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航員在太空里吃什麼?

有一個問題,它困擾了人們數千年。這個問題無論是從哲學層面、倫理層面還是技術層面都足夠深奧,直指人類靈魂的深處,拷問著我們的心靈。

這個問題就是——「吃什麼?」

20世紀60年代,美國航天局成功把人類送上了神秘的太空。在克服了難以想像的技術難題之後,這些聰明科學家也被這個問題困擾了半個世紀。

太空食品的生產過程必須慎之又慎,從包裝到菜單都必須仔細評估。食物必須平衡營養、味道和安全性這三個關鍵元素,進餐時間、包裝大小、保質期等問題也不能忽視。這些食品必須含有較高的水分和營養價值,重量和體積不能太大,還要在失重和微重力的環境中儘可能保持穩定,不會飄來飄去。因為在失重的情況下,漂浮的食品可能成為致命武器——食物的殘渣一旦飛進航天員的口鼻,極有可能傷害到宇航員的呼吸系統。

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太空食品系統實驗室(Space Food Systems Laboratory)是一家專門研究太空食品的機構,他們的責任就是解決宇航員「吃什麼」的問題,NASA表示:「太空食品不僅為宇航員提供營養,同時還要為身處陌生和充滿敵意的環境中的宇航員構建一種熟悉和舒適的氛圍。」

據The Verge報道,NASA近日公布了最新版的宇航員菜譜。

回溯歷史,最初的太空食品有三種:

  • 糊狀食品,例如牛肉漿、蘋果漿、菜泥和肉菜混合泥等;
  • 「一口一個」食品,將食物壓縮成一小塊,宇航員一口即可吃完;
  • 「復水食品」,這是一些冷凍乾燥的食品,加水軟化就可以吃。

20世紀70年代,太空食品的研究經歷了一次革新,主要原因是宇航員們的抱怨。自「阿波羅」 10號以後的食品有了很大的改進,主要是改進了食品的包裝和種類,還」貼心地」為宇航員配備了勺子。

另一個經典案例就是美國的「天空實驗室」(Skylab)。它是年美國於1973年發射的載人空間站,其任務除了對太陽和地球進行觀測外,還從事人類在失重狀態下生理和心理上反應等各種科學研究工作。

在28~84天的飛行時間裡,空間站中的食品製作水平實現了一次飛躍:採用7天的標準食譜,採用了整蓋易拉式鋁罐包裝,安裝了機載保溫裝置,還安裝了食品加熱裝置。實驗室中建立了「太空廚房」,廚房中有食品貯存設備、食品製造設備和航天員進餐設備。

進入80年代後,宇航員吃的幾乎和地球上一樣豐富——NASA為宇航員設計了74種食物和20種飲料,確保了太空食品的多樣性。直到2006年,科學家首次提出了太空食品的環保和綠色概念,於是一些綠色蔬菜也可以在飛船的「廚房」里進行培育生長和加工,而許多」名廚「也可以將自己的招牌菜送到太空,供宇航員享用。

現在,太空食品的種類得到了質和量的雙重飛躍,其大體分類如下:

  • 冷凍冷藏食品:這類食品是在地面上凍好帶進太空的,如湯類、炒雞蛋類。
  • 脫水(復水)食品:在食用前必須脫水(復水),在它的包裝袋上都有一個單向入水閥門,以便復水用,復水後即可食用。
  • 滅菌食品:加熱滅菌的軟包裝和硬包裝罐頭類食品,如魚類罐頭。
  • 輻射食品:肉類熟食,要使用鋁箔膠套包裝,並要在輻射伽瑪射線或電子束下進行消毒、滅菌。世界衛生組織和美國醫學協會說,輻照食品可安全食用。
  • 自然形態食品:各種形態的堅果和餅乾類,需要對其進行顆粒處理,確保不會產生「顆粒渣滓」。
  • 新鮮食品:地面上沒經處理的食品,如新鮮水果,蔬菜、水果、果醬和調料等。通常是使用塑料包裝袋和進行氯氣消毒,以保持其新鮮度。

我國的航天食品也頗有中國特色,科學家儘可能地在航天食譜中添加中式菜品。而「神九」航天員的食品就具有這個明顯特徵——包含了八寶飯、陳皮牛肉、醬牛肉、蓮子粥、綠茶、墨魚丸、牛肉丸等獨具中國特色的食品。

NASA 認為,未來的宇航員可能需要在太空中旅行數年,宇航員得自己動手在這漫長的時間裡「豐衣足食」。於是,NASA 計劃在太空船里增加一個「太空農場」,在太空中培育可以食用的水果和蔬菜。

So long and thanks for all the food。

書名《飛天與浪漫宇宙——首都科學講堂報告集》

作者:周立軍

出版:清華大學出版社


推薦閱讀:

天文史上的今天:進入太空的第一人:尤里·加加林

TAG:載人航天 | 宇航員生活 | 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