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桐媽原創)孩子大便哪兒都不對,都是奶少惹的禍?打屁、打嗝『咕嚕嚕』叫、吐奶都是氣造成的?

奶少謠言(篇二):孩子大便哪兒都不對,偏綠,較稀,有泡,好幾天不拉,都是奶少惹的禍?打屁、打嗝『咕嚕嚕』叫、吐奶都是氣造成的?

原創作者:梧桐媽媽大小寶(微信公眾號:wtmmdxb)

(跟北京大學醫學博士,曾經的武漢同濟醫院主治醫師,復旦大學兒童心理學博士後,二胎媽媽一起育兒!——這是同一個人……)

5)「孩子大便不好,較稀、光拉水、拉很多次、顏色偏綠、有氣泡、沒臭味、量不多、好幾天不大便……就是媽媽奶不夠吃。」

大便可真是媽媽們最關心的事情之一了。經常有媽媽攤開尿不濕,照相片問我。還有的媽媽格外仔細,下載網上的「比色卡」天天對著看,要麼在個小本本上面,仔細記錄拉大便的時間、性狀、量,寶寶狀況如何。

吃奶粉的寶寶容易過度餵養,且奶粉中有大量的營養垃圾,難於消化,每日排便次數也相對較少,所以人工餵養寶寶經常一次能拉出一大堆屎。奶粉中蛋白含量很高,但吸收消化並不好,所以大便很臭,較為粘稠,經常見到大顆粒奶瓣。總體而言,奶粉寶寶解便要比隨性的母乳寶寶規律些。

不過照料者看到孩子添了奶粉後,拉出一大堆又黏又臭、顆粒巨大的屎,感覺很爽,「帶勁兒」,又沒見「拉肚子」,終歸會放心不少。

母乳寶寶就沒那麼幸運了,看這大便千變萬化,真是哪哪兒都不對。如果不幸與奶粉寶寶大便對比了下,又夠讓人焦躁、困惑的了。

①大便較稀,出渣不多,裡面可以有水分、粘液。有時候只拉黃水,有時候水便分離,有時候屁帶屎、屎帶屁,一個屁把屎渣子噴出一米遠……

照料者們看到這樣「奇葩」的大便,可得嚇壞了,感覺媽媽奶又少又糟糕,才把可憐的孩子餓得沒個成形的大便,還瀉成這樣。「顆顆好少喲,是不是奶不夠吃?」「孩子造業喲!沒奶吃,光拉水去了。」「孩子天天拉肚子,消化不良,怎麼長得好喲!奶怎麼回事啊!體質不好,要調理調理。」

如果孩子其他表現一切正常,生長情況良好,那就是正常現象。這是因為母乳中的寡糖成分,有輕瀉的作用,對孩子的身體沒有任何傷害。不過孩子腸胃對寡糖成分的敏感性個體差異很大,有些孩子幾天一次大便,性狀粘一些;有些孩子一天十幾次大便,性狀稀一些,都是十分正常的現象。出渣量不大,是因為奶水利用率非常高,是好現象,在加速生長期會更為明顯。

早產兒發育更不完善,胃腸定向蠕動功能往往還會更差一些,經常大便更稀、次數更多,也容易出現腸絞痛。不過,總體而言,這種程度的「腹瀉」對他們身體仍然沒有任何傷害,母乳仍然是他們無可替代,甚至更為重要的食物。

醫學上有個名詞,叫做「母乳性腹瀉」,描述的就是母乳寶寶的大便就像拉肚子的大便一樣。我個人很反對這個名詞,很多百姓甚至醫務人員都把這生理性腹瀉當成疾病,正兒八經挨個檢查、用藥治療。好端端的孩子,本來沒啥事,這會兒反而讓這些不明不白的藥物刺激腸胃,造成腸絞痛、腹瀉加重、奶量減少、乳頭混淆或味覺混淆、精神萎靡……真是得不償失。

②大便偏綠,可能伴隨酸味、泡沫、屁多。

看到這樣奇葩的顏色,經常又讓照料者憂心忡忡。「大便是餓綠的」說法,不脛而走。上網一搜,像樣一點兒的文章,還真能一本正經地提出個「專業」名詞——「飢餓性綠便」!文章還會像模像樣地描述這種大便次數多,渣少,屁多,沒味兒……看到這些內容,可是把照料者們又嚇壞了。

