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好看」,我們還能為拍照做點什麼?
攝 / 韓松
文 / KKM
「好看」幾乎是每個攝影者都層秉持的拍照標準,但達到一定程度後又會思考這樣一些問題:
- 什麼才是好看?
- 好看有哪些標準?
- 除了好看,我們還能從哪些方面提升自己的照片?
下面我們就站在大眾攝影者的角度,來破譯審美,並試著提升對審美的掌控力。
以下照片用手機拍攝。
1 /
最初的審美:該像點啥
回憶小時候畫畫,大家對什麼是「漂亮」並沒有什麼認知,於是大家心目中的的好畫應該是「像」——這幅畫必須得形象描述一個生活中某些事物,並讓人能一眼認出來是什麼。一段時日之後,大家對「漂亮」的認知通常與藍天白雲、溫暖陽光、柔和舒緩、可愛溫順等意象有關。
最初的審美,總是在具象地描述一些潛意識裡讓人感到舒服的東西,而這些「舒服」的最終機制來自人對安全感、食物和溫暖的基本需求。只是這些需求,在攝影中表現為鮮艷的色彩、壯麗的山川、美麗的花朵和鱗次櫛比的建築群。
具象的審美,總能用簡單而具體的語言描述其中的內容。例如我們可以很快地連接起這樣的信息:鮮艷的色彩-陽光-溫暖——所以美。
像點啥,是審美的第一層意思。
-
2 /
從具象到抽象:審美自然進化
總有朋友問,如何讓自己的照片「上一個台階」。我看TA的照片,如果大多數照片還是在山水日落,花朵雲彩,美妝自拍中出不來,那麼我建議TA嘗試一下「抽象」,這應是審美自然進化的第二層意思。
而且還真有點意思。
這意味著,我們不能再用簡單直白的文字來描述一幅照片了,對照片的理解可以變得邊界模糊。
· 抽象可以是局部——不再為一個完整的意思而拍攝全部場景
· 可以表達幾何——捕捉現實場景的構成感
· 抽象可以是一個沒有具體含義的場景表達
· 抽象可以是表達一個不明確的故事
· 抽象可以表達一個「並不美」的風景
等等等等……
因此我理解的攝影中的抽象就是那些無法用直白的語言描述,或者是其傳達的意思可以有多種理解的圖像。抽象製造了讀片的「陌生感」,且這種「陌生感」不來自於特殊的後期效果帶來的與現實場景的疏離,而是通過構圖和取材觸發的觀賞者的審美時間延長。
3/
從抽象到意象:會意的魅力
審美的第三層意思,我理解為「意象」。如果借美術和音樂來說,可以用印象派來比喻。莫奈的《日出·印象》被學院派嘲笑為粗糙之作,然而今日卻被奉為印象派畫作之代表。瞬間的印象描繪,反而不強調形的準確和影調的精確了。這好像拍一張照片,對焦和曝光的「準確」已經不是唯一正確的解。
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的作品,則用音樂詮釋了這一邏輯。
「意象」用於攝影,讓我想起了2016年全球iPhone攝影大賽總冠軍來自波蘭的攝影師 Patryk Kuleta的作品:
而韓松的作品也時常出現「意象」。他曾說過這是受到日本攝影師川內倫子的影響。
當然,我所理解的「意象」並不代表一定要以失焦的狀態,一定是以模糊的視覺效果來呈現,其精髓是「會意」——用一定的圖像,引導人們心領、神會,並且引發讀者思考。
4/
手機攝影的寫實美和寫意美
好了,開始說點人話。
具象——抽象——意象,這「三象」從照片的形式上解析了審美的三種維度。普通人對具象之美大多能辨別、也可以通過較為清晰的路徑學習和模仿。而抽象和意象之表達,則會成為提升審美,改善照片質量的突破口。
具體拍攝,有一些tips值得嘗試:
· 觀察場景局部,讓照片呈現出肉眼看不到的細節
· 捕捉瞬間意象,多留意平日看起來很平凡的場景
· 對幾何形態保持敏感
· 用長曝光(如slowshutter)、追焦等手段
知乎live推薦
————
報名入口:
給手機攝影者的美學基礎————
知乎live時間:2018年4月3日 20:00
關鍵詞:形式美/審美/攝影語言/好看的照片
推薦閱讀:
※手機拍年味,把照片變「圓」更有味!
※玩兒攝影最大的樂趣是什麼?
※白平衡是個什麼鬼?
※分享過很多手機攝影心得,這次我想談談手機攝影的現在和將來
※春節假期,你可能需要一份手機煙花攝影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