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深到骨子裡的教養,就是不對親近的人發火

「別tm跟我分析什麼對錯,老子在家就是天。」

「如果不是你那麼蠢,我tm的需要在外面這麼累嗎?」

「滾。」

這是昨晚打車回家的時候,聽到一位中年司機師傅說的話。對話中,他不斷痛斥著電話那頭的人,言辭激烈。而我雖無法確認與他通話的是誰,卻能確定對方一定是他親近的人。

有時候,你總是可以通過一些人,看到自己的影子.....

想起之前自己的種種行為,正如眼前這位司機師傅如出一轍,每當自己發生不順心的事的時候,總是有理由怪罪到身邊人的頭上。

出門旅行不開心,全都撒氣在男朋友身上。

參加演講壓力緊張,抱怨閨蜜在旁邊給我添堵。

大型考試睡過頭,抱怨媽媽沒有叫醒我。

來姨媽肚子疼,抱怨爸爸給我做的飯放涼了。

後來連自己的事業有些不順,也會怪父母沒有在創業路上給予支持。

當然也看過很多人與我和這位大叔有類似的情況,有人事業受挫就回家借酒撒潑,甚至打罵女人。有人在外受欺負一聲不吭,回家卻吆五喝六。

不知什麼時候開始,有太多人都會把最差的脾氣留給最親的人。

小時候,跟小夥伴一起玩耍,無論吃什麼都會平均分配。可回到家面對兄弟姐妹的時候,就連一盒糖果也會爭得你死我活。長大後,對同事,我們謙讓有禮,偶爾也會請客吃飯。對不熟的人,我們畢恭畢敬,偶爾也發條節日祝福的簡訊。

可唯有對身邊的親人,可能連一句節日問候也都不會記得。

其實這是我們所有的人都會犯的一種常見而又殘忍的錯誤。

親人的包容讓我們太放肆。

假如對領導、同事等外人發脾氣,很可能損害彼此的關係。因此,我們在溝通中會有意無意地注意方式方法。

而「親人」是比「外人」更穩固的一種關係,我們知道,即使言行出格,他們也不會計較、不會記恨;即使拿他們當出氣筒,也能獲得寬容、理解、忍耐、體諒。

親人永遠給與我們一個寬容有愛的環境。在外受了委屈,我們會習慣性地跟親人宣洩。在這樣一個能給予心理安全感的環境里,我們就容易忘記怎樣好好說話,以致對家人使用嘲諷、歪曲、誇大、貶低的語言。

除此之外,我們對親近的人心理預期比較高,認為他們應該支持自己,一旦碰到不順,就容易形成心理落差,覺得「別人不理解我也就罷了,怎麼你也不理解」,越想越生氣。

當不耐煩地打斷父母還有爺爺奶奶善意的嘮叨時,我們不曾看到老人眼裡與內心的傷懷,他們不是不介意,他們只是太愛我們,所以不願去介意。

親人們無怨無悔地承受我們的傷害,因為他們離我們最近,與我們最親,能用愛包容我們。

人們說:你永遠只能傷害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我想,這應該真是個悲涼的真理。

特別是在當今這個時代,年輕人都選擇離開家鄉離開親人去大城市發展,每年回家的次數屈指可數。能和父母爺爺奶奶兄弟姐妹相處的時間少之又少,彌足珍貴,更不要被人性的這種弱點給拴住了手腳,對家人失去耐心,把最差的脾氣留給他們了。

不要等到親人離我們而去才去反思自己的衝動行為,畢竟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不要把最壞最醜陋的一面強塞給最親近的人,不要把最差的脾氣留給最親近的人。

周國平說:「對親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克服本能,做到對親近的人不挑剔,則是種教養。」

我想最好的教養,就是不對親近的人發火,給予他們足夠的尊重。

願我們都能擁有這深到骨子裡的教養。

【部分內容來自HUGO】


推薦閱讀:

前言:傳統哲學與修身養性
每一熊孩子背後都站著撐腰的凶家長
我為什麼鼓勵孩子頂嘴?

TAG:教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