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戰能保護美國的利益么?地球知識局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本文出自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貿易戰能保護美國的利益么?

NO.453-貿易保護的下場

作者:格格巫

校稿:貓斯圖 / 編輯:孫綠

近年來,發達國家和跨國既得利益集團屢屢對中國進行貿易制裁。這些利益集團往往通過反傾銷法、懲罰性關稅和減少對中貿易配額等手段,來達到本土產業保護的目的。其實不光是對中,美國近日通過的鋁鋼關稅法案甚至激怒了世界上所有的國家,把貿易全球化的進步浪潮又開了一次倒車。

這一事件,引申出經濟學界爭論已久的話題:國際貿易中,什麼行為,才屬於貿易保護?政府在什麼情況下應當採取貿易保護措施?

今天的文章,就一起從經濟學的角度認真審視被世界各國政府當作管控利器的貿易保護。

落後國家的自我保護

隨著工業革命的深化,先完成工業化的國家,在當時的國際貿易中佔盡優勢。

以英國為例,憑藉最早開展工業革命的優勢,向全球傾銷價格低廉的工業化產品(包括成批量向中國傾銷的鴉片),嚴重衝擊了世界各地尚處於資本主義萌芽或未開化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最終導致了這些地區淪為英國等資本主義帝國的經濟甚至政治殖民地。

印度是英帝國最重要的一頭奶牛

而英國紡織業的大發展和技術迭代

需要印度紡織業的自殺與破產

如19世紀的中國和日本,當時仍然處於小農經濟階段,難以抵擋來自英國貿易的傾銷,淪為半殖民地。更有印度,近代幾乎喪失所有的獨立主權,海關直接由宗主國管理,本土手工業遭到滅絕性打擊,由此更是帶來了城市化率的倒退。

一台改良後的紡織機的效率,三千倍於清朝紡織業中心江浙地區的熟練工人,生產的織物價廉物美,肯定會衝擊進口國市場。欠發達地區如果不設立貿易壁壘(如徵收關稅,限制產品入境等),本土市場必然受到嚴重打擊。所以大清和德川幕府的閉關鎖國,也有一部分反傾銷的合理因素。

然而日本最終發展出自己的工業化了

但難道開放國內市場,加入國際貿易一定會有不良後果么?近代的中國和日本,給了我們兩種截然不同的答案。

1973年,英王特使馬戛爾尼訪華,目的是與清朝政府展開開埠通商的談判。他們把英國最新的科技成果,如蒸汽機、紡織機、卡賓槍、連發手槍和其他眾多精密儀器介紹給當局。但當時的清政府把這些視為奇技淫巧,並且斷然拒絕開埠通商。

對於習慣了農產品和手工業品自給自足的中國來說,機械設備和精密儀器超出了統治者對貿易的想像力,他們想不出這些新玩意能派上什麼用場。所以鴉片到來之前,沒有任何舶來品能夠成功打開中國緊閉的市場。

奇技淫巧來了

然而,當美國黑船艦隊敲開了日本的大門,日本立刻走上了明治維新的快車道。

值得注意的是,在明治維新最初的三十年,日本當局採取了近乎零關稅的貿易策略,任由商品和資本在日本和世界各地間流動。日本的工業產值從1870年的佔全世界總量的0.4%,暴增到1900年的1%。這意味著年平均12%的增速,和現代中國經濟增長最兇猛的年代相近。

近代的中國和日本,就是貿易保護的正反面,誰明智誰遲鈍一望而知。

1853年美國黑船來襲

不到一百年

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

貿易保護的新玩法

同樣的問題,如今出現在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身上。由於人力成本過高,歐美不少資本家選擇將工廠外遷到全球其他地方的新興市場。那裡的國家或地區有充足廉價的勞動力和便宜的地價,造成了老牌強國的資本外流和工人失業。

名副其實的鐵鏽帶

這種產業空心化的實例,便是曾經風光無限的五大湖區工業區。除了匹茲堡及時轉型逃生,其他城市基本淪陷為鬼城。為了防止這種狀況進一步蔓延,美國歷屆政府都出台法令保護本土工業,以設置貿易壁壘的方式拒絕外來產品,扶持國內工人。

匹茲堡能從美國的中部塌陷中逃出生天

也是難得了

但這些措施是不是真的起效了呢?

2009年出台的輪胎特保法案對中國出口美國的各式輪胎征以重稅,出發點是為了保護美國本土輪胎工人的權益。但法案落地之後,印度、巴西、墨西哥等國的輪胎快速進入了市場,美國輪胎工廠仍舊無事可做。

那若是一口氣把所有新興國家的輪胎全部拒之門外又如何呢?經濟學家張五常指出,屆時輪胎外貿公司一定會趁早囤積巨量進口輪胎,導致本土企業在近幾年內都無單可做。所有的本土企業幾年裡都要靠政府扶持,資本和工人外流依然不可避免。

