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創作與評論的當代互動

編者按:藝術是人類永恆的追求。關於藝術的思考也是長盛不衰的話題。在當代社會語境下的藝術生態系統之中,創作與評論的關係發生著什麼樣的變化?評論家如何避免與社會、與藝術創作之間的脫離?言近旨遠,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王藝給我們提供了一種可能的思路。

座 談 會:創作與評論的當代互動

參與討論:郭寶君 黃紀蘇 劉斐 魯太光 陶慶梅 汪為新 王藝 王東聲 王偉 王兵 王煥青 楊欣欣 祝東力

時 間:2017年1月15日

地 點:北京·藝術糧倉美術館

王藝雕塑作品《一片驚嘆》&版畫作品《規定》

最近因為榮寶齋的《范曾迎新畫展》,范曾在網路上又重新活躍起來了。近一個星期我不斷接到各方信息,要求我回答怎麼看范曾。我的回復有兩條:第一,我跟范曾沒有一毛錢關係;第二,不再對這個事情做評價。美術界很多人知道,幾年前我寫了一篇《九問范曾》向范曾求教。這篇文章把我想問的問題都問出來了。因為轉發量大,影響不小,也給我帶來不少麻煩。

今天研討會的主題是「創作與評論的當代互動」,有與會者提及現代批評家太多而且不受重視。我認為,批評家太多或者是批評家不被重視,主要是創作與評論越來越遠,或者說評論脫離了創作、脫離於社會。

這種脫離社會,第一是思想上的脫離。批評家慢慢成為一種特殊的生物,不再像之前那樣和創作者和被批評的對象生活在同一個戰壕,生存在基本一致的大環境里。批評家和創作者所生存的土壤演變得不一樣了。

第二是技術上的脫離。尤其是美術評論,很多美術評論文章基本是在討論技術問題,而所有討論的技術問題都是畫論的內容,是最原始的技術問題。很多評論家對最新的材料、最新的工藝、最新的方法、最新的數字藝術完全不懂。

第三是對整個創作方向上的脫離。現在的批評家跟過去的差異在於,過去的批評家可能站在一個學術話語權的制高點上,但是現在批評界受時代和社會發展的影響呈現一種平面化的狀態,沒有人站在制高點上。

黃紀蘇先生剛才講到網路的評論,網路時代批評的制高點上我認為應該是吃瓜群眾,他們在俯視這個社會。而批評家完全是漠視,一是這幾種脫離剝奪了批評家的批評話語權的分量;二是說多了或者說重了,左了或者右了的界限很難掌握,輿論環境不寬鬆等各方面原因造成他的漠視。像范曾幾次的大起大落的狀態,在這種社會大環境的衝擊下,我覺得評論家是冷眼斜視,乾脆不出手了,所以評論家在這個過程中就變得無可奈何。

評論家和藝術家是脫節的,和技術方法是脫節的。我去年底做了《王藝2016研究展》這個展覽以後,邀請了很多批評家來參與座談會,得到了很多的指教,學到了很多東西。但也感到一點遺憾,就是技術脫節太多了。我看了座談會後整理出來十幾位批評家共計三萬多字的談話材料,發現很少涉及我所使用的新技術、新材料的內容,這也表明技術變化的速度太快了。我自己也在創作的過程當中不斷嘗試新的材料。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批評家要想適應目前的形勢,確實有時候需要多一些思考,需要多走進生活,需要多了解一下。批評家怎麼適應這個社會和環境,在目前批評環境不太好的狀態下,如何在有限的空間里讓人們重新認識批評家,我覺得需要點機智,需要點方法,需要點深入生活。

王藝,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國家一級美術師。美術學博士、經濟學博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曾舉辦《非常自我》、《王藝2016研究展》等個展,多次參加國內外藝術展覽。2017年獲鳳凰藝術年獎「最佳雕塑藝術獎」。出版有多部藝術類學術專著、文章,詩歌及雜文。

時政雜文|藝術評論|藝術活動

推薦閱讀:

「完美」的城市「死角」,你見過嗎?
《和弦邏輯與和弦繪畫》簡介
人人爭議的超寫實主義,你怎麼看?
2018《超強寶貝》形象代言人——文祖涵
【美國傑出人才移民EB1A】申請條件解析七

TAG:藝術 | 當代藝術 | 創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