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養殖戶在豬價低迷的情況下怎麼辦?

凜冬將至(Winter is coming.)

最近養豬的幾個相關話題下,出現了幾個與目前的毛豬價格下跌相關的問題,我也收到很多的邀請和私信,主題基本圍繞著在這樣的行情下養豬怎麼可以不虧本。我平時也在想這個問題,也略略有點想法,所以我就借用這個機會,來談談小規模戶的養豬問題。


情深不壽,強極則辱。

從2015年下半年一直到2018年的1月份,國內養豬能夠盈利維持了長達35個月的時間,這也是盈利時間最長的一個周期,豬價最高突破過20元/公斤,毛豬盈利最高突破過700元/頭。這次如此長的豬周期的原因,是因為上輪豬價低谷時一些養豬企業的推出,而造成的產量下降;同時環保的要求讓很多地區出台相應的政策,通過劃定禁養區和限養區,迫使大量環保不達標的豬場關停,也是這次豬價維持高位的助推因素。如此高的毛利,讓規模化的企業有充足的資本和動力繼續擴大規模,同時也吸引其他行業資本進入,進一步推動規模化豬場存欄的增加。

規模化豬場的不斷擴張,造成母豬存欄的迅速增加。從2018年初開始,擴張的產能逐漸的釋放,造成豬價下降,目前已經降低到6元/斤以下,部分地區甚至在5元/斤以下。但這次與以往不同的是,養殖規模化水平和養殖效率的提升,提高了豬場的單位產出(PSY提高);同時生豬出欄體重有較大提升,從以往的90-100kg提高到115kg以上,市場豬肉的供給進一步的提高。根據筆者了解的相關信息,目前國內生豬存欄量已超過7億頭,生豬已經轉為買方市場。

從行業數據來看,這完全符合價格上升---企業擴大生產規模---產品產量上升---產品價格下降。生豬和其他商品一樣,都躲不開這個規律。相關的豬價行情分析很多,但萬變不離其宗,無非是供給-需求的關係發生了變化。

分析豬價上漲或者下跌我個人覺得對於中小養殖戶的意義並不大,知道下降的原因又能如何?難道有特異功能讓多出的豬消失不成?因此我不想就豬價為什麼下跌浪費太多時間,回歸文章主題,豬價下跌養戶應該怎麼辦?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稍微留心一下相關新聞,可以看到規模化豬場擴張速度很快,動輒都是萬頭母豬場、百萬乃至千萬頭生豬養殖基地的建設或規劃。從這些新聞來看,好像規模化養殖已經成為養豬業主流,但實際上中小規模養殖戶依然佔據著我國養豬業半壁江山以上。雖然從新聞報道上來看,好像小規模豬場都是髒亂差、環保不達標、食品安全等負面形象,但實際上小規模豬場在豬肉價格調控、調節區域間市場需求、容納農村就業人口等方面,依然起著重要的作用。養豬業就像一個生態系統,散養戶在調節系統功能和維持系統穩定上,目前階段依然有其積極作用。

但我依然堅持一個觀點:小規模的豬場的生存空間會逐漸縮小,由於技術人才的匱乏、工藝落後以及大企業不斷蠶食下,小規模豬場會舉步維艱。每次豬價劇烈波動,都會造成一大批小豬場消失,但有意思的是總有一些豬場屹立不倒,能在行情很差的情況下維持基本生產,在行情轉好的情況下再默默發展,積聚能量準備下一次低谷的來臨。大企業和小養戶相比,前者的抵禦風險能力要強一些;而後者,除了育肥豬場可隨時關停,連續性生產的母豬場能夠度過低谷,一定有其核心競爭力。

能夠度過低谷的核心,簡單來說就是成本控制。如果成本能夠低於市場行情,能夠在當前豬價最低的時候維持不賠本或者微弱盈利,那麼就可以度過冬天。根據正態分布的曲線,如果將市場價看作是平均值,那麼必然有一半的養殖場的成本要高於當前行情價格,如果這類豬場不能在短時間內解決成本問題,那麼市場規律自然會給予懲罰,會關停或者減少規模,繼而影響供需平衡,進入下一個價格上漲的豬周期。企業無論大小,只有活下去才有發展的機會,這些小散戶中誰敢說不會出現新的大型企業呢?但悲觀來看,大多數小散戶會慢慢消失,但希望這個過程不要特別痛苦。


