時候,給她解釋什麼是 IoT,應該會比解釋「雲計算」難不少。之所以 IoT 如此難解釋,是因為它更「反直覺」。

女票:新聞上說,物聯網會改變世界,究竟神馬是物聯網啊?

小明:就是把我們常用的冰箱、洗衣機,還有城市的紅綠燈、電網水路都聯上網。

女票:把它們聯網,聽起來並不難啊。

小明:額。。。是的。

女票:物聯網這麼簡單,它能改變哪門子世界呢?

小明:如果交通信號燈聯網,就可以智能調節車流;如果家用電器聯網,就可以幫你自動買東西、洗衣服;如果工廠設備聯網,就可以自動調節生產,提高效率。

女票:可這些事情,聽上去不就是人工智慧嗎?

話題進行到這兒,就變得比較難了。很多老濕傅都會在這裡翻船,沒辦法把 IoT 和人工智慧區分開來。

這時,我推薦你打一個比方:

人工智慧就像人的大腦,而 IoT 就像人的神經網路。

趁著她雲里霧裡的時候,趕緊舉一個例子:(這個例子描述的是剝離了大腦幹預之後,純粹的神經網路如何工作)

1)在天空中巨大的鳥群里,每一隻鳥兒都實時判斷自己和四周同伴的距離。這時,它們各自都是一個物聯網節點。

2)這些「節點」並不是簡單地收集數據,而是在實時計算,調整自己的飛行姿勢。

3)如果你站在遠處,無法分辨每一隻鳥兒,只看到黑壓壓一團。你會相信,自己看到的是一整個擁有智慧的生命。

鳥群在空中,依靠每個節點的自動調節,躍遷出「智能感」。

這個例子中,並沒有什麼絕對權威的「大腦」在控制鳥群整體的飛行姿勢,而是每個鳥兒獨立組成的神經網路的工作圖景。它說明:別以為你的神經離開大腦就是「戰五渣」。這個具體而又震撼的景象,其實就模擬了神經網路自身湧現出來的「智能感」。

這就是《動物世界》版本的 IoT。

當然,在燭光晚餐上說完這些,你的女票可能不再是你的女票了。這樣也好,一個不懂 IoT 的女孩兒,怎麼能和你相伴終生呢?

話說回來,之所以說 IoT 反直覺,是因為每個人都相信自己的一切都是由大腦控制的,而不相信你的神經網路自身同樣有自主決策的能力,並且是十分重要的能力。

如果你的手碰到了滾燙的水,還要請示大腦是否要縮回來,一來一回時間已經至少過去了零點幾秒。毫無疑問你縮回來的會是一個醬豬蹄。

說了這麼多,接下來是結論:

IoT 最明顯的標誌就是:智能的階梯化。

只有腦部的智能,沒有神經網路,就像是困在輪椅里的霍金,即使再聰明,也充滿了遺憾。而當各個部分都被賦予了不同層級的智能,才成為一個完整的生命體。從這一點上看,IoT 是互聯網和人工智慧不可或缺的「最後一塊拼圖」。

各層級的智能程度,隨著遠離雲端而降低

三、阿里云為什麼要做 IoT?

阿里云為什麼要做 IoT?

這個問題並不好,好一點兒的問題是:

阿里云為什麼現在才做 IoT?

更好的問題是:

為什麼 IoT 現在才能做?又為什麼是阿里雲做?

接下來,我就試著回答一下這兩個問題。

1、為什麼 IoT 現在才進入爆發期?

雲計算、人工智慧、大數據、IoT,這麼多概念,估計大多數人都快暈菜了。我試著讓你清晰一下。

看一個簡單的比喻:

雲計算相當於一個人的心臟; 人工智慧相當於一個人的大腦; 大數據相當於一個人的血液; IoT 相當於一個人的神經網路。 機器人相當於一個人的骨骼和肌肉。如此看來機器人很可能成為阿里巴巴的下一個主賽道。。。

理解了這幾個技術和人體臟器的對應關係,就可以從另一個角度解答幾個有趣的問題:

1)為什麼從1960年開始,頂尖科學家就開始用繩命研究人工智慧,卻成績寥寥?

答:一個沒有血液提供養分,沒有心臟循環泵血的大腦,怎麼可能擁有正常的思維?

2)為什麼從2015年開始,人工智慧進入了爆發的元年?

答:因為一個大腦所需的心臟泵壓和血液已經齊備。事實上,從2015年開始,全球雲計算市場獲得了史詩性的膨脹。

3)為什麼在雲計算誕生的最初幾年,大多數人都不看好它的落地?

