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搖滾精神--《海盜電台》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幫熱愛搖滾的DJ住在船上,開設了一個全天播放搖滾樂的電台。他們在這艘船上的一系列故事。

是一部讓人看了以後很high的電影。

也許我該真二八經地說說這部電影的轉場,色調還有人物塑造。順便再批判一下整部電影都沒有什麼細節描寫,但是,fuck!這種致敬搖滾精神的電影,誰他媽還要教條地去做一些非搖滾精神的事!

這部影片讓我重新了解搖滾精神。

搖滾精神包含了青年對社會的反思後的叛逆心理,無政府主義,反宗教,也包含了享樂縱慾主義以及悲觀和虛無主義。

這些主義其實在電影中都有隱射,尤其是與政府的對抗。一邊是墊著音樂,色調偏黃,嗨爆了的船上生活;一邊是莊嚴肅穆,色調清冷的關於終結電台的官員的鏡頭。形成了鮮明對比。政府是一個社會的權利中心,如昆汀所說,政府最討厭自由的人民脫離他們的掌控,所以政府會編製毫無道理的法律來管轄更多的領域。

電影中,在政府下令要關閉搖滾電台的時候,所有的DJ都選擇了堅守崗位,伯爵甚至不顧危險堅持播放到最後一刻。這是一種不被法律束縛的,敢於追求自由的勇氣;同時也是反抗政府的最強有力的拳頭。無政府主義, 不遵從政府的命令,放到現實中大概就是這副模樣。

整部電影以因為吸毒而被退學的卡爾為主線,從點入面地去描述船上的生活。一個足夠叛逆的孩子在搖滾電台這艘船上卻是一個人格魅力被淹沒的人。因為船上特立獨行的人太多了,尤其是伯爵和中途上船的蓋文。電影的開場以及結尾的高潮,鏡頭都給的是伯爵,這足以奠定了伯爵這個角色的地位。他是最最最Rock的人。

他們享樂,他們縱慾,他們泡在酒精里。他們坦率地生氣然後又發自內心地原諒自己的兄弟。不管怎麼說,我就是愛極了這副自由的樣子。

我第一次聽見搖滾精神這個名詞,是在好聲音的舞台上。來自香港的鐘偉強唱了一首《Rolling in the Deep》,獲得導師的轉身。在自我介紹的環節,他說:「搖滾精神就是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我聽了後,心頭冒著一股熱氣。也是從那時起,我開始關注搖滾樂。

人生中聽的第一首搖滾歌曲是汪峰的《春天裡》,那個時候我覺得所謂的搖滾精神就是有著凄慘的生活現狀,還繼續奮鬥的拼搏精神。現在我才覺得這種理解太狹窄了,或者也可以說中國的出名的搖滾樂所想表達的東西太少了,也太悲涼了。在國情的影響下,我們的搖滾唱的是悲觀主義和虛無主義。類似我一無所有,但我還要奮力拚搏的東西。

我也有聽國外的搖滾樂,那些歌強調自己,會露骨地描寫懷中的女人的肌膚。看著歌詞,我覺得這才有活著的感覺,除了苦難還有貪歡。

電影的最後,船要沉了。但背景音樂帶著鼓點聲的節奏,並不凄慘悲涼。觀眾的內心內心除了激昂還是激昂,覺得這不過是我們的搖滾戰士們面對的一點點挫折罷了。然後,粉絲開著船從四面八方趕過來,解救他們的偶像英雄們。這一場面很像是那些心中埋藏著搖滾精神的人們去挽救自己的搖滾夢,讓每天包裹在制服下的心去狂野,去放縱。

有人說搖滾是染毒癮還雜交的人群,這是偏見但有也有真實的部分。該怎樣衡量搖滾精神額和法律的底線,這是我還沒想通,電影中也沒有提到的。

這部《海盜電台》,在致敬那個純粹的搖滾年代,不帶任何雜質的,喜歡就可以付出生命。而不是在物慾橫流的當下,所有人都更看重金錢和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真實靈魂。搖滾不再是一種精神,而是播出名上位的手段,或者說僅僅是一種音樂類型。

寫這篇近似影評的東西,是因為我很喜歡不循規蹈矩的精神,和不觸碰道德底線的自由如風做派。

Rock in roll ! Forever young!

推薦閱讀:

Marshall:給你的耳朵也做一次「大保健」
泛搖滾藝術批評綱領 - I - 文化現象與音樂
金屬樂概念之旅第三站:金屬樂的起源
從零開始說搖滾三十七 | 華麗金屬的90年代及尾聲(下)
Demon Eye—— 《Tempora Infernalia》

TAG:電影 | 影視評論 | 搖滾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