以虞待不虞者勝

人性本善還是本惡我不知道,但人性本貪絕對是個真理。在高豬價、高盈利的情況下,讓很多的養殖者忘記了市場的險惡,認為養豬要賺錢是天經地義的事。但如果養豬賺錢僅僅依賴於行情,這是不可能長久的事。在一些養豬論壇上,有些人由於虧本引起的情緒激動,經常能看到一些非常情緒化意見,感覺有些人陷入了一個誤區:「第一,養豬目的要盈利;第二,養豬很辛苦;第三,所以市場應該讓我盈利」,這是一個很糟糕的三段論。正確的邏輯應該是這樣:「第一,養豬要盈利;第二,只有盈利企業才能活下去;第三,我要想辦法盈利。」

有一種很有趣的生物叫水熊蟲,特別能適應各種極端環境,能夠在其他生物無法生存的環境中生存。它有一種很特別的能力,可以在生存陷入危機時進入休眠狀態,將代謝水平降低到近乎停止。那麼在豬價行情低迷時,其實對於所有的養殖企業,無論大小,都屬於生存環境惡化的狀態,那我們也是要學習水熊蟲來適應這個環境。對於養豬人來說,降低「代謝水平」的含義實際上就是降低成本,誰能夠將成本降下來,那麼誰就能笑到最後。14年和一個大型養殖集團的董事長作交流時,他提出希望豬價越低越好、持續時間越長越好,這樣反而會給大型企業留下更多的機會。這個觀點對我觸動挺大,在某種程度上我贊同這個觀點。大企業提出這個觀點當然會有底氣,那麼規模小的客戶如果沒有相應準備,那就會成為大企業繼續發展的墊腳石。

如上提到的,生存問題的核心還是在成本控制上。如何降低成本是個複雜的問題,就像醫生診斷疾病一樣,引起相同癥狀的病因不一定相同,100個農場的成本高可能會有100種原因。所以我只能提供一些思路供作參考。

  • 行情掩蓋的問題解決:在豬價行情好的時候,盈利代表這一切,這就掩蓋了很多豬場的問題,例如效率指標低(總產仔數低,總仔和健仔差距大、配種分娩率低、流產率高、生長速度和料肉比差等等),這些在盈利時期往往會認為我反正賺錢了,指標差點沒關係,但在行情轉差的時期總要為這些付出代價;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不知道自己的具體指標是多少,尤其是需要二次計算或者現場統計的指標,例如分娩率和料肉比的數據,很多散戶沒有這種意識或者現場操作員工缺乏相應的技能,沒有數據指標就不能找出差距和發現問題,小作坊的老闆也都道自己的成本組成和損失原因,養豬無論規模大小都應該了解這些。
  • 基礎生產要素:免疫程序和人員物品嚴格消毒是豬場必須做好的工作。很多養戶的虧損,實際上都是疾病造成的死亡、後期生長受阻等原因造成的,反而和行情關係並不是很大。同時豬舍的環境控制也是問題出現的重災區,由於各種原因客戶在豬舍建造時經驗不足,修建的豬舍在溫度、濕度、通風控制上存在缺陷,造成豬長期處於亞健康狀態。加之市場上很多保健藥品的推廣人員一味的過度宣傳,客戶又添加各種所謂的保健藥品來試圖解決這個問題,不但增加的不必要的成本,而且不一定能解決實際。因此在健康、豬舍環境上要捨得投入和改造,這些投入產出比是很划算的,而且有很多簡易措施,不但能解決問題,還能節省投資。
  • 提高生產效率:生產效率包括著人員效率和設備效率,設備效率一般不容易得到很大的提升,但人員效率上可以做一些嘗試。人員效率的提高,主要通過工作流程優化和新技術應用,例如PCAI(深部輸精)、自養公豬改為從公豬站採購精液等等措施,來將一些輔助性生產時間轉化為母豬、仔豬護理等生產性時間。生產效率的提高,並不是辭退員工,而是儘可能提高人均的產出。
  • 其他措施:如果自身的抗風險能力確實不高,那麼組團取暖也可以考慮。組團的方式又通過參加合作社,變相的提高了規模和市場溢價能力,也可以通過組成規模的特色化養殖來尋找差異化的發展路線。和大企業合作也是一種方式,現在很多企業都在推廣代養的合作方式,這種方式目前也很成熟,養殖戶可以獲得相對穩定的回報。不過沒有背後資源(技術、渠道、品牌)和一定規模的地方豬養殖,目前很少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很多養豬人遭受了一定損失,這點要注意。

能力有限,水平不高,可能有很多地方存在謬誤,以上。

最後推廣一下自己的公眾號:一龍一豬。


推薦閱讀:

養雛牧香生態豬經驗:如此平凡的東西 確有大作用
雛鷹母豬產後護理及保健方案,值得養豬戶們收藏
高品質豬肉市場容量巨大 雛鷹農牧引領生態養殖新常態
除了育種,育種工作者還能做什麼?(下篇)
養雛鷹生態豬一定要學會的幾個小偏方!

TAG:養豬業 | | 畜牧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