然而,母乳寶寶大便顏色偏綠,實在是太正常不過了。大便通過腸胃的速度很快,連膽汁都帶出來了,就呈現出這麼個顏色。另外,嬰兒胃腸PH值跟成人有所不同,有時產生一些微妙的變化,就會讓最終排出的大便所含的膽色素顏色變來變去。

如果寶寶吃糖過多,大便也更容易變綠,而且還呈現出一種特殊的亮綠色,經常冒泡泡,氣味也發酸。比如吃過多前奶,額外餵了糖水,甚至母乳媽媽自己吃太多糖,都會產生這樣的影響。這也是糖分影響了大便排出速度,寡糖代謝後產酸更多,影響了PH值的緣故,胃腸蠕動加快,也容易打屁。寶寶吃前奶過多造成的綠便,還有個名詞——前奶/後奶失衡型大便,這是因為前奶中含碳水化合物多,脂肪和蛋白質相對較少的緣故(所以一側乳房吃空了,再換另一邊,是很有道理的)。至於泡泡的性質,也許是PH值影響到胃腸菌群代謝?也有可能酸性環境容易析出二氧化碳?我們不得而知。Laugh~不過愛吃糖的寶寶容易拉帶泡泡的酸味綠便,這個現象和因果關係,基本是學界公認的了。

大便的顏色,還跟媽媽吃的東西有關呢!不過可能不是綠色蔬菜中的葉綠素的影響,它是不會進入乳汁的。這也可能是食物影響了孩子胃腸蠕動速度和PH值的緣故。

那麼,寶寶餓壞了,大便真的容易變綠嗎?理論上來講,的確有可能。事實上,一切加速腸蠕動的因素,都有可能造成綠便,比如腹瀉,比如吃糖……「飢腸轆轆」,餓的時候腸蠕動速度當然也會加快呀,所以會咕咕叫,還可能「噗噗」打屁!

只是,寶寶和乳房,會這麼傻嗎?正常情況下,寶寶不會餓著自己,乳房也不會餓著寶寶。寶寶吃得急,乳房就分泌得快;寶寶只是舔舔,乳房也跟著意思意思就好。寶寶吃乳頭形成的泌乳反射,跟我們吃東西時反射性地分泌口水和胃腸消化液,原理和過程並無二致——事實上,乳房和寶寶達到供需平衡的速度,要比我們感受到的精準得多!更何況,孩子看上去比較滿意,能吃能睡能玩,不像是餓得嗷嗷叫,有尿有便,體重增速也還正常,有什麼理由懷疑母乳把寶寶餓壞了呢?

③大便或打屁不夠臭。

我們都有過這麼一個體驗,吃大魚大肉以後,大便往往很臭,節食、蔬果吃多了的時候大便就沒那麼臭。我們觀察添了奶粉的寶寶,大便和屁特別臭,自然會認為是奶粉營養豐富造成的,聞著真帶勁兒。母乳是清湯寡水,沒啥實質內容,所以才沒味兒。

過多的大魚大肉是營養垃圾嗎?是的,我們消化不良,大便和屁很臭。同理,奶粉裡面營養垃圾多,孩子消化不了,才會這麼臭呀!最臭的是什麼?過剩的、無法代謝乾淨的蛋白質!想想,那些蛋白基團變成氨氣或銨鹽,二氧化硫或硫化物,可真是有夠臭的。

相反,母乳中營養配比十分科學,營養物質利用率特別高,所以才不臭。這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了,我們怎麼反而責怪母乳「沒料」呢?

