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層穿衣法實戰雀兒山

通常我們總能聽到戶外老玩家提點新人,要三層穿衣,貼身排汗,中層保暖,外層放風雨。小白們也很上道,然後買什麼衝鋒衣呢?這樣的故事,一次次的上演,傳承不斷......

事實上這個概念早就有了,回想過去,我們在不知道的情況下,也是內衣,毛衣,夾克這麼穿,到現代經過歸納總結,有了個高大上的名字:三層穿衣法。

三層這個詞用的極好,不是三件,意味著構建這三層是不限制衣物的數量,你可以穿3件,也可以穿5件或者2件,針對目的地的環境,隨意搭配。

那麼這個方法是否科學呢?讓我們先從一個故事開始吧。

在很久很久以前,額,抱歉,習慣了,其實不算久,2002年,阿富汗戰爭期間,一個美國大兵,向後勤抱怨,這裡實在太冷了,能不能發一點暖和的衣服。這個電話直達美軍高層,陰謀論者磨刀霍霍,這一定會是美軍內部腐敗大案啊,竟然剋扣英勇大兵的保暖衣服,隨後各種調查團,觀察團陸續到來,最後調查結果竟然是美軍裝備無法適應高海拔氣候(阿富汗山區氣候惡劣,早晚溫差有時在20度以上),這就尷尬了......

最後問題責令United States Army Soldier Systems Center儘快解決,這個組織相當於我們的總後勤部,簡稱SSC。之後的事情就是在上層的高度關注下,SSC邀請了美國的一個登山家(Mark Trevitt),參考了戶外運動的穿衣方法以及可以買到的材料,迅速的拿出了一整套解決方案,這就是大名鼎鼎的PCU,至今還在深深的影響著戶外屆(美軍威武)。

其實上面的故事我也不知道真假,尷尬了,沒查到Mark Trevitt這個人。

我們接著說PCU:全稱 Protective Combat Uniform 保護戰衣系統

這個系統嚴格來講也要歸類到ECWCS系統:Extended Cold Weather Clothing System 寒冷氣候著裝系統,簡稱ECWCS。

其中PCU有7套服裝,L1-L7,互相搭配,搭配原理遵循三層穿衣法,以適應不同環境。也許有人會說這算不算民轉軍,其實呢這應該算軍民互相參考,互相促進,畢竟ECWCS很早之前就有,PCU不過是它的子系統。

Beyond PCU Layer 1 與 Patagonia Capilene Light-Weight T-Shirt

Beyond PCU Layer 3 與 Patagonia R2

保暖的核心是排汗!!!

潮濕的空氣,熱傳導效率非常高,大量運動後,體表汗水在衣服內形成一個濕熱的小環境,如果不及時排出水分,很容易造成人體失溫。在PCU體系中,L1-L7都是在圍繞著排除水分,Layer 1 把汗水排出,保持皮膚乾燥,一層層傳導,直到水份被排出到最外層。

下面就是雀兒山實戰了

季節:7月底,8月初 天氣晴好

帽子: Arcteryx Bird Head Toque (50% merino wool) 約30美元

使用心得:內有半圈抓絨,這款帽子是均碼,比較小,夾頭,佩戴並不舒適,尤其在高海拔,頭疼加劇。防風性也不好。

帽子: SmartWool NTS Micro 150 Pattern Beanie Hat (100% merino wool) 約10美元

使用心得:很輕薄,一天24小時佩戴,舒適,可惜只有薄款,如果編織密度是250就完美了。

魔術頭巾:BUFF (Coolmax UV 95%) 約25美元

使用心得:本款主打防晒,比普通款略厚,其實不適合夏季使用。

Layer 1: Under Armour Compression Short (HeatGear) 約20美元

使用心得:完美。6天,24小時,銀離子抑菌,也可能環境溫度低,布朗運動緩慢,反正我沒覺得臭,嘿嘿。貼身,排汗效果出眾,建議買大一號,太緊不利於休息。

Layer 2:Mammut Moench Shirt (Polartec Power Stretch Pro) 約120美元

使用心得:6天,24小時全程穿戴。值得投入,舒適,排汗透氣一流,銀離子抑菌,不臭,剪裁修身,對胖子不夠友好。

Layer 3:Lowe Alpine Araya Fleece (Polartec? Thermal Pro? 95%) 約80美元

使用心得:Polartec Thermal Pro材料算是P家保暖性最好的抓絨材料了,相當於2件R1厚度,短毛,可惜本款停產以久,可用MOUNTAIN HARDWEAR Monkey Man Grid II代替。

