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自閉症(五):創意-讓你和孩子的互動變得好玩有趣

花點時間讓自己變得有創意真的很重要

一旦你掌握了這章提到的法寶,你會變得有創意,會產出無窮無盡的新想法。為什麼說到遊戲互動就有壓力?好吧,在我進一步深入之前,我們要處理這個顯而易見的難題——動機。我們可以就動機討論一整天,但是不去實際運用就毫無意義。如果你對如何利用動機很緊張、很有壓力,你當然不會去利用動機。你可能和我們所接觸的每個家長一樣,會對自己說:「這個方案聽起來很偉大,但只是對有創意的人有用,而我不是這個類型,我就是沒有想法。而且即使我想出來某些好主意,之後也很快就山窮水盡了。」

首先,要知道對於父母而言,有這種想法很正常,沒什麼大驚小怪的。但這並不意味著你真的沒有創意,並不意味著你不能或者對你很難,而只是你對什麼是創意、怎樣有創意有錯誤的認識。如果現在讓你坐下來基於你孩子的動機苦思冥想十個遊戲點子,一定很艱難。主要歸因於自己的態度——認為你自己不夠有創意很普通,但這並不符合人類的天性。

不要踐踏你自己的創意。每當你覺得你沒有創意時,你就要再三思量。提醒你自己你只是對創意有錯誤的認識。你毫無疑問是有創意的,我這樣說並不是鼓動煽情,是因為每個人都會有創意。和我一起共事的人沒有一個沒有創意。因為人腦天生就有創造性,說自己沒有創意就如同說自己沒有腦子。你可能碰到一些人顯得比你有創意,但是要知道他們只是不會去妄自菲薄自己的創意。

我們常常會像這樣踐踏自己的創意:

1. 告訴自己,我沒有有創意:這樣我們扼殺了我們擁有創意的所有機會。傳統藝術家往往是壓抑憤怒之情激發創作,而和這剛剛相反,你要想法如流,需要大腦的絕對放鬆。所以你一定要確保自己不會去自我譴責挑剔。

2. 挑剔自己的想法:大部分的人會去等待有好的想法再記錄下來。這樣會抑制你的想法。真的,你必須要能吐出大量的想法。盡量想的越快越多越好。你要有大量的點子。然後列一個清單把你孩子的興趣和你的目標相結合,想出的活動和目標相結合,越多活動越好。如果這樣太難,就等等不急,先看看你孩子的興趣清單,對每個興趣點盡量想出儘可能多的活動。

如果你發現自己開始評判挑剔一個想法時,你可以告訴自己你的目標就是要壞主意,壞主意太好了,許多的最棒的主意都來自於原先的壞主意。比如,我喜歡對事件命名取名。那我要做的就是坐在桌邊,放鬆,想想手頭的事情,儘快想出很多的名字,然後敲出來。之前,我只是敲出自己認為好的主意,一個小時過去了,我只敲出了一到兩個名字,而且也沒有那麼的好。當我只是吐出我所有的想法時,很積極的去容許可能壞的名字,一個小時的功夫可以讓我列出一個很長的名字清單。不管做什麼,不要去挑剔你的想法。當你有了一長串的想法,回頭看看你的想法清單,一次針對一個想法,加入很多細節,讓這個想法豐富起來,如果當下那個想法對你而言完全行不通,那先暫時擱到一邊。但是千萬不要在你列出想法清單之前就摒棄你的想法。

3. 吹毛求疵,一定要盡善盡美:我們總是告誡自己我們的想法必須對孩子行的通。我們往往會為想法可能無效找出各種理由,從而過早地束縛了我們的想法。而且,無數的想法在我們嘗試之前就被摒棄,只因為孩子沒有馬上表現出興趣。除非你真的有讀心術,否則根本不可能想出來的方法第一次用在孩子的身上就有效,就能立刻抓住孩子的興趣。可能真的有些想法在一開始就很有效,但是大部分的不會。你知道多少次我把想出來的活動用在我療育的孩子身上,結果立刻發現一敗塗地。真的有很多很多次。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我就會跟自己說:好吧,這次無效,下次嘗試不同的。可能這個活動我需要再做些調整,下次或者下個月再試試。覺得自己的點子必須有效這種想法要無情的摒棄,這樣你就會放鬆下來,更重要的是,不會扼殺自己的創意。因為你需要創意讓孩子最大的受益。

有創意的小竅門:一次加一樣

這裡首先我們討論一個簡單的遊戲創造技巧,是我從我姐姐Bryn那學來的。Bryn經常教家長一個技巧總結為:一次加一樣。先假設你正努力做一個激發語言的追逐遊戲,因為你知道你孩子喜歡追逐或者被追。為了誘發孩子更多的語言,你不需要想出各種花樣來改變和拓展追逐本身,你只要加一樣。比如,你可能要他必須常常說出「追呀」,你才繼續跑和追。也可以是你突然地暫停,他必須拉著手或者說:「走」「繼續」來讓你重新動起來。也可以是你用慢動作追,或者單腳跳著追。如果你的小孩語言更豐富,可以是你常常突然暫停,而他需要回答你一個問題才能讓你繼續追跑。

記得使用這個技巧時,確保你堅持每次只加一樣變化,不是兩個也不是三個。而且從你能想到的最簡單的變化開始:加快節奏、放慢節奏、跳過一輪、扮傻或裝傻、用大嗓門、加一個步驟、跳過一個步驟、改變遊戲規則、加入一個要求或者挑戰。

Charles的故事

一次加一樣的竅門也可以用在比較複雜的遊戲中。我最近接觸的是一個九歲的英國男孩名叫Charles,他語言豐富。他熱愛歷史,特別愛假想不同的年代,事情可以怎麼不一樣。

