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攻克論文寫作中的困難?(1)——你論文的「貢獻」是什麼?
想像這樣一個場景。你被邀請去一個學校給同學們分享你的研究,可能是大學也可能是高中。你有半個小時時間,學生們對你的研究題目很感興趣,非常期待你的演講。在這半個小時里,你打算給大家講什麼?你打算以什麼樣的結構開講?你又預期在演講結束後達到怎樣的效果?如果大家沒有相關的背景知識,你如何讓大家聽懂你的研究?怎樣設計開頭、過渡、結尾,才能讓大家最好的理解你的研究?
論文寫不下去的時候,我常常會用這個辦法,想像自己面對著眼神熱忱的觀眾,想像他們期待的目光,想像演講的場景,想像觀眾們從不理解到理解的過程。
後來我發現這個辦法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它引導我在寫作中去關注我的研究到底能為觀眾們帶來什麼收益?人家為什麼要來了解我的研究?我的研究有什麼新意?有什麼獨特的貢獻和價值?
論文寫作中的很多困難,常常在於我們沒有想明白論文最重要的目的是要幹嘛,在於缺乏一種以終為始的思維,在於我們想不清楚自己寫這篇文章的價值究竟在哪。
此篇文章我想來談一個對我們寫好一篇論文至關重要、但常常被我們忽視的工具:對一篇論文contribution的思考。
我們會討論:
- 什麼是一篇論文的contribution?
- 為什麼你一定要找出你論文的「貢獻」?
- 好文章是怎樣體現文章」貢獻「的?
- 怎樣確定自己論文的「貢獻」?
什麼是一篇論文的contribution?
在寫一篇論文之前,你有沒有好好想過,自己這篇文章的貢獻是什麼?
如果讓你總結出你論文三個最大的貢獻,你能不能張口就來,對答如流,而且不流於套話?
所謂一篇論文的contribution(貢獻), 是指因為你這篇文章的存在,而對現有理論、或指導實踐做出的啟發、促進、改善。它可能被叫做」研究意義「、」研究價值「、」研究特點「等。但無論叫什麼名字,論文貢獻就是你的這篇文章價值的集中體現,是你清晰的告訴讀者為什麼你的論文重要,為什麼它是一篇有價值的好論文。
「論文貢獻是什麼」這個問題看起來流於形式,但其實是一個非常重要、非常值得花時間去反覆思考的問題。簡單來說,你的論文之所以有寫得必要,就是因為它一定做了其它研究還沒做的事。去彌補其它論文還沒有彌補的gap, 就是你的論文最大的contribution,也是最大的特色。
思考論文貢獻之所以一定要做,是因為:
- 你只有非常明確你論文的貢獻,才能在論文的開頭、結尾以及各個部分突出這些貢獻,才能最好的凸顯你論文的價值,才知道什麼該詳寫什麼該略寫,才知道怎樣布局全文結構能最好的達到這篇論文的目的。
- 一篇文章要是想做出contribution, 那就意味著它不是自說自話,而是建立在現有理論或實踐的基礎之上被創造出來的。換句話說,contribution的描述必須通過」比較「而得來,比較的基礎就是現有的文獻和實踐。---也就是說,如果你能明確地說出你的文章做出了什麼contribution, 就說明你對現有的理論、文獻、實踐情況至少大體有所了解,並且思考了哪些環節存在gap。
- 不誇張的說,如果想清楚了你論文的contribution是什麼,你從論文摘要開始到文獻綜述、結構分析、和結論的整個行文就會順風順水,而且不需要反覆前後改動。你就像一個決勝於千里之外的將軍,在開始動筆的時候已經胸中胸中有丘壑,不慌不忙地邁向你已經設計好的目的地。
我們的目標是以終為始,在動筆之前就知道要去哪,就知道這個地方別人有沒有去過,就知道自己的研究新穎在哪、不同在何處。這種認識應該是在寫這篇論文之前就瞭然於胸的,而不是開始寫了之後才慢慢摸索的,否則必然會做很多原地轉圈的無用功。
好文章是怎樣體現文章」貢獻「的?
好論文不僅能非常有效、清晰地表述出自己研究的貢獻,而且會做到多次重複、前後一致、全文貫通。
我們來看一個例子,Guo and Acar (2005) 的經典文章 Understanding Collaboration Among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Combining Resource Dependency, Institutional, and Network Perspectives. (感興趣的同學建議找來全文來閱讀,此文書寫非常規範、流暢,會給你構思行文結構帶來很多啟示)。以下我摘錄了作者在全文的各個環節凸顯自己文章貢獻的語句,附帶簡要講解,大家感受一下:
仔細閱讀你會發現這篇論文(以及其他諸多好論文)對「研究貢獻」的書寫有這麼幾個特點:
- 反覆性:作者在文章不同部分會多次闡述文章的貢獻;
- 一致性:作者在不同部分提到的貢獻是一致的、前後對應、全文貫通的;
- 支持性:作者討論自己文章貢獻是建立在緊密結合現有文獻的基礎之上的,不是作者自己說這個文章重要,而是早有學者指出需要這樣的文章。
怎樣確定自己論文的「貢獻」?