答:因為一個心臟如果沒有和血液、大腦的配合,就是一團精力旺盛的肌肉,沒有應用的場景。所以某種意義上說,雲計算、人工智慧和大數據必須是齊頭並進的,但云計算可能要先行半步。

依照以上問答,你可以試著回答下面這個問題:

在生物進化中,神經網路是先於大腦存在的。大腦的本質就是無數神經的集合,為什麼人類先造出集合神經的人工智慧,卻較難造出分散神經的 IoT 呢?

直接說答案,是因為兩個阻礙:「傳輸速度」和「端算力」

普通人也許覺得人類的科技無懈可擊,制霸宇宙指日可待。但是站在阿里巴巴的角度,可以清楚地看到科技連環中的硬傷。

解釋一下:

傳輸速度:

如果把計算力分散到終端,就必然會造成大面積的信息傳遞。注意,這可不是請客吃飯,而是巨大量的信息往來。

你可能會說,信息傳輸,我們人類早就解決了啊。你要知道,面對大規模信息傳輸,目前我們最優的解決方案是:光纜。

而簡單一想你就會明白,物聯網所需要的信號傳輸,大多數情況下需要使用無線形式。想像一下未來你的無人駕駛汽車,不可能背後拖一根電纜吧。

所以,真實的情況是,全世界頂尖企業都在覬覦物聯網這個巨大的蛋糕。但是,前提是他們要研發出無線傳輸的標準制式。目前比較流行的有 NB-IoT、LoRa 等等,還有即將在2020年實現商用的5G網路。(5G網路能耗較高,下面會說到。)

眼看傳輸速度這件事,即將得到解決,IoT 面前的王屋山,有希望搬開,接下來還剩一座太行。

端算力:

剛才用鳥兒比喻了 IoT,實際上在鳥群中,每一隻鳥兒的大腦,就充當了一個端計算節點。你看,要想進行標準的端計算,起碼一個晶元要達到鳥兒大腦的計算能力吧。

你可能會說,目前我們手機端的計算力已經可以了啊,玩農藥吃雞都不在話下了。但問題在於,談端算力的時候,我們談的是「算力+功率+散熱」的平衡。

對於大多數手機里搭載的晶元來說,放到 IoT 設備中,功耗都太大了(價格也太貴了)。舉個例子,在無錫鴻山物聯網小鎮中,城市垃圾桶都安裝了測量垃圾量的感應器。這些設備不可能背一塊手機電池,每天充電。最好的方式是太陽能供電。這就對晶元的計算、傳輸功率有嚴苛的要求。

隨著技術的發展,目前低功耗的晶元、無線充電、太陽能電池越來越成熟。這個技術障礙在減小,但成本和性能仍然是障礙。

在這種情況下, 我們可以通過「邊緣計算」來輔助解決。簡單解釋一下,就是端只負責收集數據,而在很多端設備的附近,架設一個本地供電的計算節點,把數據統一處理,然後進行調度。就好像一個幼兒園阿姨管理很多不懂事的孩子一樣。

幼兒園阿姨在模擬邊緣計算。。。(圖片來自電影《看上去很美》)

在阿里雲的客戶案例中,很多機床上被安裝了感測器,但是感測器本身沒有計算能力,整體的生產效率優化,就是通過邊緣計算來實現的。

2、為什麼是阿里雲?

接下來,我來試著分析一下,為什麼這次「挑事」的是阿里雲,而它的對手騰訊、小米和華為在這盤四國軍棋里分別串演怎樣的角色。

先說底色:

所有的國內外巨頭,幾乎都看中了 IoT 這個未來方向。並且都在這條賽道上有所押注。但是他們的姿態和背景是迥異的。

然後說阿里雲。

許多媒體都報道了阿里雲要進入「IoT 主賽道」,但是很多人忽略了阿里雲進軍 IoT 的「姿勢」。

根據胡曉明和庫偉的介紹,阿里雲只為物聯網提供底層架構服務。「不賺硬體的錢」,也「不會事無巨細地開發所有行業應用」。

以上恰恰是最值得玩味的細節:

如果把 IoT 分成一個三明治,最底層是硬體,中間層是操作系統,上層是應用。那麼阿里雲要做的就是中間的那層操作系統。

這種玩法讓人聯想到人人都在用的 Android 操作系統。谷歌克制自己直接生產手機的衝動,也並沒有大量開發應用程序。

但正是因為這種非常清晰的自我邊界,給了合作夥伴異常清晰的信號。讓硬體製造商可以根據 Android 標準深度定製;讓軟體開發者可以放心開發,不用擔心被系統截流利益。