我會觀察家長和孩子的互動,給他們反饋建議。我也對其他和孩子互動的人提出建議。這樣可以更有效的幫助家長、更有效地訓練他們。當然,我會回答家長們提出的任何問題,解決出現的所有問題。我們有一個團隊專門做這種外展服務。儘管由於時間的問題我不能常常做外展服務,但我卻很喜歡這個工作,因為這樣我可以花很多時間和孩子親密接觸。

針對Charles,我就他的興趣點歷史年代給他設計了一個活動,就是我們要用一個時空穿梭機器。我們會進入這個機器,然後我會幫他彈跳好幾次就如同我們在穿越時空,當我們走出來的時候,我們就要在我們假想的時代進行一次短暫的探險。這是我預先設計好的,可是一些我沒有預期的事情發生了。因為是第一次和Charles作活動,所以這個活動的目的只是和他建立信任關係,盡量能讓他和我互動的時間越長越好。可是,我們的活動成功的超乎想像,Charles完全地投入到活動的每個細節,完全沒有一絲厭倦。所以我意識到我可以有些空間去給他更多的挑戰。我知道Charles的語言沒有障礙,他的主要困難在於活動的彈性,同伴帶來的變化。Charles總是喜歡遊戲以特定的模式進行,他不太能接受另一方帶來的變化。可能這樣的困難對於大多數剛剛學說話的孩子的家長而言,似乎沒什麼。但是這種缺乏彈性的困難對於他以後交友,正常上學都有很深遠的影響。

由於是在活動中,所以我只有幾秒鐘的時間去決定怎麼樣給他加挑戰,肯定是沒有時間坐下來想一個周全的計劃的。所以我完全依靠這個小竅門:一次加一樣變化。每次我們進入機器去到某個年代,我都會問查爾斯一個問題:你準備和你的朋友做一件那個年代不能做的什麼事情(在下一章,你就會知道我會問他在某個年代想和朋友做的事情,而不是簡單就我們穿越的年代回答一些事實。)謹記活動的其它部分都不要變,只改變這一樣。起初,就這一樣變化也很挑戰Charles,因為他立刻表示要穿越到另外一個時代。一段時間後,由於我堅持我的這個改變,他變得越來越好,越來越有彈性和耐心。那天結束的時候,另外一個助教來了,他跑向她,興奮地跳上跳下,說到:「Raun和我好開心,我們造了一個時空穿梭機,穿越過去和未來喔!」而其實我比他還要開心!

有創意的小竅門:任何東西可以變成任何東西

另外一個製造創意的小竅門就是:任何東西都有可能變成任何東西 。聽起來怪怪的,但是意思很簡單,就是房間里的任何物件可以當成是任何你想要的東西,任何符合你目標的東西。BBC幾年前做了一個紀錄片,是跟蹤的一個做Son-Rise Program的家庭。片子里有個有趣的場景,關於Bryn怎麼幫助母親有創意的和孩子玩遊戲。Bryn拿出一個水瓶,對媽媽說:「那麼,這個可以是什麼?」媽媽非常誠實的回答說:「就是用來裝喝的一個東西」。有趣的是媽媽做了一件我們都會去做的事情,就是把這個世界看成他本來真實的面目。有人教過你這是一個水瓶,天哪,那就是一個水瓶而已啊!但是當這個紀錄片繼續時,Bryn讓媽媽不費吹灰之力的想出了幾十種其他的可能性:水瓶可以是毛刷,喇叭,火箭船,耳環,望遠鏡,電話,等等。很快這個溫馨的家庭開始盡情地創造。

當你和孩子玩遊戲時,請記住任何東西可以變成任何東西。你可能會想提前拿幾個物品練習一下。比如,拿個水瓶,一隻鋼筆,一個球或者一個鍋,花上15分鐘時間去想這些物品的其他十種可能的用途。我的父母之所以能開發出來Son-Rise Program,每天想出那麼多點子來幫助我就是因為他們從來不會阻攔自己的創意想法,他們盡一切可能來提升他們的創造力。至今就我所知,他們置身於最有創意人群之中,不是因為他們天生就有創意的頭腦,他們一直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去激發創意。

事實上,我的父母做的就是大家說的摸著石頭過河,試錯法。當有些想法行不通時,他們不會把它當成失敗,而是當成一個可以反思什麼可行,什麼不可行的契機。所以說不是試「錯」,而是嘗試「新的契機」。

活動時間!

現在是用一個活動刺激一下你創意神經的時刻,用「任何東西可以是任何東西」的理念,家居用品的幾個名稱,在每個用品下面寫出他們在假想遊戲中七種可以充當的物品。唯一的規則就是這假想的七種物品不能和本來的功用相關。比如,你不能在「餐廳」下面寫「水瓶」或者在 「廚具」下面寫 「煎鍋「。在每天的日常活動去練習「任何東西可以是任何東西」的概念。下一次,和你孩子就餐的時候,拿起一個勺子把它變成飛機。拿著煎鍋把它變成鼓。拿著孩子的毛毯放地板上,假裝是飛毯。投入這種練習會活化你的創意神經和頭腦,這有助於開發有效激發動機的遊戲。更重要的是,你和孩子會更有樂趣。


推薦閱讀:

什麼是ABA行為訓練法?|自閉症ABA行為訓練法起源
《Son Rise 遊戲》:100個小遊戲讓你與孩子度過愉快的干預時光!
突破自閉症(八):眼神交流和非語言溝通
如何干預自閉症系列講座之一:ABA
番茄DELLA蛋白PROCERA在保衛細胞中促進氣孔關閉

TAG:自閉症 | ABA | 特殊兒童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