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底告別底掃:翻拍

題圖拍攝於1986年。一張32年前的照片能用並不複雜的方法還原成這樣,我是很滿意了。

最近在回歸膠片攝影。

緣起不多說了,大概就是突然想把手上的幾個Contax的C/Y鏡頭用起來,於是找到了一台Contax的單反:167MT。這是一台發佈於1986年的MF的自動相機,自動的意思是電動過片,電子快門(電子控制快門速度),支持Av和Tv檔,需要很多電池(4節AAA電池)的老相機。

雖然不是純機械的,但還是讓我找到了兒時玩相機的快樂。

熟悉了膠片,就想玩下120的雙反,於是有了Rollei的Rolleiflex 2.8F,純機械,連測光都是不需要電池的。然後當然就是TB上的沖掃。和每個初學者一樣,選擇Fuji的C200膠捲,第一卷用最便宜的SP3000套餐,第二卷用更好的Nikon 5000ED,第三卷嘗試頂級的Hasselblad X5。

之後也算是機緣巧合看到了除了沖掃店掃描的另外一種解決方案:直接用數碼相機翻拍。百度上有各種翻拍的文章,不過說實話,效果其實並不怎麼樣。包括Xitek色影無忌論壇上關於翻拍的主貼:

翻拍俱樂部正式成立--底片數字化最高性價比終極解決方案! - 膠片單反相機?

forum.xitek.com

大家的方案雖然是各式各樣,但從最終的成片來看,其實效果好的寥寥無幾。

我又去研究了膠片的解析度方面的問題,傳統135膠片,特別是大眾的C200這種類型的膠捲,用民用相機普通狀態大概也就800萬像素的解析度而已。頂級鏡頭,頂級膠片,頂級電分,也不會超過2400萬像素。120膠捲可以達到最高4000多萬像素。用現在的眼光來看,也不過就是A7R2,A7R3,D850,5DsR之類135數碼相機的解析度而已。

其它的理論基礎,比如色深,寬容度等等,可以直接看我接下來推薦的文章裡面講得很清楚了。這篇文章也是我覺得最好的一篇翻拍教程。作者的翻拍成果當然也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了。

黃昊Haosky:膠片數字化的合理打開方式——翻拍與校色教程?

zhuanlan.zhihu.com圖標翻拍 - 黃昊Haosky?

haosky95.lofter.com

關於調色問題,我反正是不想去理那些由於沖掃,主要是掃描的機器的偏色問題導致的所謂膠片味道言論的。和以上作者一樣,我追求的也是儘可能還原膠片本來的樣子,然後再去做真正的後期。

黃昊已經把所有該說的內容說得非常清楚了。所以我這篇文章僅補充幾個重點:

  1. 相機
  2. 微距鏡頭
  3. 光源
  4. 減少干擾
  5. 後期

1,相機:最好是全畫幅。主要為了更好的寬容度以及更容易使用微距鏡頭。當然,半幅也是可以的。這樣還可以使用達不到1:1的微距鏡頭。不過我覺得還是全畫幅方便。

2,微距鏡頭:一個可以做到1:1放大的微距鏡頭在我看來是非常有必要的。1:1放大的意思就是讓被攝物體1:1投射在感光器(以前是膠片)上。無忌上有些攝友用的反接標頭的方法當然我覺得也沒問題。不過既然有微距鏡頭幹嘛不用呢。我用的是Contax的Makro-Planar 100/F2.8。MF對於微距鏡頭來說問題不是太大,能做到1:1放大是我比較關心的。這樣就等於讓135膠片整個直接複製到數碼相機的全畫幅感光器上了。最大化利用了全畫幅機器的感光器。當然,效果會更好了。

3,光源:這個是相當關鍵的點。光源最重要的就是發光均勻,亮度足夠(也並不需要太亮)。我看有些教程說可以使用顯示器或者手機光源。在我看來是不行的。以我的27寸4K顯示器試驗,結果可以很明顯得看到LCD的三色光源。

所以,底片觀片器無疑是最佳選擇,關鍵是價廉物美。美達亮的觀片器LP-100N僅158元,採用5000K色溫,亮度均勻的LED燈光。另外還有LP-400N,主要是尺寸更大,更亮。對於我們翻拍來說都沒有必要。因為100N已經是12.5cm X 10cm,遠大於120的膠片了。至於亮度,因為我們必然是上架,100N已經可以做到ISO100,F5.6,8-15s的快門了,足夠。正好和黃昊選了一樣的。

這裡順便提到拍攝架。我本來用的是三腳架。

只要保持相機鏡頭和膠片垂直就行了。但看了黃昊那篇,當然還是專門的拍攝台更方便了。關鍵詞依然是:便宜。起鶴 QH-C082 翻拍台 僅售178元。好處是更容易調整高度。其實用三腳架也還好。壞處是,佔地方。所以這個翻拍台屬於可選設備了。

這裡我為了方便,用了遙控快門。否則可能需要2秒自拍或者用遙控APP來避免腳架的抖動。

4,減少干擾: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我最初拍的幾張有這種情況:

四個角都有。然後我才發現,原來是因為膠片的孔導致的漏光。(因為是負片,所以這樣看是陰影)所以我就用黑色膠帶貼住了那些孔。不過當然,這種方法很麻煩。所以我之後還需要用更簡單的辦法來避免干擾。最好是有一定重量的黑色金屬材質,可以把那些彎的膠片壓平。膠片的平整當然也是一個重點了。不平肯定會影響清晰度。光圈5.6-8的微距景深也淺。

5,後期:因為用RAW拍攝的,所以後期調整白平衡和顏色會比較舒服。還有細節包括當然也會更好。有些朋友說自己玩膠片是因為自己不會後期,我則覺得其實並非如此。把自己的膠捲拿給沖掃店,其實就是把後期交給別人幫你完成,而關鍵就是,沖掃店的後期真是太差了。

SP3000掃描效果

SP3000掃描效果

SP3000的掃描簡直要啥沒啥,顏色和解析度都巨差。完全無法繼續。

於是我嘗試了Nikon 5000ED掃描。

Nikon 5000ED

解析度還可以了。好歹是6000x4000像素。但顏色依然可以說是渣渣。

Nikon 9000ED

當然啦,我沖掃的少,也可能是我的C200膠捲本身就實在太差。那我們來看看120的卷在頂級底片掃描儀下的效果:

Hasselblad X5

膠片是Fuji Pro160NS,這次畫面的純凈度和解析度都不錯了。顏色和寬容度其實也是我喜歡的。

Hasselblad X5

至於價格,當然就不提了。而且你能說這個調色就是完美調色嗎?即便是有Tiff在手,但始終不是由自己控制整個過程。感覺其實並不完整。也不一定是自己最想要的結果。

由於我是初入膠片門,所以還有很多要學的。邊學邊分享吧。


推薦閱讀:

多實例首公開+VSCO 膠片預設新方法

TAG:膠片 | 膠片攝影 | 膠片沖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