我們的飲食需要魚肉蛋奶、瓜果蔬菜均衡配比,光吃大魚大肉,本來就不是多好的事情。寶寶也是如此。我們反而可以從寶寶大便的氣味著手,反思一下我們近期的餵養情況,是不是哺乳媽媽或添輔食的寶寶,葷食吃太多了。無端添奶粉,也不是明智之舉。

④寶寶解便次數太少了。

寶寶好幾天不拉屎,又把一家人給嚇壞了。怎能光吃不拉呢?可不得憋壞了咱孩子?他這麼小,憋一肚子屎受得了不?照料者們一邊兒開塞露、肥皂條、益生菌輪番伺候,一邊兒又疑惑地打量起媽媽的乳房來,「是不是奶不夠吃,所以屁眼兒不吐渣兒?」如果剛好媽媽乳房軟趴趴的,這更讓他們堅信不疑了。

剛才提到過,寶寶腸胃對母乳中寡糖成分的敏感性,個體差異十分大。有的孩子幾天一次大便,有的孩子一天十幾次大便,都是正常的。孩子一陣陣生長加速的時候,經常會一兩個星期不解大便,甚至更久。這是因為奶水都被利用了,所以吃得多,拉得少。民間還有個說法「攢肚子」,描述得可真貼切!只要孩子沒不舒服,最終解出來的大便是軟的,就沒事兒,多觀察幾日就好。

你可能很疑惑,「過去人人喂母乳,怎麼沒見誰糾結大便的?如今,大伙兒看到母乳寶寶大便,怎麼會這麼擔憂害怕呢?」

歸根結底,是現在純母乳餵養的寶寶太少了!如果寶寶剛出生吃了奶粉,當時大便又稠又多,媽媽辛辛苦苦追奶成功,這會兒反而天天拉肚子或突然不拉屎,對比一下能不害怕嗎?連很多醫生都不認識母乳寶寶大便,一聽便秘便認為奶少,讓添奶粉,開肥皂條、開塞露塞肛門;一聽腹瀉就做檢查,一發現大便有白細胞就開藥(早期胃腸通透性較高,正常大便中也可能有白細胞)!甚至新媽媽們拿不準來醫院問問,直接就開益生菌、蒙脫石、乳糖酶之類的看上去沒什麼壞處的藥物給寶寶吃,想要「試驗性治療」看能不能好。還有大把專有名詞,「腸道感染」、「乳糖不耐受」(1歲內孩子,如果胃腸沒受傷,乳糖酶缺乏的情形是極少的,這由遺傳決定,讓小嬰兒的腸胃能更好地接受奶水中的乳糖。日後逐漸過渡到斷奶期,乳糖酶的量和功能會逐年下降。先天性乳糖不耐受屬於遺傳性疾病,癥狀很重的,一般不作考慮)等解釋孩子腹瀉、便里有白細胞等現象。更有甚者,直接讓媽媽停喂母乳,改喂配方奶、低乳糖奶粉、深度水解蛋白奶、腹瀉奶粉……在這種情形下,媽媽們怎還會覺得自己母乳沒問題,量足夠,寶寶表現是正常的呢?

人們或多或少都有點兒從眾心理。可以想像在人人喂母乳的過去,新媽媽看到孩子拉了一泡綠稀屎,心裡很疑惑,拿不準問問婆婆媽媽、妯娌鄰居,她們很可能瞟一眼便幽幽地說,「都這樣,正常的。」新媽媽心裡一塊石頭便落地了。

哎,時代的進步造成了生物行為的倒退,一聲嘆息。關於孩子大便的問題,咱可真不想「與時俱進」——我們是培養與眾不同孩子,不是培養書中描述的,整齊劃一的「科學完美金色糊狀大便」!希望媽媽們放下焦慮,只要孩子表現正常,准沒錯兒。誰能一直忍受飢餓、腹瀉、便秘,還能保持好吃好睡好玩,有尿有便堆肉的呢?還是這麼小的、生長速度很快、耐受性很差的孩子?孩子的種種表現絕不會說謊,媽媽們大可放心。(有關大便的諸多內容,如何判斷正不正常,詳見《夏娃的困惑——嬰幼兒護理及睡眠教養》一書。)

6)「打屁、打嗝、腸子『咕嚕嚕』叫、吐奶……跟吞入氣體可能存在關聯的一切表現,都提示母乳不夠吃。」

這麼丁點兒孩子,怎麼打這麼大個屁?還「噗噗」地放個沒完?肚子餓得咕咕叫,總在打嗝……這些現象,又把照料者們嚇壞了。「怕是奶不夠吃喲!費老大勁兒吸半天,沒見吃出啥水兒,光吃氣去了。這麼點兒伢兒餓得造業喲,肚裡沒貨,滿肚子都是氣!肚子咕咕響,不是打嗝就是放屁。」

你猜對了。梧桐媽媽又想說,這些現象基本都是正常的,跟奶少關聯並不大。

①孩子為啥會打屁?這麼大點兒孩子,放個「衝天屁」,「驚天地、泣鬼神」,真沒事?

