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娃旅行有學問
美國哈佛大學校長-德魯·福斯特說:一個人生活的廣度決定了他的優秀程度。
她說:每年我要去一個陌生的地方。這是我對自己的一個要求,也算是一個規劃。這個習慣似乎從小就有,一直持續到現在。至今,我每年都會和孩子們一起去一個陌生的地方,對我來說,用學習的方式來旅行已成為一種傳統,而它的意義在於自己的成長。
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家長具有這樣的教育理念,外出旅遊的孩子也逐漸低齡化。南極到訪者最年輕的遊客,被一位小名「辛巴」的杭州四歲男孩刷新了!其父母均是資深驢友,相識於旅途中,並在非洲懷孕故孩子起名為「辛巴」。他小小年紀就跟隨父母走四方,在北極看到了北極光和北極熊後,遂向父母提出看企鵝的要求,結果如願以償。當然這個例子實在是太特別了!
你不觀世界,又何來世界觀呢?曾幾何時這句話流行大江南北。那如何帶孩子更好地去了解這個世界呢?帶著年幼孩子長途跋涉,家長總是有著諸多的顧慮:路途遙遠,懷抱幼齡孩子旅行是種體力活;小孩子吃喝拉撒的一大堆麻煩事;孩子這麼小能懂這個世界嗎?
旅行是一門學問,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有著不同的旅行著重點。
帶娃旅行小學問
旅行計劃實施前的準備意識
培養獨立行走意識:孩子2歲左右學會獨自行走,作為一種獎勵,我承諾他只要能完成獨立行走,下一次就會帶去更遠更好玩的地方。孩子嘗到了甜頭,每次外出遊玩都興緻勃勃。即便孩子走路節奏緩慢,我還是跟著他的行走速度,完成我們一次次的親子微旅遊。當然,孩子勞累時也會撒嬌索抱,我就向他描繪一個很有趣的地方等待他下次出行,屢試不爽。如此,孩子的體力和意志力均得到充分鍛煉。
自己負責裝備:給孩子準備一個專屬於他的小背包,訓練孩子自己準備他的必備物品,一瓶水,濕巾紙和一片小尿布等。漸漸地,孩子就有了外出遊玩的獨立負責意識,也為其後的長途旅行做好鋪墊。
游泳技能:孩子學會游泳,除了增加求生機會,又多了度假戲水的樂趣。
通常,我們判斷一個人是否獲得了什麼,我們會通過他的表達方式或者他的改變作為判斷的標準。 但對於一個生理和心理成長期的孩子來說,他的表達能力雖然不足以讓他們清楚有效地表達他們的收穫反映他們的成長,但對於他在接下來的成長絕對意義非凡。
學齡前,以「感受」的理念去旅行
孩子天生具有一種強烈探索世界的慾望,飛機火車以及當地交通工具的變換都會讓孩子新奇。從高樓林立的城市到漫山遍野和稻穀麥浪的農村、或者濃密茂盛的樹林、亦或一望無垠的大草原、海浪輕拍沙灘的海島,這些大環境的變化都會讓孩子有極大的視覺衝擊。
地理知識:每次出遊前,我都會拿出地圖,指出他現在的城市和要去的旅遊地,還有那裡的氣候以及適合的服裝,然後告知孩子我們會選擇的交通工具。到達目的地後,我會再次在地圖上指出我們的方位。次數累積,孩子就有了比較清晰的地理概念,為日後學校的地理課程培養了興趣。
旅遊地選擇:幼年孩子的特點是以視覺、觸覺、聽覺、味覺和嗅覺去感受這個世界的一草一物、一花一木的。學齡前的孩子普遍需要午睡時間,故輕鬆休閑的海島游是最適合孩子的地方。黃昏的沙灘上,一把小鋤頭一個小盆,不時衝上海灘的鹹鹹海水就可以讓孩子嬉戲很長時間。而白雪皚皚的北國雪景,堆雪人、打雪仗更讓孩子快樂得忘乎所以。很多成年人回憶自己童年幸福時光,大都會和這些場景有關聯。
孩子3歲半開始他的第一次上海貴州遠途旅行,全程7天的路途中行走部分均是他獨立完成,並自己保管和負責他的所屬物品,我們更多的就像是大小驢友。親戚們感嘆不已,之前的種種擔心也因這次旅行而對孩子刮目相看,從那之後我們輕鬆走過更多的疆土。
帶孩子經常到不同的環境去看到,聽到,感受到一樣和不一樣,能適應各種不同的交通工具,能在陌生喧鬧的人群中鼓起勇氣去聽去看去感受,本身就是一種成長。
學齡中,跟著語文書本去旅行
唐詩宋詞:作為中國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多詩詞描寫到場景都是當今的名勝古迹,這些地標就是最好的旅遊目的地。
如:唐朝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帶著詩中的意境去看看當今的武漢黃鶴樓和江蘇揚州,讓孩子真切感受到歷史的變遷,曾經的大自然和現代工業後的環境大改變。
