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hours (2002) 絕望如海水蔓延
這是一部情緒渲染極強的電影,看過之後讓人沉浸在電影里的氛圍久久無法釋懷。我從未如此強烈地想要為一部電影寫評論,想要通過書寫文字梳理我錯落複雜的情感。
Thehours有這樣幾個鏡頭讓人難以忘卻:妮可扮演的Woolf緊蹙著眉頭吸煙、寫作與思考,房間的地板散落著草稿;摩爾扮演的Laura Brown赤裸著已孕的肚皮,絕望地躺在酒店大床,試想死亡蔓延的感受;梅姨扮演的Clarissa看到Louis Waters時情緒崩潰,蜷縮在廚房的一角,眼淚與手上的蛋清混為一體。電影的主調是絕望與無助,有天才對生活的絕望、對自己的絕望,也有凡人對天才的無助。
有人認為The hours是同性戀題材,因為三個身處不同時代的女主均有一位親密的同性友人,而且在電影中與她們有深吻的鏡頭。伍爾夫親吻了親生姐姐,Laura Brown親吻了好朋友Kitty,Clarissa親吻了同居十年的Sally Lester。這三個吻在電影中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更容易產生同性戀的誤解。然而這三個吻背後的真實解讀是:羨慕與告別。Woolf在姐姐即將帶孩子匆匆離開時親吻了她,問到「You think I may one day escape?」escape什麼?命運,精神疾病還是與生俱來的sensitivity?Woolf想要掙脫,告別這痛苦的一切,她還想要一個命運的答案。Laura Brown本已深陷抑鬱,在得知好友Kitty即將入院手術,她也隨之情緒崩潰,更快地想要實施自殺的衝動。而Clarissa在經歷摯愛Richard去世後,她似乎從悲痛中解脫了,那個認為她平庸的Richard走了,她也該將生活的中心轉移回自己身上了,她吻了同居的Sally,這十年她們住在一起,Clarissa心裡究竟是否有過Sally?在吻下去的那一刻,定論方可落地。這三個吻也代表著三位女主所羨慕的命運,她們何嘗不覺得平庸也是一種幸福。像他人一樣活著,盡到家庭女主人的責任,生兒育女,而非飄在雲端,做一個visionary。
電影中想要逃脫命運的三人,Woolf選擇口袋塞滿石頭投河自盡,Laura Brown選擇拋棄家庭遠走高飛,Richard選擇跳樓結束生命。與此同時,一直照料Woolf的Leonard, Laura的丈夫與兩個孩子,愛著Richard的Clarissa心碎一地。影片中沒有過多表達這三人的悲慟情緒,這很複雜,可能有恨,有遺憾,有憤怒,有解脫,有愛帶來的痛。
電影的主旋律是時代的思考者,有人說無非是講文青害人,但是文青並不是精神病患者的代名詞,他們中的一些有超前思想,痛苦誕生於理想與現實的衝突,周圍人與自己的衝突。心理學領域有研究表明,社會人有從眾的偏好,畢竟保持和大多數一樣是低風險的,縱使泯然眾生卻有著群體認同感(social identity)。這些特立獨行的人,有著不被理解的困擾,更匱乏歸屬感。Woolf的小說讓Laura找到共鳴,她超脫了自我,向本我而生,但這一系列違背為母責任的行為影響了兒子Richard的一生。Richard更是天生繼承了母親的敏感,過早察覺了母親的棄世。兒童在面對父母離婚或者一方出走時常常將原因歸結為自己,那時的他可能猜測是自己不夠好母親才會離開,他還無法察覺母親是想逃離現實生活的逼仄。小小的Richard眼神透露著不安,惶恐,他過早地習得了絕望。不知道是不是Laura的出走導致了Brown家族揮之不去的陰霾,成員的集體早逝加重了Laura的愧疚,她最後面對Clarissa時說"…Gives you feelings of unworthiness, yousurvive and they dont."
這部片子之所以給人強烈的共鳴在於,誰不曾有過厭世,誰不曾有過絕望。在我們的腦海中可能排練過100次像Richard那樣瀟洒地墜落窗邊,或者像Laura一樣遠走高飛,當然現實中絕大多數的我們選擇隱忍或是改變自己,去努力的適應社會需求。片尾Woolf說,「to look life in the face, always to look life inthe face, and to know it for what it is. At last, to know it, to love it forwhat it is, and then, put it away." 「put is away"既可以選擇活下去,也可以選擇自我了結,只要不是被迫的都可視為有尊嚴的選擇。
三位女主的演技精湛,不曾上揚的嘴角,閃著淚光卻依舊晦暗的眼神。致敬這部偉大的電影,偉大的劇本,偉大的演員。
推薦閱讀:
※西藏第一神山,為什麼是《岡仁波齊》?
※劉謙為什麼被封殺?
※如何評價《失戀33天》中的黃小仙?
※英倫對決:除了成龍大哥,背後的北愛問題你了解過嗎?
※《肖申克救贖》和《基督山伯爵》相似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