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花園口潰堤事之二

@薩沙

本人新手,難免疏漏,如有錯誤,歡迎指出。

請各位看完全文以後再評論。

本文章的任務是指出幾個錯誤。

在薩沙老師的文章里,有這樣一段:

見國軍突圍以後,他們立即集中重兵追擊,前鋒猛烈攻擊河南省東部的國軍,發動蘭封戰役。

此戰中,國軍集中數倍兵力,試圖圍殲土肥原賢二第14師團,以阻擋日軍的推進勢頭。

這一段存在很大問題。

「見國軍突圍以後,他們立即集中重兵追擊」 ,「前鋒猛烈攻擊河南省東部的國軍,發動蘭封戰役」,「國軍集中數倍兵力,試圖圍殲土肥原賢二第14師團,以阻擋日軍的推進勢頭。」這三句話就犯了三個錯誤。

根據這一段的描述,國軍從徐州撤退後,日軍立刻集中重兵進行追擊,進攻河南東部,發動蘭封戰役,14師團正是日軍集團的前鋒,而國軍集中力量打算圍殲14師團。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第一個錯誤,根本沒有所謂「立刻追擊」的部隊。

如果說14師團是所謂的追擊部隊,那是大錯特錯。14師團雖然的確是從河南的東北部,也就是菏澤攻入河南的,但它的目的是為了切斷隴海鐵路,從而切斷國軍西撤線路。這一部署是在國軍徐州撤退之前布置的,而非之後。5月19日,由於國軍主力撤退及時,日軍第2軍只得到一座空城,連殿後軍隊都沒能留下。也就是說5月19日日軍才開入徐州,可是就在前一天即5月18日,14師團就已經攻佔了內黃一線。日軍主力尚未開入徐州,「追擊部隊」都殺到儀封了?可見14師團根本不是什麼追擊部隊。而且,14師團也不是前鋒部隊。14師團在河南的攻略完全是第一軍的自作主張,第1軍已經拿不出更多的兵力了,全部作戰軍隊只有14師團而已,根本沒有其他部隊的配合,這哪裡是前鋒呢?

那16師團呢?直到28日,日軍華北方面軍向第2軍下令,以攻擊商丘的16師團為先鋒,加快向開封進軍,過了十天,所謂的「追擊部隊」才從徐州走到商丘。何況16師團根本沒有和國軍主力交手,黃河大水就涌了過來。可見16師團也不是追擊部隊,第10師團瀨谷支隊同理。

所以得出結論,並沒有所謂「立刻追擊」的部隊。這也就引出了第二個錯誤,圍殲土肥原賢二第14師團並不是為了阻擋日軍的推進勢頭。

第三個錯誤,蘭封戰役不是日軍發起的。

這個問題看似無關緊要,但其實最為重要。因為這關係到國軍集中如此多的兵力,究竟目的何在?

如果如薩沙所說「前鋒猛烈攻擊河南省東部的國軍,發動蘭封戰役」,現在已經證明14師團並不是所謂前鋒,而由日軍發起蘭封戰役這一說法也有問題。

如果從日軍角度看,佔領徐州之後,日本大本營認為徐州會戰沒有達成捕捉國軍主力圍殲的目標,根據雙方基本戰略態勢,判定會戰已經基本結束,要求日軍的進攻大略停止於蘭封、商丘、永城、蒙城聯結線以東。但是第1軍不甘心只做配角,擅自命令14師團西進,攻佔開封,以取得更多戰功。

如果從國軍的角度看,14師團孤軍深入,這才讓蔣介石覺得有全殲14師團的機會。才有豫東兵團在薛岳指揮下在蘭封地區對14師團的包圍。

為什麼要糾結於蘭封會戰是誰發起的呢?

