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不僅僅是刺蝟和狐狸

這會是一篇很主觀的文章

最近「成為誰」、「怎麼做」、「目標在哪裡」這樣的話題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出現在我周圍。比如考研保研之爭;是漸修還是頓悟;做思想上的巨人還是行動上的實力派;唱輓歌還是打王者農藥;成為白落梅還是亦舒還是鄧文迪還是張愛玲……

我個人判斷事物的標準非常主觀,全憑好惡,不論成敗,但求無悔。按照心理學觀點,做事的動機分為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當然也有ABC理論。對我來說,我個人的內在動機決定一切,其他的外在驅動於我並無意義,所以如果要我給出回答,恐怕得先訓練個幾年自我覺察和認知,讓思維方式烙進你的直覺,最後你不用思考也能知道自己應該選哪一條路。

這等剛猛法門對於大多數慣於漸修的人來說,還是太苛刻了點。

那麼,不妨從狐狸和刺蝟之爭開始。

以賽亞·伯林在他著名的小品文《刺蝟與狐狸》中,把人分為刺蝟和狐狸兩種類型,他依據的是古希臘的一則寓言:狐狸知道很多事情,但是刺蝟知道一件大事,狐狸是一種狡猾的動物,能夠設計無數複雜的策略偷偷向刺蝟發動進攻,狐狸從早到晚在刺蝟的巢穴四周徘徊,等待最佳襲擊的時間,狐狸行動迅速,皮毛光滑,腳步飛快,陰險狡猾,看上去準是贏家,而刺蝟則毫不起眼,遺傳基因上就像豪豬和犰狳的雜交品種,它走起路來一搖一擺,整天到處走動,尋覓食物和照料它的家。

狐狸在小路的岔口不動聲色的等待著,刺蝟只想著自己的事情,一不留神瞎轉到狐狸所在的小道上,「啊,我抓住你了」狐狸暗自想著,它向前撲去,跳過路面,如閃電般迅速,小刺蝟意識到了危險,抬起頭,想著「我們真是冤家路窄,又碰上了,它就不能吸取教訓嗎?」它立刻蜷縮成一個圓球,渾身的尖刺,指向四面八方,狐狸正向它的獵物撲過去,看見了刺蝟的防禦工事,只好停止了進攻,撤回森林後,狐狸開始策劃新一輪的進攻,刺蝟和狐狸之間的這種戰鬥每天都以某種形式發生,但是儘管狐狸比刺蝟聰明,刺蝟總是屢戰屢勝。

這則寓言和武俠小說里常出現的高手類型有相似之處,一類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五花八門怪招頻出,另一類是以不變應萬變內功深厚九九歸一。

然而,事實證明,這些高手若真固守自己的武學,可算白讀「兵不厭詐」,也限定死了自己在武學上的造詣。快和穩,都是方法,而不是制勝的招數。真正的高手向來不在意路數,「術」以向「道」方為大家本色。

以賽亞的邏輯看上去無可指摘,然而細想之下,他的解讀僅僅給狐狸和刺蝟劃分了類型,卻沒有指出,刺蝟和狐狸都只是「術」的載體,是存活的一種形態,狐狸和刺蝟都選擇了最適合、最有利於自己的方式生存著,刺蝟表現為防守,狐狸表現為進攻,生存才是讓他們做出存活形態選擇背後的「道」。

換言之,我們要討論的,不是你是狐狸還是刺蝟,你可以不是狐狸不是刺蝟,可以是河馬駱駝,抑或二者兼備。所以,不是要弄清「成為一個什麼類型的人」,而要明白,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這正是大部分漸修者最易糊塗的命題。

人的認知和行為受到太多方面的影響,從你成為受精卵的那一刻起,祖先們代代相傳的保命基因就留在你的DNA里,人性到處都一樣;從擁有自我意識開始,社會規範和法律條文已為你的行為劃定好框架和範圍,超出範圍的不是背上了刑事責任民事責任就是成為了法律上無力負擔責任的人。

當你意識到自己已經成為社會性動物時,維持自尊的動機甚至會引導你做完全相悖於內心觀點的行為以期獲得社會接納;當你讀著社會學哲學經濟學的著作,你的思維在不斷地被定性,而固有思維的每一次更新和打破都將是一場災難;當你不假思索地接受新的觀點和命題,如果沒有一把標尺,這些觀點就會在你的腦子裡打架。

所以當很多人以他者為參照或聽從旁人意見來決定自己要成為怎樣的人時,我都認為十分虛假可笑:在整個社會的限定下,人的自我意志已經微弱到不做訓練就無法準確體察的地步,難道真要不斷地用行為來說服自己的思維和態度嗎?

與其看別人如何活,看別人活得如何接近自己想像中早已被「社會化」的完美形態,倒不如問問自己,究竟想要什麼。

你想成為什麼?

