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鼓勵孩子頂嘴?

看到女兒的成績單,我真的要爆炸了,聯合老公準備好好和女兒談一談。

  • 我說:「我覺得你應該可以考得好一點。」
  • 丫頭說:「這不能全怪我,我和老師性格合不來。」
  • 爸爸說:「這六門課是六個老師教的。」
  • 丫頭說:「跟別人合不來的人都喜歡當老師。」
  • ……

我們說一句她頂一句,真的好氣!

昨天睡覺前,我苦心婆婆跟丫頭說:「不要再頂嘴啦,好不好?」

丫頭一臉誠懇地說:「我不是小孩子了,我也有自己的想法。」

一語道破天機,我頓時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

頂嘴的現象,在平時生活里,應該是很常見的一件事。「我不要」「我就不」「不聽你的」成了孩子們的口頭禪。

頂嘴的行為,其實是孩子成長的一個標識——我長大了


孩子在三歲之前,生活基本上由爸媽掌控,隨著獨立意識的增加,他們開始想要以自己的方式生活,比如吃什麼、穿什麼、做什麼等。

在四五歲之後,孩子開始越來越喜歡頂嘴了。這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獨立思考的意識越來越強了,當他們認為不對或者不合理的時候,他們就會選擇用頂嘴來反對爸媽的言行,如此,頂嘴現象自然就會越來越多。

比如,我家丫頭會經常說:「媽媽,你說的不對。」

心理學家認為:

孩子頂嘴是源自無助和困惑,當爸媽告訴孩子「不要」做什麼事情的時候,他們覺得自己的權利被剝奪了卻又無力反抗,惱怒之中不自覺地用回嘴來找尋一種心理平衡。

存在即有道理。孩子頂嘴行為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

>>>>

證明自己的成長

當孩子開始說「不」,和大人的意見開始有分歧的時候,其實,他是在表明自己的態度,為了區別自己和別人。

尤其是當爸媽說話的口氣是命令式的,孩子們的頂嘴,可能只是希望得到爸媽的尊重,希望被當個「大人」去對待。

前不久,閨蜜在網上跟我吐槽,專門辭職養大的娃,成了一個「小白眼狼」,最近被兒子頂嘴頂到內傷。

而她四歲的兒子和我家丫頭聊天的時候,卻說:「我媽都不讓我說話,我一說話,就說我不聽話。」

頂嘴,是一個界限,如果出現這個信號,只想說,恭喜你,你的孩子長大了。

>>>>

試探爸媽的底線

孩子用頂嘴這種反抗的方式,對成年人底線的試探,測試成年人的耐心,想知道頂撞之後,他們有什麼反應,同時也在自我標榜——我已經不是小孩了。

兒子喜歡吃糖,我給他的規定,是一天一顆糖。在過年期間,親戚家隨處可見的糖果,他說:「你不是對的,他們都吃了很多糖,牙齒也是好的。」

即使他以頂嘴的方式試圖說服我,我也得守住了我的底線,告訴他,既然是規定,就不允許被打破。

>>>>

引起大人的注意

有的孩子感覺自己被忽略,比如,爸媽平時太忙了,他們通常就會採取這種吸引力的方式,來吸引爸媽的注意。

有時,我忙於家務沒時間陪孩子,就會讓他看一小會兒電視。但時不時就囑咐他離的遠一點或者休息一會兒眼睛,得到的回答幾乎都是:「不要」,一臉拒絕。

如果我伸出雙手說抱一抱兒子,他會立馬跑過來,乖巧地依偎在我的身邊。

兒子故意的頂嘴,只是希望得到我的關注。

>>>>

表達自己的見解

如果爸媽平時在孩子面前,總是一副嚴厲的樣子,孩子處於弱勢的地位,沒有機會展示自己和得到鍛煉,那麼當孩子認為自己對的時候,他們就會努力表達自己。

弗吉尼亞大學研究發現:

那些在家跟爸媽經常爭論的小孩,更能夠輕鬆應對外界的意見分歧。研究讓150個13歲的孩子描述他們和爸媽之間的一場矛盾。兩年之後對比了他們與爸媽的爭吵方式和與同事的相處方式,那些跟爸媽有矛盾,但能保持冷靜的孩子更能承受來自同事的壓力。

