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社交的尺度——社交齋戒報告全程實錄

2017.7.1

北京三里屯·CHAO酒店

一場期待已久的活動終於在這裡落地……

——社交齋戒實驗報告發布會全程實錄——

社交的尺度——社交齋戒實驗報告發布會_騰訊視頻 https://v.qq.com/x/cover/i0024yomy56/i0024yomy56.html

社交齋戒實驗親歷者李秋澄首先為我們分享了他的兩點感悟:

感悟一:時間。

「在參加實驗之前,我有一個非常天真的想法,我覺得自己如果把用微信的時間節省出來的話,是不是完全可以投入到學習和工作當中。但事實卻是——在節省使用微信的時間之後,我把大量的時間投入到可以殺死我整塊時間的應用,包括一些小說的應用、視頻的應用、直播的應用,事實上我學習、工作的時間並沒有因此而增長,所以說,我也有一個疑問,是零碎時間促成了網路社交的繁榮,還是因為社交網路的出現造成了我們零碎時間的變多,這個可能要研究者們來進行一些解答。」

感悟二,安全感。

「在不能使用微信、微博的15天當中,我花費了很多時間在網易雲音樂的評論區當中,不停地刷新,這種感覺就有點類似兜里有煙卻抽不了,你滿天橋底下找煙屁股抽那種感覺一樣的,很難受、很痛苦。我自己感覺到了這一點,在所有的應用當中,社交網路應用是可以給我帶來最大愉悅感、安全感的應用,其中一些原因,可能還需要研究們進行進一步的闡釋。」

騰訊研究院的助理院長程明霞女士跟大家具體分享這次實驗的具體情況。

「社交網路對人的影響」尚是一個過於宏大的領域。在對其界定之時,我們參考了既往研究的主要方向,並聚焦於當下社會問題的焦點。由此提出本研究著重探討的三類問題:

①個體幸福

「幸福感」是人的根本追求之一,心理學的主觀幸福感是一種最佳心理機能和體驗,通常由情緒和生活滿意度反映。社交能帶來諸多愉悅與益處,促進幸福;但當下社交網路相關的「焦慮」、「壓力」卻頻繁出現。因而我們想要重新審視「社交網路對幸福感的影響」;

②社會聯繫

社會交往搭建社會聯繫,缺乏日常人際聯繫往往使人孤獨和疏離。社交網路為聯繫帶來了更多可能性,但低頭族、人際淡漠等現象出現,衍生出對於社會性「疏離」的擔憂。因而我們想要重新審視「社交網路對疏離感的影響」;

③工作/學習投入

分心是我們在碎片化時代的一大困擾。連接的便利能促進溝通效率,卻使人更容易受碎片信息所擾,專註和投入度堪憂。我們想要重新審視「社交網路對工作/學習投入的影響」。

具體執行情況請查看這裡

騰訊研究院S-Tech研究員陸詩雨現場發布研究報告三大核心發現,並提出了我們所定義的「社交三把尺」以及「兩個大膽猜想」。

「情緒與生活滿意度」有兩個數據層面的結論:

  1. 在本實驗中,社交網路齋戒使被試的消極情緒降低,但積極情緒未改變。
  2. 社交網路齋戒並未改變被試的生活滿意度水平。

本研究進一步對社交網路齋戒對情緒的正面與負面影響進行闡釋,共有13條紮根於細節的發現:

社交齋戒對情緒的正面影響

① 「社交卸妝」:印象管理與社會比較的強制下線降低了消極情緒

② 「群信息卸載」:離開「人情重災地」的群,使焦慮感降低

③ 減少「泛社交」疲累,「有營養」的交往滋養情感滿足

④ 擺脫「社交麻醉」並付出真實的努力,提升正向情緒

⑤ 擺脫「失控感」,重拾社交主動權,顯著降低消極情緒

⑥ 暫離「中國式社交」的「人情贊」與「面子贊」,降低情緒負擔

⑦ 「碎片拼圖」重拾「深度閱讀」, 帶來情感共鳴與知識上的滿足

⑧ 拒當「情感垃圾桶」,不讓負面情緒「隔屏傳染」

社交齋戒對情緒的負面影響

⑨ 無法參與公共討論,缺失集體空間的溫暖,焦慮感上升

⑩ 沒有「輕社交」來潤滑「硬需求」,無法繼續維持高水平的安全感

? 「情感剛需」無處寄託,會提升不良情緒的累積

? 失聯的恐懼,升高了焦慮情緒

「梳離感」有一個數據層面的結論:齋戒後被試的疏離感未發生改變

本研究進一步對社交網路齋戒對社會關係的影響,如下:

