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帝國1905式新軍陸軍制服略談(一):軍官軍佐禮服

作為中國近代軍服的開端,北洋新軍陸軍1905式制服在中國軍服發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其設計也影響了之後中國幾十年間的軍服發展。然而國內鮮有系統介紹這一制服的資料,本來我是想在B站上通過一段視頻來簡要介紹這種制服,但思考再三,決定先在知乎上通過連載文章的方式打個草稿,聽取各位的意見和建議。

由於資料有限且資料間互相,甚至同一資料不同段落間都有矛盾之處,本文所述不一定正確,本人也非專業人士,對一些名詞的表述也不是十分準確,本文必有疏漏,敬請各位指正,謝謝!

其實這一系列就當成學習札記啦......

本文插圖主要來源《中國百年軍服》,《民國軍服圖志》,這兩本書其實有不少錯誤之處,比如禁衛軍1907-11式與陸軍1905式不分等,互相也有矛盾。一些問題我也弄不清楚。

部分資料來源於互聯網搜集.

建議BGM:<頌龍旗>(清朝陸軍軍歌).

前言:

本文所述XXXX式制服僅代表標準制定年份,其實歷史上並沒有這種稱呼.

在1905式軍服列裝前,清新式軍隊(新式軍隊這個說法不準確,但我想不出更合適的詞)裝備範圍較大的制式軍服有1882式和1888式(即海軍版1882式),1898式等,在1905式出現前,新軍的軍服一直沒有脫離傳統號衣的樣式,1905式可謂中國軍服近代化的起點。

本文所說1905式其實準確應該表述為1905系,因為在接下來7年中不斷有小改進。

各地新軍制服略有不同,本文只涉及北洋六鎮(其實這六鎮由於各種原因也有不同).

必要的知識:這部分蠻長的,其實可以跳過的......

起源:

北洋新軍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1895年李鴻章於天津編練的"定武軍"。1895年11月,袁世凱奉命接管"定武軍",在《為練新建陸軍上督辦察》中,袁世凱提出「必須參用泰西軍制,始可照西法操練」的建議。1895年12月8日,得到許可的袁世凱在這天正式開練新軍,即「新建陸軍」。

1898年12月,由榮祿奏請,清廷建立武衛軍,為國防之用。武衛軍共轄前、後、左、右、中五軍。袁世凱的「新建陸軍」,改名為「武衛右軍」。1900年義和團興起,八國聯軍攻進北京,其他武衛各軍,損失嚴重,唯獨袁世凱的武衛右軍,因袁任山東巡撫,帶去山東,尚完好無損。李鴻章臨死前,即推薦袁世凱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1901年,袁世凱接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即對新建陸軍進行改革,將軍權集中於參謀、教練、兵備三處,並上奏創辦常備軍。1901年,北洋常備軍左鎮成立;1904年,右鎮成立,遂改左鎮為北洋常備軍第一鎮;同年,將右鎮改為第二鎮;同年組建了第三鎮;1905年5月,清廷又改常備軍為陸軍,統一各鎮番號,第四鎮的一部和原武衛右軍的先鋒隊二十營,改編為陸軍第五鎮;同月,原北洋第一鎮更名為陸軍第二鎮,將番號讓與駐保定的京旗常備軍。原第二鎮改為第四鎮;而原由武衛右軍一部、自強軍和第三鎮一部組建的第四鎮,又於6月改名為第六鎮。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北洋六鎮」。

編製:

一個鎮即為一個師,如圖是北洋新軍1901式鎮的編製,鎮,協,標,營,隊,排,棚分別對應師,旅,團,營,連,排,班.一個鎮約12500人,各兵種每棚14人.

除此之位,各地還有混成協(即混成旅團)的存在.

軍銜:

1904年12月,清政府練兵處會同兵部向朝廷奏准《另定新軍官制事宜》,建議「參仿八旗官員之秩序,旁采各國軍營之規章」,按照西方軍官軍銜的三等九級制,取代舊的官階制度,建立新軍的階位品級體制,軍官「區為三等,析為九級」。

1905年3月,練兵處、兵部設計出軍官軍服和軍銜標誌的第一個圖案式樣。8月,練兵處提出軍官授銜的標準、條件、程序和要求。12月經清政府批准,陸軍軍官開始按新官制評定等級,從而形成了我國最早的軍銜等級:

上等第一級,正都統;上等第二級,副都統;上等第三級,協都統;中等第一級,正參領;中等第二級,副參領;中等第三級,協參領;次等第一級,正軍校;次等第二級,副軍校;次等第三級,協軍校;

1909年11月,軍咨處又奏請朝廷在軍階第一等第一級內正都統之上增設「大將軍」、「將軍」兩銜,與正都統同為上等第一級;設立軍士銜三級,即上士、中士、下士;在軍官和軍士之間增設「額外軍官」銜一級(類似准尉)。

新軍除一般軍官外,還有"文職軍官"和"技術軍官,這類人被稱為軍佐.

正文:軍官軍佐禮服和大禮服

首先得談兵種色,自己繪了一張.

袁世凱著禮服,配暖帽(暖帽為清制冬季配冠),上等第一級正都統軍銜.

安徽巡撫朱家寶著禮服,配暖帽,上等第一級正都統軍銜.

黎元洪著禮服外套,配製式禮服帽,上等第三級協都統軍銜.