放寬心。孩子個體差異很大,胃腸定向蠕動發育情況、對母乳中各種物質消化及耐受程度不同,所以放屁的次數、力道、習慣都有所區別。有的孩子打個屁「驚為天人」;有的孩子較為「沉默」,不怎麼打屁,或悄無聲息打了幾個屁,卻吝嗇得只想他自己知道;有的孩子「屁成串兒」,「噗噗噗」響個沒完;有的孩子屁眼兒像機關槍,他一邊吃奶,一邊打屁帶著「屎槍子兒」到處掃射,小小的人兒噴上一米遠,也不像是多費力的事。有些媽媽因為各種原因擔心孩子肚子不舒服,揉一揉就有屁出來。別擔心,這些真的都是正常現象。

有的小月齡孩子對打屁的感受並不熟悉,對腸子「咕嚕」感到疑惑和害怕,有可能屁打得比較劇烈的時候,嚇得自己哇地哭出來。孩子如果沒有腸絞痛表現,平常很少哭,睡眠也比較理想,就大可放心,這個情況過1~3個月就好了。

如果寶寶吃母乳,打屁還跟媽媽吃的食物有關係。比如媽媽吃了些「脹氣」的食物,比如高纖維、高澱粉類,孩子也有可能脹氣,最常見的是土豆、紅薯、西藍花等。不過也不要嚇壞了,這些食物很健康,即使有癥狀,也非常輕微。媽媽吃大魚大肉了,孩子的屁會變臭。不過總體而言,母乳寶寶的屁遠不及奶粉寶寶的屁臭。

另外,如果寶寶因為感染或食物、藥物過敏造成胃腸受傷,存在不同程度繼發性乳糖不耐受、乳蛋白不耐受等情形,胃腸蠕動功能會受到影響,打屁也會增加。具體詳見上述。在這些時候,母乳媽媽需要吃得清淡些,幫助孩子腸胃度過這段時間。

數月後,等孩子胃腸蠕動功能和粘膜免疫發育得更完善些,「衝天屁」、「連環屁」就不那麼明顯了。所以,這些古怪的屁,也是各個小嬰兒獨特的表現,跟沒奶吃沒多大聯繫呢。

②孩子吞下的氣,會變成屁打出來嗎?寶寶吸奶時吞下的氣體,多以「嗝氣」的方式排出,詳見下述。不過,小月齡寶寶胃食道反折角度、賁門和括約肌都可能尚未發育完善,少量氣體進入小腸腔,不是沒有可能。這些小氣泡受到腸蠕動的機械碾壓作用,可能會變成更為細碎的小氣泡,粘附在腸壁上,可能會對腸壁造成些刺激。有學者認為,這些吞入的小氣泡也是引起新生兒腸脹氣、腸絞痛的始作俑者之一。

吞氣後,腸蠕動加快,胃腸壁受到輕微的刺激,打屁增加,也不是沒可能。不過,屁中的氣體往往是胃腸蠕動過程中新產生的,已經不是原來經由嘴巴吞下的那些氣體了。

想想,嬰幼兒胃腸道的長度,約為其身長的6~8倍。這會兒吞下的大量氣體,一路「過五關、斬六將」,順順利利通過各種括約肌,將細長的「漫漫征途」堅持走完,最後再形成一整團「屁」放出來,怎麼可能呢?(Laugh~)

因此,屁多,不代表吞氣多。事實上,吞氣多,也不代表奶水少(再次強調,吃母乳的孩子其實很少吞氣)。大伙兒盡可放心。

如果孩子打屁特別多,需要找找原因。生長加速期、「攢肚子」期間,孩子吃得多、拉得少,打屁增加的情形很常見,屁還經常有臭味。如果孩子沒不舒服就不要緊。如果孩子表現出胃腸道癥狀,食慾下降,精神欠佳等,那有可能是孩子不舒服,比如食物過敏、輕微感染等,需要媽媽們提高警惕,早期發現,針對性處理。

