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耕耘朝氣——張耕源向日葵作品鑒賞

張耕源

Zhang Geng Yuan

西泠印社理事

西泠印社肖像印研究室主任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中國肖像印研究會會長

民進中央開明畫院顧問

浙江文史研究館館員

中國工程院特聘藝術家

浙江開明畫院副院長等

張耕源,又名張根源,1938年10月生,祖籍張家港市,中國美術學院退休。兼善中國書、畫、印,作品參加過多屆全國書法篆刻展、全國篆刻展、西泠印社國際書法篆刻展等國內外重大展事。分別在新加坡、日本、法國、杭州、張家港等地舉辦個人藝術展,在張家港市還建有「張耕源藝術館」。曾獲過日本水墨畫會大獎、首屆東方名人成就《國粹獎》、杭州市政府文藝獎、浙江省花鳥畫展金獎等諸多獎項。分別受過法國前總統希拉克和韓國前議長朴寬用接見,作品被北京人民大會堂、毛主席紀念堂、中央黨校、浙江省圖書館、浙江省檔案館、杭州市政府、浙江文史館、中央電視台、中國工程院等單位和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胡錦濤等收藏。國畫《向日葵》和《松鶴常青》又先後被人民大會堂和毛主席紀念堂收藏,並獲文化部頒發的國粹大獎。

【出版專著】

出版個人專集有《梓人印集》、《耕源印存》、《篆刻起步》、《世界名人肖像印》、《張耕源作品集》、《中國美術家——張耕源》、《中國篆刻百家——張耕源》、《張耕源印譜——隨園印語、名人肖像印》(一函二冊)、《西泠名家——書畫篆刻加張耕源VCD》等。國內外媒體介紹有《人民日報》海外版、《光明日報》、《美術報》、《歐洲時報》、《歐洲日報》、《南洋商報》、《巴黎國際廣播電台》等,簡歷和作品被輯入《中國美術年簽》、《中國當代美術家人名錄》等數十種辭書。

植根在傳統 放眼新時代——張耕源

「葵花是太陽的女兒,地腹岩漿噴射出來的火炬。從明澈的兒童眼裡播種希望的種子。凡·高畫葵花是一團燃燒的情焰,追逐不朽的生命!我在他樸素的墓碑前感受這一切,回國後便筆不停揮,夜以繼日地為向日葵造像,點著白髮後的童心,為太陽禮讚,替凡·高狂歌,風吹更旺,雨澆不滅。一個畫家燃料燒盡,十位,百位,千位畫家又接踵而上。畫得如何已居次要位置,重要的是享受燃燒的快樂!」耕源這段內心獨白,為自己生命歷程與藝術定好基調。詩情童心觀世的健者,方有這般體悟,有助於我們了解他的精神狀態,永遠樂觀、年輕、積極向上,傳承發展藝術、不問收穫、以耕耘為樂。也明了他何以用「朝氣」二字來題國畫葵花。

他畫三朵向陽的葵花,是花又非花,是一對明眸,一張笑口,目光如電,笑聲如噴出金瀑布。只有在夜路上摸索過很久的健者,方知光明的可貴,才甘心以余年充當一支明燭,承前啟後,傳播美學藝術,開發青年人潛能,成為利國利民的俊才!葵花也用過黑色襯底,使花更突出,花心五色交疊,斑駁淋漓,花瓣用筆奔放,汪匯處時有油畫的凝重與俊逸的短觸,上下騰舞翻飛,似要乘風高去!又戀故枝的複雜情緒,理趣兼顧,本質上還是抒情寄意,祝福給青春。

有人稱讚他畫得有油畫神彩,亮麗飽潤,卻仍是中國畫,點線飛動,色階繁豐。他答曰:「遠師青藤、八大、凡·高,近承潘天壽、陸維釗,諸樂三等名師指點,還有一位老師是大自然,朝暮四季,變化不止,讓我寫生不止。我個人僅具中上資質,比較勤奮,沒有過人的才情慧眼,每天都在學習,過頭的表彰讓我不安,歡迎多談談畫的缺陷,好加以彌補。形成風氣,想改也難了!」這是懇摯的心聲,包涵著成功的「奧妙」!他說:「我採用的西畫構圖畫斗方,黃花、紫藍葉子,著色重於國畫,略具新意,還畫一個中國國魂,偶然一試,旨在拓展國畫表現力,卻不常作,怕傷害國畫作品的純度。這些試驗,中國畫為主宰,造境上起到八分乃至九分作用,西畫技法只不過是佐料。貼近西法,缺少意筆,流於準確再現而非表現,四十年來,未敢放鬆警惕,中國文化是藝術的命根子,澆點牛奶,仍開中國花,藝術探索是我的目標,以西代中,淹沒中法,是死胡同。」

畫家淳厚的嚮往,飛入畫中人腑臟,自塑即塑人。呼籲繼承民族傳統美德,抵制拜金,增強修養,卓識雅操,立在畫軸背後,不見其形,又無所不在。我庸愚寡識,讀先生畫少,言多不當,讀者教正是幸!

——文/柯文輝(著名書畫評論家)

葵園寫生

與中國佛教協會會長 學誠法師藝術交流

與中國佛教協會會長 學誠法師交流

推薦閱讀:

【畫家 · 金眾】天外天推薦藝術家系列第413期

TAG:中國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