朝鮮人民也渴望進入美國市場

這就是貿易保護和計劃經濟最相似的地方——政府取代了市場。而政府調控對市場信息了解的遲緩和較小的容錯度註定了貿易一旦有了政府插手就一定會有不利影響。

舉例來說,由歐美各國主導的世貿組織(WTO)給世界帶來的就不是絕對的商品自由跨境,相反更像是一場由成員國主導的商品配額分配。

歐洲和北美髮達國家一度利用世貿組織,先後對戰後崛起的日本、「亞洲四小龍」和現今的中國進行貿易抵制。彷彿通過不斷削減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貿易配額,就能扶持本土製造業的發展。然而這些貿易保護,並沒有改變它們經濟的不景氣,同時還阻礙了新興經濟體的增長,兩敗俱傷。

其實是畏懼於亞洲的歷史性再崛起

例如,近年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和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看似是推進世界各國貿易全球化,其實則是劍指中國,地理上就形成了對中國的島鏈封鎖。所謂的貿易全球化,其實是建立排擠某個國家的封閉的貿易平台,割裂全球市場,形成「兩球貿易」。

沒有中國的TPP

「兩球貿易」會有好下場么?

「兩球」貿易如果推行開來,其帶來的後果,我們可以從歷史上出現過的大英帝國特惠制略作推測。

上世紀初,為了和德國和美國兩大新興國家競爭,老牌帝國大英對治下的各殖民地和自治領發布了關稅優惠政策,對除了這些地區以外的國家進口原材料征以高關稅。

二戰前的大英帝國仍相當遼闊

而被英國針對的美國和德國,卻反而能夠在除了英聯邦國家之外的地區採購原材料。再加上德國具有的高強度科研實力和美國廣闊國土上廉價的勞動力和資源,看似被限制的國家反而獲得了更廣闊的貿易空間。

工業資本家有權利去選擇人力成本和地價更低的區位進行生產,無論國界;消費者也隨之有權利選擇最物美價廉的產品,無論產地。這樣的世界聽起來天經地義,也正是人權的體現,貿易保護卻在歷史上不斷試圖破壞這種美好藍圖。

德國和美國獲得的優勢不止是低廉的原材料成本,更是一個穩定的經濟增長環境。一個有害波動傳入英聯邦內,會一時激起千層浪;傳入四倍於它的全球貿易大系統中,波動產生的影響會被龐大的體量緩衝。帝國特惠制好比是一艘噸位兩百的小舟,另一艘「全球化」是噸位上千的遠洋巨輪。狂風巨浪來襲,誰主沉浮,一目了然。

果不其然,二戰後,特惠制最終造成了英聯邦國家脫離國際貿易的競爭與合作。不僅各殖民地紛紛揭竿而起,連英國也退出了世界強國的第一序列。

勝利之後,帝國還剩下多少力量呢

其實追根溯源,貿易保護的思想源頭在於人類還沒有擺脫農業時代固有的「零和博弈」的思維路徑。在農業時代,農地是有限的,農業技術又沒有什麼進步,一方多獲得農產品就意味著另一方會忍飢挨餓。在這個前提下進行自我保護無可厚非。

但工商業貿易中,體系內的所有玩家相互影響,競爭和依存,通過交換一同獲得更好的生存資源。在競爭中處於弱勢的一方也並不會被永久壓制甚至淘汰。

正在崛起道路上的中國,如今成為了世界貿易保護中被排擠的一方,已經是不言自明的事實。相對於戰後財大氣粗、充滿自信推廣全球化的美國,今天的美國卻成為了全球化怯懦的反對者。

去年年底,美國在中美幾乎沒有發生什麼貿易摩擦的情況下把中國列為經濟上的潛在對手,動因也只是對中國崛起在政治上的恐慌,並沒有經濟上的現實考量。

更廣闊的世界在向你招手

但只要生意還在繼續做,這種貿易保護和競爭關係也只會停留在口水仗的層面。原因很簡單:隨著全球貿易的深化,雙方對對方市場的滲透和需求非常大。美國農業的第一大買家是中國,中國製造業的第一大買家是美國,實質性的貿易制裁根本不可能落地。

只要執政團隊穩定而理智,他們就能意識到單方面的抽離只會引起雙方共同的巨大損失。真的拋開中國玩「兩球貿易」,沒有人能真正得到實惠,甚至會嚴重損害發起國自己的元氣。

其實我也是明白的

看完了經濟學給出的解釋,當我們再次觀察美國這次的鋁鋼關稅法案,就會發現其弔詭之處。

商人出身的特朗普不會不知道貿易戰對商業貿易的惡劣影響。但目前民調支持率低迷的特朗普,似乎需要通過踐行一些競選承諾來穩住選民。鑒於當年支持特朗普的大多是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美國底層農民和勞工,這項新政有利於鼓舞他們對總統的持續支持。

勞動人民熱愛我

即使如此,特朗普也還是留了個後門:對加拿大和墨西哥免徵關稅,也歡迎各國參加談判爭取免稅資格。這場關稅危機,顯然只是一場政治作秀。

用看似良善的初衷賄賂民意,用國家經濟前途換取自己的執政合法性,惡政無過於此。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END


推薦閱讀:

TAG:國際貿易 | 美國 | 唐納德·約翰·特朗普DonaldJTrum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