你曾經準確感知並描述過自己的情緒嗎?

你是否能體會到他者思維對自我大腦的塑造作用?

你是否具有共情力?

社會中維繫關係紐帶的「儀式」,你了解多少?

我們是如何一步步被框定、被同化、被預測的?

……

倘若能自如地回答以上問題,那麼問題的答案,你已經找到一半了。

我曾經曰過,只有知道了騙子的套路,才能更好地去騙人。

博爾赫斯在騙人上做得非常不錯,他最擅長的是將萬條道路一一鋪開在你面前,每一條看上去都像真的,然而四維交錯下分岔的花園裡,哪一條才是屬於崔朋迷宮的出口?當下的挖坑王加殺人狂魔馬丁大爺更是把權力的遊戲變成了真正的遊戲,鹿死誰手?結局未必是真相。

然而,博爾赫斯沒來得及揭曉的謎底,或許先秦時期的百家爭鳴能帶來答案,彼時儒墨道法論個不休,而法家源於道家,墨家又變為樸素的唯物主義和實驗的發源,只剩儒道流傳至今,在魏晉時期與佛教合流共稱顯學。

很多文學作品的核心價值觀都取材於這三家的學說,通常儒家入世,佛家殺己,道家無爭。

看上去似乎儒家最積極入世,佛家寄託來生,道家無所作為。

然而這只是刻板印象。

三家只是從不同的角度探索生命本來的模樣而已。儒家選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經過歷朝歷代的完善,已然成為實現政治抱負、以社會實踐為指導的模式。在人情社會裡,讀的聖賢書和做官之間大概差了五十個張居正和海瑞。所以儒家的方法其實是由外到內,先塞給人一大堆不知所云的理論,再用實踐去推翻理論,經過一番浮沉,在史海中不斷總結和歸納,方得真味。

佛家則講究「殺己」,先滅己,再渡人。佛陀本就是極盡榮華後才於菩提樹下悟道,凡塵對他來說已無半分吸引力,他才能夠將自己與世俗剝離開來,把自我置之度外,以「慈悲心」為道,發願渡人。這是一個演繹法的過程,佛陀從證道的瞬間才將佛法從想法變為概念,相當於開個掛直接下載百科全書,再用百科全書答卷。渡人的過程便是印證佛法、加深修行的過程。

道家是最神奇的一脈,演繹法和歸納法交替進行,甚至開闢出了最適合當世智者的一套行為法則,可謂一念成佛,一念入魔。從某種意義上說,道家比儒家更冷靜超然,比佛家更慈悲鮮活。

(是的我就是一個道家吹?(????))

道家的神奇之處在於,它給予智商金字塔頂尖的人以兩極式的發展,如果想要內修,便洞悉世事,人情練達卻超然世外;如果想外煉,便嚴刑峻法,宦海浮沉不擇手段指點江山。

不似儒家那樣仁義道德至高無上,為統治階級服務,乃至進化出三綱五常束縛人性;也不像佛家講求滅己渡人,天下無我,只見眾生。

道家更類似於英文中「boldly」的詞義,但隨本心,野蠻生長。

雖然我個人有所偏好,但三者修行的結果卻是殊途同歸。

儒家倘若按照孔子的義理髮展,當是「以百姓心為心」,激濁揚清;道家若是修行得當,必物我兩忘,無首則吉;佛家修鍊至等持之界,佛魔兩道無所差異,心隨興緻,再不為外物所擾。

三者手段不同,途徑不同,卻都但憑本心,不加外物干擾,最終都像宮二說的,見自我,見天地,見眾生。

所以,是不是刺蝟或狐狸並不重要,甚至你選擇以刺蝟和狐狸的方式活著也沒什麼不妥。關鍵在於,你能否最終摘下面具,剝掉表皮,成為自己。

「我是誰」、「我從哪兒來」、「我向哪兒去」一直是困擾人類的終極問題,不過這可能是上帝釋迦牟尼聖母瑪利亞才要考慮的事情。

你所要做的,就是想想你自己。

只有你自己。


我不能說這篇文章寫得很好,畢竟這是一個主觀的話題,而且,我個人在自我修行上面著實劍走偏鋒,不值模仿。寫下這些文字的目的在於提醒諸位看客,認真思考內在的那個你,那個赤裸裸活生生的你,究竟想要什麼樣的生活,想做什麼樣的自己。

晚安,共勉。


P.S本文首發於公眾號「恣意難收」。

或許不僅僅是刺蝟和狐狸

閱讀愉快。


推薦閱讀:

玩遊戲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三十歲的單身男人該如何尋找自身的出路?
為什麼輸錯密碼之後,大家普遍刪掉從頭開始輸入而不是修改錯誤?
我的初戀放不下?
怎麼做才會讓你的團隊潛力無窮

TAG:人生 | 心理學 | 諸子百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