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春秋戰國五刺客

史記中記載了春秋戰國比較有名的四位刺客:專諸、豫讓、聶政、荊軻。但是我查看資料之後,覺得還有一位也應當被記錄為內,那就是要離,所以題目為春秋戰國五刺客。

那麼在寫專諸和要離之前,必須先寫一個人——伍子胥,因為伍子胥是這兩刺客的好朋友,這兩刺客都是伍子胥舉薦為吳王闔閭的。那麼這伍子胥是什麼人呢?

春秋時期,楚莊王是五霸之一,一鳴驚人的成語就是來源於他,當時勸諫的大臣是伍舉,伍舉的兒子叫伍奢,伍奢又有兩兒子,分別是伍員和伍尚。當時的伍奢被陷害,而且還波及到兩個兒子,於是楚平王把伍奢作為人質,要伍員和伍尚主動去都城自首。伍尚去了,伍員沒去,結果伍尚和父親伍奢被殺,伍員於是逃到了吳國,改名為伍子胥。其實也不算改名,本來他就是名員、字子胥。後來伍子胥輔佐闔閭登上王位,並且介紹孫武給闔閭,一度讓吳國變得異常強大,最後攻入楚國,當時的楚昭王出逃,伍子胥直接掘開了楚平王的墳墓,鞭屍。。。也算是報了殺父殺兄之仇吧。當然了,後來夫差繼位之後,打敗了越王勾踐,但是沒有聽伍子胥的建議殺掉勾踐,而且還被讒言陷害,最後被賜死。。。吳國能稱霸,伍子胥是最大的功臣,雖然其中一大半是夾雜著私仇,不過最後的結局也令人唏噓。

那麼接下來進入正題,首先是專諸。

伍子胥之所以認識專諸,是因為有一次專諸和人打架,難分難捨,結果妻子一叫,他就立馬回家了,剛好路過此地的伍子胥就問為什麼這麼聽妻子的話,專諸就說,屈一女子之手,必伸展於萬夫之上。伍子胥聽了十分敬佩,兩人結拜為兄弟。(據說懼內一詞就是始於專諸,不過這個我沒找到確實的史料出處,很可能是傳說,還有一種說法就是伍子胥知道專諸非常勇猛,主動和他結交。)

當時伍子胥跑到吳國去,當時的君王是吳王僚。原本這王位不應該是僚的,最開始的吳王諸樊有三個弟弟,他覺得三弟季札最賢(普及常識,古代用伯、仲、叔、季來稱呼兄弟之間的排行,季就代表老四,比如劉邦的原名就是劉季,排行老四),於是就把立下規矩,王位依次傳給他的幾個弟弟,諸樊死,大弟即位,大弟死,二弟即位,二弟死,三弟即位,但是這三弟卻不肯即位,直接隱居了。最後是二弟的兒子自立為吳王,也就是吳王僚。諸樊的兒子光就怨恨吳王僚,覺得這王位本應該是他的。伍子胥知道公子光的想法,於是就把專諸引薦給公子光,公子光對專諸非常好,而且非常照顧他的母親,專諸非常感恩,但是念及母親還在世,對於行刺之事總是猶豫不決,其母知道之後為了成為專諸,竟然自縊而死。。。於是這之後專諸開始專心和公子光謀划行刺之事。

刺殺一國之君可沒有這麼簡單,但是後來他們終於想到了一個突破點,那就是吳王僚非常喜歡吃烤魚,於是專諸想藏一把小劍在魚肚子里,然後乘機刺殺。為了實現這個計劃,專諸居然專門去學了三年的烤魚技術(我還能說什麼呢??)。等到時機成熟之後,公子光就對吳王僚引薦專諸,理由是專諸非常善於烤魚。吳王僚沒想到這是來刺殺他的啊,只想著能馬上吃到美食,但是又害怕是公子光的陰謀,於是就在周圍布滿了侍衛,自己也身穿三重鎧甲(這麼怕,不吃就好了嘛。。。)。但是公子光也埋伏了死士百人。酒過三巡,公子光撒謊說腳痛,就退了出去。過一會兒,專諸端著烤魚就上來了,但是兩旁有守衛看著,而且他是跪著用膝蓋前進,好不容易走到吳王僚的座位前面,他猛地抽出魚腸劍,直接刺向吳王僚。刺中了,而且穿過了鎧甲,吳王當場死亡,但是專諸被一旁的守衛砍為肉醬。之後就是順理成章了,公子光帶著埋伏好的死士衝進來,殺光了守衛,然後自立為吳王,這就是有名的吳王闔閭。

