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白鹿原》

剛花兩個多小時看完了這部影片,從1912到1938,27年的跨度似乎不算太大,但是這期間發生了多少事情,首先是清政府被推翻,然後是軍閥割據,接下來是國共反目,再到大饑荒,最後是抗日戰爭。順著這根歷史的線索,我們可以看到時代車輪下人的命運。

主角應當是田小娥吧。年輕貌美的姑娘嫁給了體衰力弱的老舉人,後不甘寂寞與白鹿原的麥客黑娃相愛,她是個敢愛敢恨的人,在當時將女性當成附庸的男權社會中無疑是個奇女子。但是她與黑娃的愛情並不為白鹿原的族人所容,尤其是黑娃之父鹿三——一個「寧願掉腦袋也要留著辮子」的人。黑娃遁逃,田小娥隨即被鄉約鹿子霖盯上,她本想借鹿之手救助黑娃,不承想,卻將自己身心都交待了出去,被利用來打擊白嘉軒。至此,田小娥已經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如果說她與黑娃在一起的時候還能企盼過上幸福美滿的日子,那此時她的希望已經被全部抹煞——所有人都覺得她傷風敗俗、人盡可夫,只有白孝文真心待她。所以她就與白在一起了。委身白孝文,已經不再是她自己爭取的生活,田小娥終於也被命運的浪潮俘獲,和時代一起沉浮。後來的饑荒年代,她懷上了白孝文的孩子, 在自己奄奄一息的時候,得到了黑娃之父鹿三的救濟——他給了她一個饃饃,多麼及時的雪中送炭,眼看著這個美麗、善良而又堅韌的女子就要得救,她也將迎來自己腹中的新生命,一切似乎正在向光明走去,但是那鹿三卻將一柄槍刺扎進了她的背心。她豐盈的生命就這樣斷送了。田小娥一直都與社會的期許格格不入,封建禮教壓抑女性,她這樣的異類,自然是不能容的。

鹿三跟其子黑娃對質的時候說道:「她害了多少人!」我心中一凜,有誰是她害的呢?那些與她有過交集的人,遭遇了叵測的命運,難道是拜她漂亮的臉蛋所賜么?

黑娃是這部電影中的另一個主角,雖然說後半部分沒有多少他的戲份,但是他和鹿兆鵬作為本片中「反叛者」的縮影,代表了這個群體中兩種典型的命運——鹿兆鵬後來在共產黨的控制區當了高官,而黑娃則經歷了更多的起伏,從逃難到落草為寇,據說在小說中其命運更加波折,最後更是鬧到要被昔日手足白孝文處死的地步。至於在逃難之前發生的,那是一個普通的麥客為與自己的戀人安穩生活作出努力的故事,但是這種安穩的日子並未能維持多久,在我看來,就在田小娥對鹿子霖說:「不要再提黑娃了,我現在感覺他離我好遠」的時候,他們所期盼的那種安穩日子,或者說黑娃與小娥的故事,就已經走到了盡頭。果然,在電影中黑娃和小娥再也沒有交集,這個被迫逃離家鄉的年輕麥客,只在電影快要結束的時候出現了一回,而這時他的愛人已經只剩骨灰,被「鎮壓」在白鹿原的鬼神工事之下。最後一次出現,黑娃是來為小娥復仇的。他找到「鎮壓」小娥的白嘉軒族長、自己幼時認的乾爸、那個要為自己張羅婚事的人,質問他、威脅他、毆打他,我理解他滿腔的怒火,這怒火甚至讓他與自己的親爹斷絕關係——這不僅僅是失去摯愛帶來的憤懣,更是覺醒中的思潮與傳統宗族教條的徹底決裂。

如果說田小娥、黑娃和鹿兆鵬三人是反抗者,那麼白嘉軒和鹿三則是舊傳統最忠實的擁躉。

白嘉軒懂得變通,在帝制結束時剪了辮子,被軍閥威脅時知道順從,祠堂被破壞時懾於農會之威未輕舉妄動,所以接下來的批鬥也未能將之捲入其中。後來國共決裂,田福賢等一批被批鬥的人官復原職,採取報復措施的那個晚上,田福賢找到白嘉軒,想讓他接受國民黨的官職,但是白拒絕了,這時田福賢說了一句:「嘉軒,你水有多深土有多厚,我這回可算是全看明白了」,田福賢看明白的,不外乎白嘉軒明哲保身意識之強。這種意識讓他儘力營造一個正直無私的族長形象,實際上他心中所想與口中所說,不見得就那麼光明磊落,這一點在其子白孝文將地產變賣給田福賢時可以看出來,他前腳還在反對孝文變賣家產,後腳卻又跟田福賢說:「既然賣給了你,就是你的了」。

白嘉軒多數時候是不作為的,唯一的一次力排眾議是在瘟疫爆發、村民都要求為田小娥修廟以「安撫其鬼魂」時,白一反常態,堅持不肯修廟,卻要修一處類似「鎮妖塔」的工事,將田小娥「鎮壓」。從這裡可以看出這個平日里無甚作為的族長對小娥成見之深,他也認為自己的兒子白孝文忤逆不孝都是被田小娥所害。在修塔時,工人告訴他田小娥可能懷了白孝文的孩子,希望他因此對這個已經枉死的姑娘網開一面,但是白嘉軒還是堅持要「鎮壓」田小娥,他說道:「我就是落個魚死網破,也不能叫鬼把勢得去」,多麼大義凜然,而事實是,他堅持這麼做,是因為他根本不相信孩子是白孝文的。

我們可以看出來,白嘉軒在「年輕人的胡作非為」中保持冷靜並非出於他的寬容,而是源於其軟弱,最後這種因為舊的體制被破壞而累積的憤懣終於找到了發泄的對象——田小娥。如果沒有修塔這件事情,我大概不能認為白嘉軒是舊道德的衛道士。

鹿三則不同,既沒有白嘉軒那樣的聲望,也沒有他那樣的深沉心思。在影片中,這個角色代表了大眾。他忠於帝制,清王朝被顛覆多年仍不肯減去辮子,但是他也勤於勞作,像許許多多勞動人民一樣,「靠自己的本事吃飯」。這樣一個愚昧又勤勞的人,在被自己的兒子剪去辮子之後,在家中上吊身亡。鹿三為什麼要自殺?我認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失去了「標識身份的信物」,他從來都覺得自己是大清的子民,而辮子,是維持這種身份認同的唯一方式。還記得影片開始的那部分情節中酒席上鹿三所說嗎——寧願掉腦袋,也不肯剪辮子,可見這絕非一束頭髮那麼簡單,在清王朝將近三百年的統治中,男子留辮這一文化印記已經深入民眾骨髓。剪掉鹿三的辮子,無異於剝奪了其身份歸屬感,加之與兒子徹底反目,生無可戀,這才走上了自縊的路。

你要說在整部影片中,有誰是大奸大惡的人嗎?答案很可能是沒有。只是每個人心思不同,於是便有了曠日持久的衝突和對抗。我厭惡白嘉軒和鹿三,因前者懦弱,後者愚昧。我欣賞田小娥和黑娃等人,因其敢愛敢恨,勇於反抗。不過觀眾心思各異,大概別人又會有不同的解讀,不同的好惡吧。
推薦閱讀:

電影《孔雀》的內在含義究竟是什麼?
《夏洛特煩惱》末尾曲叫什麼?
《愛樂之城》為什麼不適合情侶去看啊?
《蕩寇風雲》中的洪金寶如何評價?
抗日神劇都有哪些特點?

TAG:電影 | 影視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