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不為亂世人

前言:這是第一卷《漢末》的最後一節,用一個人口的話題來結束,這個構思到今天應該有兩年時間了。

——正文——

現代人對三國這段歷史的了解,有兩大熱點領域。

一個是中老年群體出於對《三國演義》的摯愛,對這段歷史的了解是建立「英雄史觀」之上,一種認為「亂世出英雄」的歷史世界觀架構,他們津津樂道的話題莫過於「關張趙馬黃」和"一呂二趙三典韋"了;

另一個是青少年群體,對於三國遊戲所帶來的新視角,新話題,因為遊戲設定的因素,年輕人會對歷史人物的印象進行「量化」,比如認為諸葛亮的智力必須滿百,而他做過什麼,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誰比誰厲害,甚至,誰比誰更帥。

我不是說三國史愛好者的「愛好方式」錯了,如果每個人都能從自己所了解的「三國平行世界」中找到興趣所在,何樂不為?

但是對於喜歡鑽研歷史進程的我來說,我深刻理解到,三國亂世可真的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黑暗時期!

做過「人口史」研究的人,例如陶元珍的《三國食貨志》,都會告訴我們這個一個真相:三國亂世,人口銳減!

下表為漢末三國至歸晉期間的人口統計,其中漢靈帝和獻帝數據缺失是因為戰亂遺失的緣故:

(紅色數據為基礎參考依據,圖不大清楚,明天重新發)

下面我來解讀這張表。(年份累計有重疊1年,請數學達人忽略。)

  1. 新莽之亂前,漢平帝時,元始二年(2年),全國人口數達到5919萬,皇甫謐稱此為「漢之極盛也」。
  2. 經過新莽之亂,東漢建立,至劉秀逝世時,中元二年(57年),全國人口2100萬。距離上個數據,歷時55年,人口減半以上。實際,新莽發生民變之始為天鳳四年(17年),2-16年,全國人口應該有增加(高於5919萬);劉秀於建武元年(25年)稱帝,但是戰亂未平,一直到建武十二年(36年)平蜀,全國完成形勢上統一。可推出:17-36年,是人口銳減時期。人口減半的劇變發生在這19年間。自全國統一至劉秀駕崩(37-57年),這20年,雖然全國仍然偶有叛亂,但可推測人口在穩步增長。
  3. 漢明帝劉庄執政時期(57-75年)這18年間,人口增長1312萬,平均每年人口增長率為2.73%。這是東漢人口增長率的高峰
  4. 漢章帝劉炟執政時期(75-88年)這13年間,人口增長923萬,平均每年人口增長率為1.86%。
  5. 漢和帝劉肇執政時期(88-105年)這17年間,人口增長990萬,平均每年人口增長率為1.22%。
  6. 漢安帝劉祜執政時期(105-125年)這20年間,人口減少456萬,平均每年人口增長率為-0.45%。皇甫謐云:及孝安永初、元初之間,兵飢之苦,民人復損。
  7. 漢順帝劉保執政時期(125-144年)這19年間,人口增長104萬,平均每年人口增長率為0.11%。
  8. 漢沖帝1年,人口減少21萬,平均每年人口增長率為-0.54%;漢質帝1年,人口減少196萬,平均每年人口增長率為-3.95%。在這段時期前後,東漢帝國同樣面臨多年涼州叛亂的窘境。
  9. 漢桓帝劉志登基至永壽二年(146-156年)這10年間,人口增長892萬,平均每年人口增長率為1.73%。達到東漢帝國有史記載的人口頂峰。
  10. 此後由於戰亂的緣故,漢靈帝、獻帝時期的人口統計遺失或者未有記錄,以263年魏蜀合計537萬,加上280年孫吳230萬,至263年,人口數最多不過767萬。假設自三國鼎立(220年)自此時(263年),人口以1%增長,反推算220年,全國人口為500萬。再反推至建安元年(196年),人口數甚至更低。

全國

仲長統《理亂篇》:漢二百年而遭王莽之亂,計其殘夷滅亡之數,又復倍乎秦、項矣。以及今日,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絕而無民者,不可勝數。

曹操《蒿里行》: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皇甫謐《帝王世紀》:及魏武皇帝克平天下,文帝受禪,人眾之損,萬有一存。