據說當時教專諸烤魚的是當時有名的太湖公,此人是名菜「糖醋魚」的最早創始人。。。

接下來是要離。

要離之所以不在史記的四刺客之內,是因為他的故事存在爭議,要離刺慶忌的故事主要是記載在《吳氏春秋》,但是《左傳》中記載,慶忌並不是被要離刺殺,而且慶忌也不是一開始就離開吳國,所以接下來我要講的故事,有可能是後世附會的結果,不過,依然值得一寫。

故事發生在吳王闔閭即位後第二年,吳王僚被刺殺,但是他的兒子慶忌卻逃走了,這始終是吳王闔閭的心腹大患,於是伍子胥又向吳王推薦了要離。要離這個人,身材瘦小,而且形貌醜陋,卻有萬人之勇。要離主動要求去慶忌那裡卧底,然後找機會刺殺,但是吳王覺得慶忌這個人猜疑心很重,未必會相信要離。於是要離決定採用苦肉計,讓砍掉他一條胳膊,還殺掉他的妻子。吳王當然不同意了,怎麼能這麼對待我的大臣呢??要離就說:「戰士是不享受家庭溫暖的,事成之後您厚葬我的妻子就可以了。」(。。。我還能說什麼呢??)於是吳王大為感動,就同意了這個計策。

以下為苦肉計:

吳王闔閭非常不屑地看著要離,就你這樣,怎麼能擔任討伐楚國的重任呢?而且吳國剛剛安定下來,現在不適合打仗。要離爭辯,大王啊,伍子胥為您謀划了吳國,難道您一點都不想為伍子胥報仇嗎?吳王大怒,直接砍掉了要離的右臂,下獄,妻子也下獄。後來要離「越獄」,吳王又怒一次,直接當街焚燒要離的妻子。

於是要離去找慶忌,慶忌也看到他斷臂了,也聽說他妻子被吳王焚燒於鬧市了,就相信了他,讓他每天訓練士兵,準備討伐吳國。有一次他們在戰艦上時,要離建議慶忌站在船頭,這樣非常威風,慶忌聽從了要離的建議,真的就站在船頭,迎風而立。突然江面刮來一陣大風,船體搖擺不定,站在船頭的慶忌也站立不穩,於是要離看重這個機會,用短矛直接刺穿了慶忌。但是慶忌並沒有當場死亡,而是呵退了當時要衝上來的守衛,他明白過來這是要離的苦肉計,但又覺得這樣的勇士不應該被殺。於是慶忌對守衛下令,不準殺要離,然後自己拔出了短矛,當場失血過多而死。但是要離覺得自己已經沒有臉面再存活於世,於是也投江自盡。

接下來是豫讓。

要說豫讓這個人,得先說一下當時的時代背景。許多人都知道春秋戰國實際上就是東周的另外一種說法,那麼春秋戰國的分界線,我們現在一般認為是三家分晉事件,也就是說,三家分晉之後,歷史就從春秋時期,進入了戰國時期。那麼三家分晉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我的上一篇文章寫的是春秋時期的五霸之一晉文公重耳,晉國在春秋時期是有名的大國,但是在春秋後期,特別是楚國崛起(楚莊王稱霸)之後,晉國的實力就進一步下降了,而且國君的權力被六大家族掌控了,范氏、中行氏、韓氏、魏氏、趙氏、智氏。首先是范氏和中行氏被幹掉,於是就只剩下四家,這四家裡面,智氏的實力最強,於是智氏就老想著,能滅了其它三大家族。有一次智氏的老大智伯瑤就對韓趙魏說,現在晉國衰弱,我希望你們三大家族都能貢獻土地和糧食給公家。韓趙魏都知道最後這土地和糧食肯定被智氏奪走,但是又害怕智氏,於是韓、魏都把土地和糧食給智氏了,但是趙氏不肯給(這其中有很多恩怨,我就不詳細寫了,否則又是長篇大論,總之就是智氏曾經多次侮辱過趙氏老大趙襄子),於是智氏就直接聯合韓魏派兵攻打趙氏,趙氏寡不敵眾,於是就退守到晉陽(就是今天的山西太原),在那裡,聯軍把晉陽重重圍住,趙氏居然死守了兩年。