有一次我指責丫頭拿筷子的手勢不對,丫頭不以為然地說:「夾到菜就好,幹嘛在意形式,結果才是最重要的。」

老公說丫頭頂嘴,可細思丫頭的話,還挺有道理的。後來,我和老公溝通一下,允許丫頭「頂嘴」,因為她在表達自己的觀點。

>>>>

心直口快的孩子幸福指數更高

有時孩子頂嘴,真的是在沒有任何的道理,純粹是為了胡鬧。不過,這也算是一件好事呢。

從人的心理來說,心直口快的人幸福指數更高,因為他們覺得不開心的時候,更容易說出來。

而且,很多事情說出來不僅覺得心裡好受多了,問題也變得更容易解決了。

所以對於孩子的頂嘴,我們都應該理性和感性並存地對待這個行為。


美國作家奧黛麗·里克爾再《孩子頂嘴,父母怎麼辦》一書里寫到:「頂嘴是一種不尊重人的行為,它會使孩子失去父母、朋友的尊重。」

幾乎沒有爸媽喜歡頂嘴的孩子,包括我們自己的爸媽。一個頂嘴的孩子,會被貼上「不聽話」的標籤。這裡實際藏著爸媽和孩子之間在人格上的不平等。

曾有專家做出這樣的研究:

將兩歲至五歲的孩子分成兩組,一組平時喜歡頂嘴,反抗性較強,另一組平時乖順,反抗性較弱。 結果發現,反抗性較強的孩子中,80%的長大以後獨立判斷能力強; 反抗性較弱的孩子中,只有24%長大以後能夠自我行事,但是獨立判斷事情的能力仍然比較弱,常常依賴他人。

孩子頂嘴不僅是在表達最的想法,而且,更是鍛煉自己的表達機會。

面對孩子的頂嘴行為,爸媽應該怎麼做呢?

>>>>

讓孩子的情緒「緩一緩」

孩子小的時候,把語言內化為自己行為的能力並不是很強,比如「爸媽讓孩子去睡覺,不要彈了」

孩子一下不能從原來的活動中脫離出來,所以爸媽要給他們時間去過度,你可以告訴他,你現在在做的一件事,等自己的事情做完了,他也要停止彈琴。

在國外,一旦孩子和爸媽發生了爭執,爸媽的意見被孩子質疑。

他們會聳聳肩,態度平靜地告訴孩子:「我希望你再想一想,要怎麼和我說話」,轉身就走了,這其實,就是給孩子時間去過度,讓他們去思考自己的行為。

>>>>

讓「懶」在爸媽的世界裡飛的久一點

有人說,中國的爸媽是最操心的爸媽。

但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控制,如果孩子有了意識,去選擇自己喜歡的,比如,穿什麼衣服,吃什麼樣食物,去哪裡玩……

諸如這些事,讓孩子自己做主,培養他們的分析能力、社交能力,鍛煉孩子承擔後果的心理素質,而爸媽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想法,以建議的方式提出就好。

孩子的認知系統並不完善,因此在和孩子的語言溝通上,需要照顧到他的理解能力與範圍。同時,還要注意,需要交待的事情,說一次就好。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

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使人感動,準備捐款。

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

又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於是他決定一分錢也不捐。

等到牧師終於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於氣憤,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里偷拿了2元錢。

心理學上有一個超限效應,說的是因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

有的事爸媽說的越多,孩子也就越煩躁,會認為自己在被質疑,也是一種被控制,他們就會採取頂嘴。

>>>>

暢所欲言才是最好的溝通

據一項統計顯示,愛頂嘴的孩子約佔70%。頂嘴隱藏著孩子的情緒,孩子在說出「不要」之後,爸媽可以引導他們說出原因,這時,頂嘴的行為也就變成了爭辯。

有一次我喊丫頭吃晚飯,她卻說:「就不吃。」

聽見這話頭不太對,我就把飯放進了電飯鍋,到她房間發現她在草稿紙上亂畫。

我問她怎麼了,她眼眶一紅,眼淚掉下來了,說今天上課的時候,同桌和她說話,連累她罰站。

丫頭用頂嘴的行為,掩藏了自己的委屈。好在我沒有呵斥,給她機會敞開心扉。

允許說孩子說出自己內心的話,不僅讓孩子感覺自己被尊重,而且,也建立一種良好的親子關係。爸媽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權威者,而孩子也不是爸媽的附屬者。我們要一起成長啊。

作者:多多黛,80後女子,一兒一女。專註兒童心理學研究和家庭教育。寫作十年,擔當多個親子自媒體簽約寫手,已出版育兒合集《別把撒手不管,當成靜等花開》。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處理,郵箱tougao@ksjgs.com。

推薦閱讀:

如何培育孩子們的好奇心?
多多成長日記20180216
用金錢激勵提高小孩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成績,這事靠譜嗎?
十張畫告訴你 孩子最討厭爸爸媽媽做什麼
原來你們是這樣的孩紙!

TAG:教養 | 父母教育 | 兒童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