社交齋戒對強弱關係的影響

① 社交網路齋戒後弱關係大量削減

② 強關係影響不大,親密關係略受影響

社交齋戒對線上線下變化的影響

③ 重拾部分線下社交

④ 錯失可能的線下社交

「工作投入」的研究通過實驗法得出四個數據結論:

數據結論①:齋戒後被試的消極情緒顯著降低,但積極情緒未發生改變。

數據結論②:齋戒後被試的生活滿意度未發生改變。

數據結論③:齋戒後被試的疏離感未發生改變。

數據結論④:社交網路齋戒後被試的工作/學習投入顯著提升

本研究進一步闡釋了社交網路齋戒對幸福感、社會交往和工作投入的影響,核心的研究發現匯總如下:

齋戒對情緒的正面影響

① 社交「卸妝」

② 「泛社交」減負

③ 擺脫社交麻醉,重歸真實的努力

④ 重獲「主動權」

⑤ 反思「中國式社交」

齋戒對情緒的負面影響

⑥ 遊離於網路共同體之外

⑦ 沒有「輕社交」來潤滑「硬需求」

⑧ 「情感剛需」無處寄託

⑨ 失聯的恐懼

齋戒對強弱關係的影響

⑩ 弱關係大量削減

? 強關係影響不大,親密關係略受影響

齋戒對線上線下變化的影響

? 重拾部分線下社交

? 錯失可能的線下社交

齋戒對工作/學習投入的影響

? 提升了工作投入度

所謂神器其實是來自於產品的天性。一個比較被廣為接受的概念就是認為實際上,微信越來越成為弱連帶的神器,你可以把一種非常低的弱關係、弱連帶一網打盡。但是真正能夠帶給一個人情感,能夠成為你精神支柱的,絕對不是那些弱關係,而是那些雷打不動的強連帶。

右邊的這張圖,這是一個大腦的影射圖。高亮的部分是大腦當中的獎賞迴路,可以接受多巴胺,然後形成興奮。前人的研究發現,如果你在刷屏以及被別人點贊的時候,這些高亮的地方會被迅速點亮,人就進入了一個舒緩的地帶,這也許就是一個「陷阱」。你要相信在現實生活中,其實沒有多少人會反覆的叩問自己,到底那一些是我的情感支撐,我要跟誰去保持密切的聯繫。

工具這個詞大家一定不陌生,張小龍曾經講過,微信要作為一款用完即走的好工具,相信他說的一定是一個產品人的初心,但同時人的天性又不為他的初心買單。

同時,我們也發現了有兩個片語好像有某種重疊又麾之即去的有個謎線在那裡——needswants,即需求和欲求。前者指的是那些必要而且真實的需要。後者有可能他也是需要,但他第一、不一定是必要的。第二,也不一定是真實的。

羽毛也是從產品天性來的,讓人展示自己的羽毛,是任何一款做好社交類產品的必經之路,人的天性似乎又在跟它產生某一種博弈,例如現在的朋友圈,由於其中的關係非常龐雜(既龐大又複雜)情況已經變成了一種既無法親密,又無法洒脫的小小的困境。

第一個猜想:現在當下處於社交網路上,人們較為普遍的焦慮感,或者被綁架感,到底會不會持續很久,S-Tech給出的答案是不會,它一定是會變化的,隨著產品的進步和用戶的成熟,一定會有一種廣泛的社會共識和規範達成,人和技術是可以同時演進的,這樣的焦慮終有一天會化解。

第二個猜想:未來的社交網路的生態是什麼樣的?我們的觀點:可能微信一家獨大的狀態不會是一個很久不變的定律,微信的氛圍,也在發生一種潛移默化的變化,變得似乎很可靠,但是好像又沒有之前那麼酷,同時微信作為一款國民類產品,好像它又不能那麼酷。隨著功能沉降,有部分的需求不再被滿足了,將來一定會有各種各樣的,能夠滿足不同的功能,承擔不同需求的產品出現。

北京師範大學研究員周楠為我們分享社交網路齋戒數據日記本的部分。

所謂數據日記本,其實從我們整個設計過程來講,在齋戒的15天的前面4天,我們作為機械的測查,齋戒過程當中15天我們都進行日記本的測查。

日記法在心理學研究方法當中比較常用的方法,它比較適合用於來測查,隨著時間的變化比較容易受個體的因素來影響的,每一天發生變化的頻率比較高的行為。

此次實驗過程當中,團隊抽取了跟我們本身這一次齋戒研究目的比較相關的變數,進行了日測。

用15天當中某天微信使用時間的指標,去預測你隔天的情緒、孤獨感、工作學習的變化,我們發現,當天的微信使用時間是能夠預測第二天消極情緒的變化,我們從圖中的紅線趨勢來看,當你微信今天使用時間比較少,我們第二天的消極情緒也是比較低的。