廣州將軍鳳山著禮服,配暖帽,上等第二季副都統軍銜。

以下敘述文風模仿<民國軍服圖志>,但不是照抄,因為這本書錯誤太多了:

上等第一級正都統禮服和禮服外套,配一品官頂珠暖帽.

軍官軍佐禮服分冬季和夏季兩種。冬季禮服上衣為藍昵;禮褲為黑昵;上衣採用對襟式;綴平圓紐扣7顆(紐扣表面有浮雕,攢錢中準備收個原品扣子研究一下),直徑2cm,軍官紐扣鍍金,軍佐鍍銀;無口袋,禮服比常服長7cm。左袖下有長17cm斜口一道,以便露出佩刀刀柄;冬季配發外套,大體與禮服相同,改對襟為雙掩襟;雙排紐扣,扣與禮服同;身長及袖長袖寬以能遮套禮服為度,材料用元青哈喇面子。禮服另配同色風帽一頂(找不到任何照片)。

禮服袖章,我偷懶略寫了一下2333,由於掃描問題,兵種色可能不對,一切以我上文所列為準.

袖章:

袖端緣17cm本色寬邊一道,寬邊之上,除上等官外綴0.7cm本科(兵種色)線辮一道。以盤花金辨(軍佐為銀色)分等,上等三條,中等兩道,次等一道;每等以盤花金辨和兵種色線辮間的橫金辮(軍佐為銀色)分級,一級三道,二級兩道,三級一道。額外軍官則無橫金辮。

參謀官禮服袖另加金銀紅三色套環(找不到照片),另配參謀飾緒(這個詞其實日韓台用的多,大陸叫綬帶,然而綬帶這個稱呼極其不準確)。其實圖裡畫的不準確,袖章環里是有金色的,上一張實物禮服。這是博物館裡實物,說是黎元洪的隨葬品,軍銜是次級第二等副軍校。應該不是黎元洪本人的。扣子只有6個!?為啥黎元洪會隨葬一件低級軍官的禮服?也許有故事可以深挖。

禮服領章,還是偷懶用了簡稱

領章:

衣領綴金色飛蟒(注意是蟒!不是龍,只有四個趾。),以飛蟒所抱珠色分三等,上等抱紅珠,中等抱藍珠,次等抱白珠;飛蟒周綴金辮,以金辮分級,一級三道,二級兩道,一級一道。軍佐則銀蟒,銀辮。

結合歷史照片,扣子大小以我右下角引用的圖為準.

禮服肩章:

為金辮與紅絲辮編綴而成,長10.5cm,寬4.5cm,厚約0.4cm,以材質分三等,上等金辮三道,中等金辮二道,紅絲辮一道,次等金辮一道,紅絲辮兩道(其實中下等區別就是外沿是啥色,詳見配圖)。以所綴金色團蟒分級(其實就是肩章星),一級三個,二級兩個,三級一個。肩章以金扣扣於肩部。軍佐肩章則將所有金色物件改為銀色,如銀辮,銀團,銀扣。

褲章:

以紅辮數目分等,不分級。上等綴紅辮三道,中間一道寬0.2cm,左右兩道寬3cm,每道間距0.3cm;中等綴寬3cm紅辮兩道,相距0.3cm,次等及所有軍佐均綴4.5cm寬紅辮一道。

莫名的萌

操帽:

黑色,以帽正(中國傳統叫法帽正,這裡理解為帽徽即可。)所飾鍍金雙蟒所抱珠子以及豎金辮分三等,上等紅珠三豎金辮,中等藍珠兩豎金辮,次等白珠一豎金辮。分級則以橫金辮為區分,一級三道,二級兩道,三級一道,額外官佐無橫辮。軍佐帽正改用銀蟒,金辮改為銀辮。帽頂可能有頂珠,還是上紅中藍下白。

其實大禮服這種形制只存在大禮服肩章,少部分資料所述大禮服上衣其實是禮服外套.

大禮服肩章

大禮服肩章:

全長15cm,圓盤長8.7cm,圓盤寬11cm,柄長7.3cm,柄寬5cm,柄周圍鑲邊寬1.5cm,穗長8cm。上等純金穗,中等每隔兩金穗編一紅絲穗,次等每個兩紅絲穗編一金穗。官佐是否用銀穗替換金穗有待考證(可能不會,因為禁衛軍1907-11式大禮服肩章是金銀兩色,可能會搞混)。肩章圓盤和柄部上等用深紅昵,其餘則用兵種色昵子,夏季大禮服肩章用毛布製成。

7788收藏網上的新軍1905禮服腰帶扣,關於1905腰帶扣,我沒有更多資料了。

"民國軍服圖志"的插圖,很明顯,袖口袖章有錯誤.

其它禮服:

其實弁目兵(可以理解為班長和勤雜兵等)中馬弁,護號,正副目兵,低級軍醫,樂目(軍樂隊)由於可能有拋頭露臉的可能,所以也配有禮服,具體形制我會在接下來的連載中介紹.

最近看上了一件影視道具用的上等第一級正都統禮服上衣,做工不咋地,袖章竟然是發泡工藝……不過挺感興趣的,等春節過了到手了試著改一下。

第一期就結束了,下一期?應該會有吧.


推薦閱讀:

為什麼她會說出這些精準到可怕的預言
從秦朝到清朝:細數歷史上的那些亡國之君們(5)
對於鍾馗個人,你了解多少呢?
556.讀歷史21~韓信造反了嗎?
你知道宋氏三姐妹在抗戰中的貢獻嗎?

TAG:清朝 | 軍服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