Layer 4:Marmot Calen hooded jacket (PrimaLoft? Sport) 約65美元

使用心得:輕薄,P棉透氣系列,確實非常透氣,適合運動狀態保暖。

Layer 5:Mountain Hardwear Exposure II Parka (Dry.Q Elite) 約125美元

使用心得:這款其實應該歸類到滑雪服,厚重,下擺也長,好處就是避免下擺灌風,壞處就是重量了。有腋下拉鏈,透氣有保障。

Layer 6:Marmot Ama Dablam Down (800 Goose Down) 約150美元

使用心得:只作為營地保暖,長盛不衰的型號,鑽絨問題控制的很好,也沒發現壓縮展開後,羽絨跑偏,缺點就是丑。

手套:Gore Bike Wear Mens Alp-X 2.0 Soft Shell (Windstopper) 約25美元

使用心得:這其實是騎行手套。防風面料,其實表面也能防潑水。掌心耐磨,手腕也能覆蓋,缺點就是手套不夠柔軟。

手套:Outdoor Research Mens Adrenaline Gloves (Waterproof,Windproof) 約40美元

使用心得:OR低端產品,中規中矩,單層,如果配合抓絨,零下20度不會感覺寒冷。

手錶:Citizen Mens BL5250-02L Titanium Eco-Drive Watch 約200美元

使用心得:光動能,夜光效果也不錯,鈦合金錶殼,200M防水,皮實耐用。

Layer 1:Marmot Thermalclime Sport Tight 約20美元

使用心得:缺點就是起毛嚴重,排汗透氣也不錯,起毛真的很嚴重。

Layer 2:Kenyon Base Layer Pants Heavyweight (Polartec Power Stretch) 約20美元

使用心得:物美價廉,膝蓋不緊繃,彈力良好。做工粗燥,價格實惠。

Layer 3:Marmot Polartec Power Stretch Pants (Polartec Power Stretch) 約35美元

使用心得:柔軟有彈力,不緊繃,也不松垮,彎曲膝蓋感覺不到障礙。

Layer 4:The North Face C882 (GORE-TEX Active) 110美元

使用心得:外層面料還算耐磨,雪地滑行了近百米,也沒磨破,透氣良好,中規中矩,符合預期。

雪套:Outdoor Research Mens Crocodile Gaiter (GORE-TEX) 約30美元

使用心得:除了重量外,無可挑剔了。

襪子:Lorpen CoolMax Thin Trekking Socks (CoolMax 75% ) 約7美元

使用心得:厚實,耐磨,腳感出眾,缺點就是不抑菌,腳會臭。

襪子:SmartWool Socks (Merino wool 62% ) 約8美元

使用心得:還是薄了點,排汗不錯,一天下來不濕鞋。

鞋:Salewa Mens MS Pro Guide M Mountaineering Boot (GORE-TEX)

(可切換行走與攀冰模式) 約300美元

使用心得:單層,保暖略差,支撐,防水,舒適度都不錯,即使是行走模式,鞋底依然很硬,硬度也足夠支撐冰爪,進行低難度攀冰。

冰爪:Black Diamond Sabretooth Pro Crampon (老款) 約150美元

使用心得:擅長行走的冰爪,雙爪大約1公斤左右,物美價廉。

上升器:Black Diamond nForce Ascender (左右手通用) 65美元

使用心得:特點就是左右手都可用,我很滿意,哈哈哈。

下降器:Edelrid Bud Belay Device 8美元

使用心得:太重了,真的太重了,不用擔心斷裂了......

安全帶:Ocun Twist Tech Climbing Harness (捷克製造:腰帶厚實硬度高) 45美元

使用心得:腰封厚實堅挺,支撐有力,缺點就是材質偏硬,攜帶不是很方便。

頭燈:Black Diamond Icon Polar Headlamp (分體式) 50美元

使用心得:分體結構,電池盒可以貼身存放,不用擔心低溫時電池性能下降。

手電筒:JETBeam BC10 Cree R5 EDC Flashlight (CR123電池耐低溫) 40美元

使用心得:金屬筒身,溫度太低時不要空手去拿,使用一節CR123電池,耐低溫,停產了......

保溫杯:Thermos Stainless Steel King 40 Ounce Beverage Bottle (1.2升) 30美元

使用心得:晚上直接扔雪地上,早上水還燙嘴,杯蓋當水杯非常方便,缺點也是重量,空杯1斤重。

眼鏡:XS Sport Wrap TR90 Sunglasses UV400 25美元

使用心得:UV400=UV100%,物美價廉,可騎行,可爬山,缺點就是鍍層不夠堅固,使用了2年,有點花了。

睡袋:Marmot 5°F Rampart Down Sleeping Bag - 650 Fill Power (舒適 -15 ℃) 160美元

使用心得:胸領設計太實用了,大讚,拉鏈頭是夜光的,晚上也能看得見,缺點就是睡袋裡面太滑了,還有重量不佔優勢,畢竟不是800蓬。

背包:Gregory Z55 Internal Frame Backpack 140美元

使用心得:沒有睡袋倉,15公斤以上就不舒適了,自重相比B系列要輕,適合徒步,動作太大容易晃動,這可能是也是徒步背包通病。

合計:2134美元


總結:羽絨服僅作為營地保暖時穿戴!C1-C2,抓絨棉服都沒穿,有點小冷,C2-C3穿上抓絨,C3登頂時Marmot 棉服輔助保暖!我想我是敢上了好天氣,即使登頂後也不覺得冷。

從裡到外,排汗透氣都是首選參數,保持皮膚層乾燥,體感溫度自然就高。這裡提醒各位山友,內層衣物非常重要,也非常值得投入,內層衣物的投入,可能帶不來羨慕的眼光,但舒適度的提升非常明顯,失溫的風險也能降低不少。

再次重申:三層穿衣法的核心就是排汗,排汗,排汗!

預祝大家鳥山安全歸來!

備註:裝備價格僅供參考(大多數都不含運費價),有的買貴了,有的個人覺得撿了便宜,還有的我也找不到原始訂單了,還有一些想不起來的,也忘了哪裡淘回來的,哈哈。

aHR0cDovL3dlaXhpbi5xcS5jb20vci9temlwc1J2RUdrWmxyVi1TOTIySg== (二維碼自動識別)

本文是我的公眾號搬運過來的,歡迎大家關注!


END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戶外團體穿越秦嶺鰲太線遭遇暴風雪,目前 23 人失聯,兩人遇難事件?
四條人命換回一個人,值得嗎?
《喜馬拉雅天梯》哪裡打動你?
徒步、登山後如何緩解膝蓋的疲勞和損傷呢?我個人覺得瑜伽拉伸很有幫助,還有其他什麼建議嗎?
初學者,7月攀登四姑娘山二峰需要報商業團或者找嚮導嗎?

TAG:戶外運動 | 專業戶外裝備 | 登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