《晉書·山濤傳》載濤子前所上疏:自初平之元,訖於建安之末,三十年中,萬姓流散,死亡略盡,斯亂之極也。

以桓帝時全國5648萬人口,再看假設推算出220年500萬,曹操寫的「生民百遺一」,看來並非是修飾手法,而是真實寫照。

曹魏帝國

陳志《陳群傳》:青龍中,營治官室,百姓失農時。群上疏曰:……況今喪亂之後,人民至少,比漢文景之時,不過一大郡。

陳志《蔣濟傳》:景初中,外勤征役,內務官室,怨曠者多,而年穀飢儉,濟上疏曰:……今雖有十二州,至於民數,不過漢時一大郡。

陳志《杜畿傳》載杜恕疏:今大魏奄有十州之地,而承喪亂之弊,計其戶口,不如往昔一州之民。

三國中最強大的曹魏帝國,雖然坐擁東漢帝國的大部分地盤,但仍然人口不足。以陳群,蔣濟認為曹魏帝國的人口數比不上漢時的一個大郡,杜恕認為不如漢時一州。

以《郡國志》載永和五年(140年)人口前三大郡中只有南陽郡和汝南郡破了200萬,分別為243萬和210萬人。

以《通典》推算景元四年(263年)曹魏帝國人口為443萬看,陳群他們所處的時期,曹魏帝國人口也不至於會低於243萬。

——所以他們所說不如一郡有些誇張(杜恕說不如一州倒是可以),但是情況也不容樂觀。

想想看,永和五年(140年)的南陽郡和汝南郡兩個郡相加起來(453萬),就超過了曹魏帝國的巔峰時期(443萬),更別說156年的東漢人口頂峰了。

皇甫謐《帝王世紀》:昔漢永和五年(140年),南陽戶五十餘萬,汝南戶四十餘萬,方之於今,三帝鼎足,不踰二郡。

蜀漢帝國

蜀漢帝國是三國中勢力最弱小的。以永和五年(140年)益州十二郡,合計人口624萬,及蜀漢帝國滅亡(263年)人口94萬,可見人口嚴重不足。

《晉書·地理志》記載的章武元年(221年),蜀漢帝國人口90萬(此數存疑,我認為可能是263年亡國時的數據概述),若為真,可推蜀漢帝國人口增長緩慢。

從人口數看,「蜀漢聯合孫吳,對抗曹魏」也是必然的戰略選擇。

孫吳帝國

《晉書·地理志》記載赤烏五年(242年)人口數為240萬,我認為這很可能是把280年的數據230萬抄來的(三訛作四)。

若為真,則可推孫吳帝國自242至280年,人口減少10萬。這種人口減少的情況,初步考慮是淮南三叛之壽春之戰時,孫吳勢力大損的緣故。

以永和五年(140年)揚州六郡,合計人口433萬來看,孫吳帝國巔峰也比不過漢時一個揚州,何況孫吳帝國實際上佔領了交州、荊州大部分土地。

隱戶問題

前輩王育民、趙文林、謝淑君(趙謝合著)、葛劍雄均著有《中國人口史》,他們均提到隱戶問題,他們的見解,計算方式各有不同,我在此就不一一闡述。

《通典》提出的263年至280年,西晉帝國人口增幅849萬,人口翻番,這就不能再用人口增比來解讀了,所以前輩解讀認為,這是魏蜀合併之後,政府清查出來的隱戶人口數。

我認為,隱戶在戰亂時期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其佔比肯定也比和平時期高,但是計算這個數值,仍然需要以基礎數值來計算,例如像我一樣用假設1%的人口增長比推220年為500萬人,然後推測隱戶的實際人數也應該基於這個數字來展開,而不是天馬行空的認為有幾百萬,上千萬的存在。

——例如葛劍雄就直接給出:三國人口低谷(221年)有2224-2362萬,人口高峰(280年)有3000萬人的結論。

兵民比

網上有一種論調,用蜀漢帝國滅亡時,士兵10.2萬,百姓94萬,算出約9個百姓中征1個士兵,以此認為蜀漢帝國窮兵黷武。

實際上,孫吳帝國也差不多。數據如下:

裴注引王隱《蜀記》:又遣尚書郎李虎送士民簿,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

裴注引《晉陽秋》:(王)浚收其圖籍,領州四,郡四十三,縣三百一十三,戶五十二萬三千,吏三萬二千,兵二十三萬,男女口二百三十萬,米穀二百八十萬斛,舟船五千餘艘,後宮五千餘人。

孫吳帝國百姓是10個百姓中征1個士兵。9:1和10:1,在當時三國對抗的環境下,基本上是相當的。

至於曹魏帝國的士兵數,以263年曹魏帝國徵調18萬士兵伐蜀來看,應該動員了全國一半的軍力,這18萬軍隊是鍾會的12萬,鄧艾的3萬,諸葛緒的3萬,主要是河南,關中,涼州一帶的兵力,而東部戰線的豫、青、兗、徐、荊的軍隊肯定不會抽調,畢竟要對抗孫吳帝國。

以我個人觀點,曹魏帝國全部兵力在40萬左右是可以的,以263年曹魏443萬人口看,兵民比差不多也是10:1,情況比吳、蜀好不到哪裡去。拿兵民比來論證蜀漢窮兵黷武實在是五十步笑百步的做法。

我們要知道三國亂世,兩國邊境設置大量士兵是必然的,只有等到戰爭結束後,進入和平時期,朝廷開始縮減軍隊,這種高比例的兵民比才能從根本得到改變。

綜上所云,古時候的戰爭就是絞肉機,漢末亂世自184年黃巾之亂開始,220年三國始立,280年三國歸晉,這近百年時間裡,是最底層百姓充當了炮灰,承受了中國歷史上這段苦難,化作了史書上的一個字:苦。

古人云:寧為太平狗,不為亂世人。個中道理也正是於此。

推薦閱讀:

《三國演義》中關羽死在那裡?
為什麼關羽的墓穴沒有被盜?
《古文觀止-前出師表》中諸葛亮如何以明志?
三國五虎上將誰最厲害?
誓死不降曹魏, 蜀漢滅亡後馬超後代逃到了哪裡?

TAG:三國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