作為學術新手,我們常常會把研究的「論文貢獻」這個東西想得非常嚴重,以為一定要在論文中做出什麼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驚世大發現才算是有貢獻。
其實知識的階梯從來都是一尺一寸地搭起來的,你的一點貢獻加我的一點貢獻加他的一點貢獻,才能促成某個「驚世大發現」(如果存在的話)。但在這推動知識進步的過程中 ,大多數人都是以一磚一瓦的方式在做微小的貢獻,正應了「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那句話。而這一磚一瓦的小貢獻,就是99%的學者做出貢獻的主要方式。
所以你會發現好的研究往往看上去並不是野心勃勃的,相反,它們非常關注小而具體問題、小而具體的貢獻,但一旦瞄準一個點,就會深挖下去,把這個點做透、做好。
具體來說,你可以試著思考自己的論文是否在以下方面對現有理論、方法、實踐做出了貢獻:
- 你發現了某個重要的research question 很少有人關注,你結合以前的研究和理論推進了對該問題的解釋;
- 你發現了現有某個理論的一個沒有說清楚的地方,你通過結合其他理論或學科的知識,把它說清楚了;
- 你發現某些理論缺少實證數據的檢驗,你去收集數據,做了empirical testing (實證驗證);
- 你發現某個理論只是在某個小樣本里做了檢驗,你擴大了樣本,增加了樣本多樣性,改良了抽樣方法;
- 你發現某個研究問題相關的實證研究總是得出inconsistent results (不一致結果),你系統分析了這些文章,找到了得出不統一結果的原因,並在自己的研究設計中做了改良;
- 你發現以前的研究把兩個不同的construct (概念)混為一談,你通過數據驗證和理論支持證明它們是不同的兩個東西;
- 你發現以前某個問題的研究都是使用同一種分析方法(比如線性回歸),而這種分析方法存在一定的限制,而你使用了不同的分析方法來彌補這種限制(比如定性比較分析法);
- 你的研究通過數據驗證了某種實踐、工具、政策、方法的實際效果,並彌補了此前文獻對這方面理解的不足;
- ……
還是難以確定自己論文的具體貢獻,怎麼辦?
一般最常導致論文貢獻難以確定的原因是:你文獻讀得不夠。
具體來說:
- 文獻讀得不夠,你就無法知道某個領域的學者都在關注什麼;
- 文獻讀得不夠,你就無法知道現在的"gap"在哪(什麼東西還沒被充分研究、哪些方面做得不夠好)
- 文獻讀得不夠,你也很難對現有文獻中研究方法的使用做出判斷。
所以,最有效的辦法是儘快開始大量讀文獻和做文獻筆記 (文獻閱讀第一利器:文獻筆記法(Literature Notes) ,並且在閱讀當中重點關註:
- 哪些題目是學者們重點關注的,哪些還沒有?
- 文獻中作者指出現在領域內還有哪些不足、哪些空缺?
- 文獻中作者有沒有提出理論構建的進一步方向是什麼?
- 具體論文中「future study" (今後研究)部分所講的今後的研究應該關注哪些方面?
- 具體論文中作者指出自己研究的limitation (局限)是哪些,你能不能通過你的研究彌補這些不足?
- 你自己判斷現有的具體研究都分別有哪些不足,它們在數據規模、抽樣方法、採訪對象、問卷方式、數據分析工具、以及整體設計上有哪些可以進一步加強的地方?(請參閱文獻閱讀提升必殺技:挑戰式閱讀法)
在讀文獻的過程中,我們應該養成習慣去關注這些」不足「、「limitation」、「gap」,以及」future study"的建議,尤其記錄與自己研究方向相關的段落語句,以便今後寫論文時使用。
今天的家庭作業...
讀完這篇文章,給大家兩個思考題:
- 找出你正在寫或準備要寫的文章,認真思考這篇文章的三個最大貢獻是什麼?(理論貢獻、研究方法上的貢獻、或實踐指導上的貢獻);有機會的話可以問一問自己的導師或其他學者,同不同意自己所列出的該論文貢獻點;
- 如果能夠確定出這篇文章的三個貢獻,把它們分別列在紙上,然後問自己:
- 我的每個貢獻的重要性,有哪些文獻曾經指出過、支持過?(找出來,準備在文中引用);
- 我應該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如何在文章的各個環節突出我的貢獻?
- 我在寫導入、文獻綜述、文章發現、結論的時候所強調的論文貢獻,是否能夠做到前後一致、各部分照應?
希望此篇關於「論文貢獻」的討論能對大家寫論文有所幫助。
推薦閱讀:
※又是一個戊戌年,咱說好不要變法行嗎?
※為什麼要有學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
※談數據時,我談些什麼
※當下社會科學實證研究的現實謬誤及其所暗示的可能的解決方法
※什麼才是真正的反思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