如果說阿里雲在 IoT 上有野心。那麼成為 IoT 世界的 Android,也許是對這個野心最通俗的解釋。

另外,站在阿里雲的立場來看,IoT 這盤棋自己可不是從零開始下的。

很多媒體都報道了,IoT 事業部總經理庫偉把阿里雲 IoT 未來的方向分為四類:智能城市、智能生活、智能製造、智能汽車。

很容易看出,這四類客戶都是 ToB 的。擴展而言,在中國市場上,最大的 IoT 市場都是 ToB 的。

簡單說,邏輯是這樣的:凡是涉及到 IoT 技術,就必然涉及到組網和多設備聯動。這本質上需要多品牌協作,所以大多數情況下須由 ToB 企業來完成。

而這些需要 IoT 能力的 ToB 企業或機構,例如政府、工業企業、家電廠商、房地產商,本身也是雲計算(和其上的人工智慧、大數據能力)的需求者。

說到這裡,還要回頭看第一張圖,胡曉明背後的數據。阿里雲的雲計算服務了中國100萬家企業。這個數字的得來,是從2009年王堅力主建立5K集群,以至於阿里雲公共雲問世,一直到2017年打下的江山基礎。

這些企業已經是阿里雲的用戶,和老朋友做新生意,自然更加容易。而它們的示範效應,又會讓更多類似的企業加入阿里雲的 IoT 陣營。

從這一點上來說,棋局才一開始,阿里雲就已經比對手多了一套車馬炮。胡曉明在接受採訪時,特彆強調「我們有深厚的 ToB 基因」,然後泛起了神秘的微笑,也許就是腦補了這個局面。

簡單說一下對手騰訊,在2014年,騰訊曾經推出「QQ 物聯」,試圖給每個硬體一個 QQ 號,然後把它們串聯到自己的平台上。但總體來講,騰訊的強項仍然是 ToC,做一個 ToB 的平台化產品的決心有多大,目前還不好說。另一方面來看,騰訊更好的出口是騰訊雲。但是騰訊雲對比阿里雲有比較明顯的兩個劣勢:

1、市場份額大致在阿里雲的五分之一,差距太大。意味著 ToB 客戶量小,面臨阿里雲嚴重的馬太效應。

2、騰訊雲的大量雲業務是遊戲、視頻以及CDN,距離互聯網業務較近,距離實體經濟較遠。這個特性在 IoT 棋盤上比較吃虧。

接著來說小米。小米是一個純 ToC 的企業。它的優勢是距離實體較近,掌握硬體供應鏈。但是剛才提到,純 ToC 業務,有很強的封閉性。所以大概率來說,小米的 IoT 會被限制在米家的範圍之內。毋庸置疑,在米家的地盤裡,小米一定會把用戶體驗做到極致。舉個智能音箱的例子,目前小米的「小愛同學」所搭建的家庭 IoT 生態,應該是超越阿里「天貓精靈」的生態。

但極致的 ToC 基因,決定了小米和阿里雲其實並不在一個賽道上,雖然都強勢宣傳 IoT,但二者的競爭性並沒有那麼強。

然後是華為。華為雲在 IoT 上是有野心的,而且對阿里雲的威脅是最正面的。原因有二:

1、華為是2B的企業,客戶和阿里雲有一定的重合度。

2、華為的基因是通信,入局 IoT 要更早。而且華為在主推 NB-IoT 技術標準,並且看上去有構建物聯網平台的計劃。

我對華為雲的了解有限。不過華為和阿里都是我心裡值得尊重的公司,這條賽道上如果是他們並駕齊驅,倒也不失為一場精彩的大戲。我特意對胡曉明提到了競爭,他表示:「市場足夠大」。(翻譯成普通話大概就是:騎驢看賬本——走著瞧。)

四、阿里雲上賽道,我們能得到什麼?

說到底,商業競合的局勢現在並不明朗。作為普通人,我們不妨先來看看,阿里雲究竟可以用 IoT 技術許諾給我們一個怎樣的世界。

物聯網小鎮

鴻山小鎮位於江蘇無錫,聽上去這個小鎮挺夢幻的。因為它被稱為中國第一個「物聯網小鎮」。

在小鎮上,橋樑,管道,垃圾,道路,他們的數據都相互連接,有31類應用。舉幾個例子:

路燈可以根據天色和行人自動調節亮度;

垃圾桶可以自動記錄被填滿的程度,從而可以預測自己什麼時候被裝滿,讓垃圾車智能規劃路徑,節省垃圾清運的能耗;