③孩子為啥會打嗝?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i. 一陣陣規律的「呃逆嗝」:嬰兒膈肌較緊張,角度平直,支配膈肌的各項神經反射發育並不十分完善,所以膈肌受到一點兒刺激都容易痙攣,出現一陣陣規律的收縮,就是打嗝,跟大人打嗝的樣子差不多。特別是在孩子吃得飽飽的、胃撐大了頂到膈肌的情況下更為多見。吞入氣體、吃奶太急、吸入冷空氣等時候,也可能打「呃逆嗝」。

孩子一下下地打嗝,大人看著挺心疼。不過,嬰兒打嗝並不怎麼難受,一般十幾次就自行緩解了,不需要任何特殊處理。當然,陪孩子玩玩,轉移他注意力挺有效。

通常孩子發育到3~4個月前後,這些情況就不那麼明顯了。不過,明顯而嚴重的呃逆,持續不好轉,可能存在神經系統方面的特殊病因,如果孩子6個月還打嗝很厲害,可以諮詢兒科神經專科醫生。

ii. 單獨一下、不規律的「吞氣嗝」:寶寶吃奶的時候,的確有可能吞入氣體,抬高上身或直立時,氣泡容易向上挪,「嗝」出來,就像大人打飽嗝一樣,也在進食後更為多見。不過母乳寶寶含吮方式比較特殊,吞氣量很小,打嗝較少(如果側卧奶睡,睡著了是不需要拍嗝兒的);寶寶吃奶瓶吞氣更為多見,除了吸吮方式不同,沖泡過程中也可能產生大量的細小氣泡,被孩子吞進肚裡面。所以奶粉寶寶打嗝更頻繁些,經常一個大嗝帶著奶水打出來,也是很常見的事情。母乳寶寶看情況,不一定需要拍嗝,而對奶粉寶寶而言,拍嗝操作可能挺需要了。

因此,絕大多數打嗝的情形,都提示孩子太飽了,而不是太餓了!想想,我們大人何嘗不是如此呢?寶寶並不傻,不會吸不出多少奶,就「喝西北風」,還不遺餘力地喝一肚子氣讓自己打嗝。Laugh~

當然,孩子感染或過敏,只要是腸胃因各種原因受到刺激了,都可能增加打嗝、吐奶的情形。孩子的胃腸功能經常「牽一髮而動全身」,大部分的消化系統癥狀都能集齊,上下消化道癥狀區分得不像成人那麼明顯。

不過,這跟吃奶少了,仍然找不到任何的聯繫。

明兒介紹奶少謠言(篇三):新生兒黃疸真是洪水猛獸?是奶水少造成的?一定要添奶粉嗎?

本文節選自《夏娃的困惑》叢書,作者馮欣源(微信公眾號:梧桐媽媽大小寶,wtmmdxb),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版權所有。轉載規則請添加公眾號後,後台回復「轉載」獲取。購買新書可以戳文章末尾「閱讀原文鏈接,也可以添加公眾號,後台右下方有書籍詳細介紹和微店二維碼。」

重磅推薦!北大醫學博士新書《夏娃的困惑——全程實用母乳指導,史上最強哺乳謠言粉碎機》,孕媽媽、哺乳媽媽、新媽媽必備!

書有幸得到各位大咖推薦——

武漢同濟醫院婦產科馮玲教授,兒科劉愛國教授,麻醉科梅偉教授傾力推薦!

復旦大學社會心理系孫時進教授,武漢大學社會學系羅教講教授傾力推薦!並作序!

(詳情請加公眾號:梧桐媽媽大小寶,點擊後台右下方有書籍介紹以及購買方式。)

推薦閱讀:

嬰兒母乳餵養和奶粉餵養差別真的很大么?
(桐媽原創) 可能導致母乳不足的原因還會有哪些呢?
寶寶每次吃多少奶才算夠?
「催奶食譜」好吃又營養,寶寶媽咪齊分享!收藏!轉發!
(桐媽原創)母乳不足的信號有哪些?這些判斷方式靠譜嗎?

TAG:母乳餵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