又如,宋朝著名文學家范仲淹的代表作《漁家傲》: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古代把漢族政權和少數民族政權之間的交界地方叫做「塞」或「塞上」、「塞下」。這首詞所說的塞下,指的是北宋和西夏交界的陝北一帶,是當年的延州,也是如今的延安。這樣的地點包含了豐富的古往今來歷史故事,從詞中的鏡像可以拓展了解到北宋朝代動蕩的背後起因,啟發孩子對更新迭代社會的思考。
作家故居:葉聖陶,老舍,曹禺,巴金,魯迅......中國文壇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作家,語文課中都會有他們的名著節選。帶著孩子去他們的故居旅行,在交錯的時空里,與這些響噹噹的大文豪進行親密的對話。
青少年期,帶著思想去旅行
古人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而我們的一貫做法是「行萬里路前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中閱人無數,行萬里路後思索回顧」。
有選擇地去往其他國家,感受不同國家的文化碰撞,和社會種族間巨大的貧富差異。例如:
擁有廁所文化的國家引發相關思考:
伴隨著動漫長大的孩子,對日本大都懷有特殊情結。除了以宮崎駿為代表的動漫文化,還有著名的廁所文化。日本人能將廁所設計的如此人性化的背後,是源於這個民族的潔癖和他們的宗教信仰。與之相反的印度,為了倡導廁所文化,改變印度人露天如廁習慣,印度北部還發動了一場「無廁所,無妻子」的活動,敦促女性拒絕不能提供帶衛生間的房子的求婚者。
環境超級整潔的日本,讓人感覺舒適無比,但是長期生活在這個國度里,身體抵抗力卻會因此減弱,稍許沾上一點細菌,人們就可能得病。
以髒亂差出名的印度,牲畜和人類和諧共聚,尤其是那條世界聞名的恆河,生死一幕都在此交匯。前去印度的遊客都是謹慎異常,因為他們體內不具有印度人在那種環境下生成的抵抗力。
我和孩子旅行到這兩個大相徑庭的國度,親眼目睹和親身比較了兩個迥然不同的居住環境和宗教理念帶給兩國人的生活方式。我們在這樣的比較中睜大了自己的眼睛,擴張了自己的毛孔,也擴展了彼此的胸懷。
法國西班牙的「慢生活」和美國紐約的「快節奏」:
法國西班牙各大小城市,露天咖啡館鋪天蓋地,到處都瀰漫了閑散和慵懶的生活氣息。他們的建築、他們的生活場景、他們的服飾,處處都充滿了美,讓人情不自禁放慢生活節奏去欣賞,去感受。這些「美」是歐洲成為藝術聖地的必備土壤,因為「美」是需要靜靜地去發現,慢慢地去體會的。
美國紐約的大時代廣場--著名地地標,路人都是手拿咖啡杯,行色匆匆穿梭在高樓林立下的十字街頭。四周的空氣,似乎都是緊張快速和高效的流動著。
歐洲是美和藝術的搖籃,美國是現代高科技的發源地。因為有了兩地旅行的對比感受,孩子對自己未來規劃的思維模式也更加清晰了!
不斷地帶孩子旅行,通過外部環境幫助孩子認識自己,了解世界。每一次到陌生城市或者國家,從學習和成長入手的旅行方式都能有效的幫助孩子在大腦里構建自己的思考模式。
旅行是家長和孩子互相了解的最佳途徑
諸多家長抱怨青春期的孩子逆反,所謂的逆反,是源於孩子高速成長的思維模式和家長固化的思想產生了激烈的碰撞。而旅行恰恰是多維度了解孩子的最好時段,同時,也是提供孩子從另一個角度去認識自己家長的機會。
當一個人處於陌生的環境下,他的優點和弱點都會顯示的異常清晰,這無疑給了我們一個認識自己的機會。不僅是孩子,每次,當我和孩子面對這樣的陌生衝擊時,我也在成長,我也每一次都看到了更加清晰的自己。
在旅行中,家長可以觀察孩子待人接物的方式,了解孩子對當地人文的解讀思維,和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以及旅行途中隨機應變的智慧。旅途中,無時不刻地真實展現了孩子在家庭中無法窺探到的諸多層面,也是一次絕佳檢驗我們家庭教育成果的機會。
當孩子在成長中一次次的面對陌生的環境,那麼,當他長大後要面對各種陌生環境都不會讓他感到害怕,因為他已經擁有了屬於自己的一種模式。
生活不是目的,而是一段旅程。從小開始的一種旅程就是擴展孩子未來生活廣度的起點。他們的這個起點,我們一直都在。
-全文完-
推薦閱讀:
※愛頂嘴的孩子這樣教育,長大肯定有出息!別不信
※496.與喵共舞252~周末跳舞彈琴
※不打招呼≠沒禮貌,逼孩子打招呼才是害了他
※兒童戶外運動時期,是否已為孩子選好了工具?
※20180219多多成長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