全鎮都有火情探測器,一旦發生火災,可以自動探測嚴重程度,向消防隊發出信號,讓平均救援時間縮短數分鐘。

圖為位於鴻山小鎮的智能垃圾桶。

智能小區

普通人對 IoT 感覺更明顯的,應該是社區生活。

阿里雲和萬科合作開發的小區,遍布物聯網的感應裝置。一個優秀的物聯網小區,大概是這樣的:

當你把車開到地庫門口,系統會自動識別你的車牌,然後把檔桿抬起。

你驅車進入,地庫的燈會依次點亮,引導你到固定的停車位。

在車停泊的時候,電梯已經被呼叫到地下等待著你。

你打開房門,門口的廊燈恰到好處地在地上為你打出一束心形的光斑。

屋裡的床墊可以根據你的睡姿和體溫,實時協調空調調整風速和溫度。

在你離開房間之後,掃地機器人會為你自動清掃房間,讓一切潔凈如初。

智能養豬、智能農業

在雲棲大會上,阿里雲特地介紹了和生豬養殖企業特驅集團的合作。

利用物聯網技術,可以實時探測母豬產崽的情況,讓小豬的死亡率降低3%。關鍵在於,這是在沒有增加硬體投入的基礎上做到的。

據說,這個企業養了1000萬頭豬,直逼一個直轄市的人口。。。在這樣的數字基數上,讓死亡率降低3%,帶來的效益是巨大的。

胡曉明表示,自從特驅集團採用了這個技術,全中國的養豬場都想法設法聯繫阿里雲,真誠求助。。。

與此相類似,有一些農業企業可以利用 IoT 技術追溯農產品的生命,用阿里雲的 IoT 平台開發專用系統,實時監控水果的溫度、濕度、果實的大小,之後消費者可以根據記錄一路追溯到它的生長和收穫。而且,如果聯合多點的作物生長數據,還可以通過人工智慧預測蝗災的發生,從而提前使用農藥。

這是一個採集果實大小的感測器,據說小到葡萄,大到榴槤,都有適用的型號。

當然, 還有智能工業,阿里雲用 IoT 技術提升生產線 3-7% 的良品率;和汽車廠商合作,試水物聯網汽車等等。

如此案例,不勝枚舉。說 IoT 是互聯網版圖中的「新大陸」,一點都不為過。

哥倫布發現美洲之前,歐洲人繪製的世界地圖。可見有多少新大陸在等待我們發現。

說到這裡,我想回過頭來解釋一個問題。

為什麼在整個敘述里,我沒有提到微軟、谷歌、亞馬遜?

毋庸置疑,美國巨頭無論是在雲計算份額還是國際化程度上,都比阿里雲的數據要好看。即使單獨說 IoT 領域,他們也都進行了非常紮實的布局。這些形成了它們的巨大優勢。

但是,美國巨頭唯一欠缺的就是兩個字「中國」。

相信很多人都已經明白,中國是 IoT 最好的溫床,沒有之一。

無論是智能城市、智能生活、智能製造還是智能汽車,物聯網設備都將是圍繞人來運行的。要讓物聯網的密度達到足以產生科技躍遷的水平,至少需要以下三個條件:

1、人口密集;

2、工業化基礎良好;

3、全國整合市場。

全世界滿足這三點的,目測只有我們腳下的土地。

我們可能要向世界說聲抱歉:「對不起,這次又是我們。」

IoT 這三個字母,重若千鈞。一場革命迫在眉睫,它將發生在我們腳下。而阿里雲和其他 IoT 先行者剛剛為每個人寫了一部《序章》。後面的一百二十回的峰迴路轉,正在等待我們每個人來書寫。

演講謝幕之前,胡曉明對台下黑壓壓的人群安靜地說:今天在中國發生的,未來也將在世界上發生。

我猜想,有時我們拼盡最好的年華,才走到路的盡頭。我們沒辦法評判來路是否值得,我們只知道:在這一刻,自己踏出的一小步,終於成為人類的一大步。

我們也將用那句格言告慰自己:

給歲月以文明。

-----End-----

再自我介紹一下吧。我是 @史中,是一個傾心故事的科技記者。我的日常是和各路大神聊天。如果想和我做朋友,可以關注微博:史中方槍槍,或者加我微信:shizhongst。

不想走丟的話,你也可以關注我的自媒體公眾號「淺黑科技」。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阿里雲布局ET大腦這件事?
阿里雲說要「萬物智能」,夢想何時才能照進現實?
這是一份特殊的「年終獎」
史上最全編程語言列表,你掌握了哪些?
阿里Q3財報:阿里雲去年營收破百億,亞洲市場遙遙領先

TAG:阿里雲 | 人工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