齋戒成功者,能夠在齋戒的後期,比齋戒的失敗者,他們的消極情緒更第,積極情緒更高,孤獨感更低。但是我們發現工作和學習的專註度,兩組之間齋戒成功者和齋戒失敗者是交替上升,甚至我們有一個趨勢看到,齋戒的失敗者似乎專註度更高。

進一步進行分析我們發現,齋戒失敗者大多數都是工作的人群,他們因為需要用到微信來進行日常的工作,所以說,他們的專註度來源於他們使用時間的增高,因為他們失敗了。這進一步提醒我們,我們可能在微信的使用,以後在學生人群和工作人群當中,他們應用的用途,包括對於他日常的情緒、孤獨感的體驗,可能是會存在著不一樣的影響。

來自北京大學的兩位S-Tech特邀研究員童淑婷、劉松吟為我們帶來小眾退潮者的研究報告。

復旦大學傳播學系的周葆華教授點評我們此次發布的「兩份」報告。並從「商業的邏輯與人文的溫度」、「工具性使用與一次性使用的關係」、「賦權與去權」、「技術與人」四組關鍵詞來為我們帶來了新的思維視角和啟發。【此處發言信息量巨大,S君計劃後續整理一篇完成文章進行發布,敬請期待「周老師的社交思考關鍵詞」】

上半場乾貨滿滿

休息一下,茶歇時間到咯~

此次實驗報告的順利產出過程中,倫敦大學學院數碼人類學系博士後研究院王心遠給於了我們諸多的啟發,雖然她本人遠在倫敦無法到場,但是我們通過視頻邀請她與大家見面……

齋戒會客廳:親歷者樊燕、戴詩雨作為嘉賓上台參與互動。

年齡、職業、性格全然不同的兩位齋戒者也分享了他們的不同感受:

樊燕:「我齋戒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我的兒子,就是現在的小孩他必然在去接觸這個社交網路,我們曾經在隔壁房間,他用微信跟我說話,本來可以較聲媽媽有什麼事說事是吧。然後他會給我丟表情包,丟一串一串的表情包,其實在現實生活中,他並非這麼幽默、誇張。最好玩的是什麼呢,就是我在齋戒的過程中,我給他說我齋戒了,然後我不會那麼大量的使用微信,他覺得我騰出來很多時間,在看書也好,在幹嘛也好,不會老拿著個手機。我就想看看如果這個齋戒對我有效,是不是對他也有效。」

戴詩雨:「分享一下我的感受,就是一定要用關鍵詞的話,就用遠和近吧。其實大家可以想大家在微信上聯繫最多的人,其實不一定在你身邊,就是為什麼我在視頻當中分享那個關鍵詞是或活在當下。如果說改變了什麼東西,就是你線下和線上其實並不是真的互聯網的線上線下,而是你自己的狀態,你的身、腦、心是不是在一起,這是我比較大的一個感受。」

微信腦洞趴環節:我們提出了10個關於微信的「奇葩」問題:

1.你和你的第一個微信好友是什麼關係?

2.你最喜歡用的表情包是?為什麼?

3.想像一下,如果有一天地球上只剩下你一個人,這時候,你的微信突然發來一條信息……你覺得是一條什麼樣的信息?

4.請用「微信、死亡、猴子」口頭講述一個故事。

5.如果微信推出一款只能使用微信的手機,你會買嗎?為什麼?

6.你在微信上尬聊過嗎?你是如何化解的?

7.你的微信頭像是你本人嗎?說說這個頭像的故事。

8.你會把今天參加活動的照片發朋友圈嗎?你會如何發這條朋友圈呢?

9.你最希望微信增加的一個功能是?

10.你最希望微信去掉的一個功能是?

先不透露現場的答案,試想一下,這些問題如果你在現場,你會如何回答呢?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邱澤奇做整場點評和總結。

邱老師從「主體性建構的現實與幻象」、「社交的寬度和深度」、「賦權與賦能」等方面留給大家更進一步的思考。【此處信息量仍舊巨大,且待S君稍作整理再做詳情發布!】

最後一個環節,就是要給SNFer頒發證書,實現我們當初的諾言。騰訊公司高級副總裁Leon與本次研究的顧問親自為大家頒發定製證書。

註定是一個開心的仲夏周末

大家都收穫滿滿!感謝我們社交齋戒參與者們,感謝我們的學術顧問專家團,感謝我們的公司,感謝我們團隊的同事們!大家都「好棒!」(來自主持人的尬~~~)

大家早安!

【報告全文請移步S-Tech良品店購買書籍或等待我們後續陸續發布】


推薦閱讀:

好友分享的新聞是否更易讓你輕信?
機器也要搞社交網路?AI+機器社交網路——這家公司欲讓智能物聯網成真
我們鑲嵌在巨大的社會網路上

TAG:社交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