很簡單,如果是日軍發起的,國軍被迫迎戰,戰損較大,裝備損失較多,尚未休整完畢的國軍抵擋不住日軍的進攻,所以才「迫不得已」以水代兵,保全了抗日的主力,為日後的戰爭作準備,那掘開花園口就有了十分正當的理由。

相反,如果是國軍為了全殲14師團,集中了戰損較大,裝備損失較多,尚未休整完畢的部隊進行主動作戰,結果反而差點被日軍反包圍,形勢急轉直下,撤退演變成潰退,差點葬送了日後抗日的主力,要靠掘開花園口,以水代兵,以犧牲幾十萬老百姓為代價才保住主力部隊,國軍就要對花園口潰堤的事負有相當的責任。

而各位讀到這裡,對於蘭封戰役究竟是誰發起的應該有自己的判斷了。

此時,恰恰又是國軍一個特別虛弱的時期。類似於一個拳擊手剛打完12回合,突然又遇到一個小流氓。拳擊手是不畏懼小流氓的,只要休息一天甚至半天就可以秒殺他,但此刻卻連拳頭都揮不動,真的打不過他。

目前國軍的幾十萬機動主力,多在從徐州突圍中或者重整中。因為我軍運輸能力差,撤退速度低於日軍,官兵疲憊不堪,此刻已經難以立即作戰。

而能夠正面和日軍對抗的,則是剛剛經歷過淞滬會戰、南京會戰等,正在休整恢復的部隊。這些部隊傷亡普遍超過百分之三四十,有的甚至高達九成。部隊新兵太多,武器難以及時補充,一些士兵甚至是徒手,戰鬥力急劇降低。理論上,這些部隊應該繼續休整1到2個月,不然等於是送羊入虎口,或者說是驅趕一群連槍都端不穩的老百姓去送死。

這些部隊難以阻擋日軍推進!

這是一個邏輯問題,既然這些部隊「傷亡普遍超過百分之三四十,有的甚至高達九成。」「部隊新兵太多,武器難以及時補充,一些士兵甚至是徒手,戰鬥力急劇降低。」「理論上,這些部隊應該繼續休整1到2個月,不然等於是送羊入虎口。」為什麼還要調集這些部隊去圍攻並試圖全殲裝備精良,具有壓倒性火力優勢的14師團呢?豫東兵團和14師團戰的如火如荼時,戰場上日方只有14師團而已,16師團進入戰場時,國軍已經撤退。所以整個蘭封會戰,與國軍激烈交戰的只有14師團。

何況這次國軍對於日軍的實力了解的十分清楚,日軍14師團的作戰計劃及部隊編組情形,機械裝備和各級部隊長的名單完全被國軍所知。

「我在商震那裡得到一份重要情報。這是他司令部直屬的一個騎兵部隊在考城東面巡邏警戒時,發現敵軍的一輛小汽車,他們將車子擊毀,打死了司機和一個日本軍官,在那軍官身上獲得一份第十四師團的作戰計劃及部隊編組情形的材料。這個日本軍官的職務是個少佐主計(軍需官)。從這份材料里,才知道敵軍的番號、兵力和指揮名,以前是不知道的。」————宋希濂

日軍的火力空前強大,這蔣介石了解的一清二楚。在圍攻14師團的國軍中,包括俞濟時之第74軍,李漢魂之第64軍,宋希濂之第71軍,桂永清之第27軍,胡宗南第17軍團第一軍,黃傑之第8軍,邱清泉第200師一部以及61、106師等戰區直轄部隊逾十萬大軍,絕大部分都是中央軍,指揮官也大部分是黃埔系,可謂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如果參與作戰的軍隊真的那麼不堪,蔣介石豈不是送羊入虎口,逼著他的嫡系中央軍去送死?但事實卻是,14師團沒能完成攻佔開封的作戰目標,反而陷入被包圍的不利境地,這就說明了這些軍隊並非那麼不堪。

既然國軍能集中兵力主動包圍戰鬥力較強的14師團,說明國軍主力是有一定戰鬥力的,這一點從戰鬥過程中也能看出。怎麼突然成了送羊入虎口,或者說是驅趕一群連槍都端不穩的老百姓去送死了呢?

日軍的目的是佔領開封,但國軍卻是要全殲14師團,為此還調集了絕大部分中央軍主力部隊,發動了包圍殲滅14師團的蘭封會戰。

那為什麼要進行蘭封會戰呢?

這個問題很重要,蘭封會戰的失敗直接導致了河南戰場上國軍的極端被動,是決堤花園口的主要誘因,只有把蘭封會戰的前因後果弄清,才能真正的思考潰堤花園口的意義。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算是用了心的 - 收藏夾 - 知乎


推薦閱讀:

《京劇貓》中修的兒子是白糖嗎?
朝鮮第一夫人李雪主出身如何?
朝鮮戰爭有多少影響?
為什麼《新三國演義》全部九十五集感覺還沒有拍完?
三國演義內容簡介是什麼?

TAG:歷史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