兩年後,事情發生了轉機。有一天智伯瑤在城外查看地形的時候,晉陽附件有一條河叫晉水,於是他突然想到可以用水攻,然後就是挖渠道,築壩,那個時候剛好碰到汛期,把水壩開口之後,剛好就把水直接引進了晉陽城。城裡都被淹了,老百姓都只能在屋頂做飯,但即使是這樣,趙氏仍然不投降。有一天智伯瑤約韓康子、魏桓子去查看戰情,非常得意地說:「沒想到這晉水也可以滅掉一座城池。」聽到這句話,韓康子、魏桓子的心突然間都涼了,因為韓氏和魏氏的老家附近也有大河,智氏完全可以用相同的方法滅掉韓氏和魏氏,最重要的是唇亡齒寒的道理他們也明白。剛好那邊趙襄子也挺著急,這麼下去,城池遲早被攻陷,於是暗地裡去找韓康子、魏桓子求情,這三家一拍即合,裡應外合又把水灌到了智氏的兵營里,滅掉智氏之後,韓魏趙分了智氏的土地,廢了當時的晉國國君,上書當時的周天子,要封他們三家為諸侯,周天子那時也沒什麼實力,就順水推舟,於是三個新的國家韓趙魏取代了晉國,成為了戰國七雄之一。

這個事跟豫讓有什麼關係呢?關係大了,豫讓最初在范氏、中行氏都做過家臣,但是待遇普普通通,直到後來去了智氏做家臣,這待遇一下子就上來了,智伯瑤對他非常好,只是沒想到那時剛好智氏就被滅掉了,於是豫讓就逃到了山裡,聽說趙襄子把智伯瑤的頭骨做成酒杯喝酒,他就發誓一定要刺殺趙襄子,為主子報仇。

他更名改姓,來到趙襄子的家裡修廁所。一次趙襄子去上廁所時,突然覺得一種莫名其妙的不對勁,於是派人搜索廁所,果然發現埋伏的豫讓,衣服里還藏著匕首。審問豫讓的時候,豫讓毫不避諱,承認是來刺殺趙襄子,為智伯瑤報仇的。沒想到趙襄子莫名的感動,想著天底下這般懂得感恩的人太少了,於是下令放了豫讓。

豫讓當然沒有死心,想著下次繼續刺殺,但是容貌已經被人認出,於是就毀容,在自己身上塗滿漆,讓皮膚腐爛,還吞下炭火,讓自己的嗓子也啞了,偽裝成乞丐沿街討飯,這樣子他妻子都認不出來了。結果一次他朋友剛好路過,認出他來,不禁淚流滿面,「憑你的才能,去投靠趙襄子,他一定會重用你的,到時候你想刺殺那機會不多的是?」但是豫讓不同意他的做法,說這是有悖君臣大義,不能侍奉他人,卻想著刺殺他人。

有一次豫讓躲在一座橋底下,準備刺殺趙襄子。趙襄子快要經過那座橋的時候,突然馬受驚了,於是趙襄子就讓守衛去搜查橋底下,果然又把豫讓搜出來了。趙襄子非常不開心,就責任豫讓:「您不是曾經也侍奉過范氏、中行氏嗎,怎麼獨獨為智氏報仇呢?」豫讓回答說:「范氏、中行氏都像一般人那麼對待我,所以我像一般人回報他們,但是智氏像國士那樣對我,所以我也像國士那麼報答他。」趙襄子雖然再次被感動,但也覺得不能再次放走豫讓了,於是下令士兵捉拿豫讓,豫讓知道這下子沒有退路了,於是就請求趙襄子把外套脫下來,讓他象徵性刺殺。趙襄子答應了這個奇怪的要求,於是豫讓就真的把那件外套刺中幾刀,仰天大呼:「我終於為智伯報仇了!」說完就自殺了。

他的故事傳開之後,當時趙國的人都深受感動,為他哭泣。後來他躲的那座橋被命名為豫讓橋,但是豫讓橋現存兩處,一處是邢台豫讓橋,但是已經毀於戰火,還有一處在太原市的赤橋村,現保存完好。

接下來是聶政。

說實話,這個名字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電影《刺客聶隱娘》,但是聶隱娘的故事發生在唐朝晚期安史之亂時,跟聶政應該只是碰巧同姓,然後職業也碰巧一樣。。。

大約是在公元前397年,韓國當時的相國俠累迫害韓國大夫嚴仲子,嚴仲子流亡他國,一天到晚想要尋找義士幫自己報仇。後來就聽說有一個叫聶政的人,因為殺人帶著母親和姐姐隱居在齊國,做屠狗的生意。於是嚴仲子就跑到齊國去找聶政,還給了他很多錢,但是聶政堅決不接受,但內心已經認同嚴仲子為朋友了。

後來,聶政的母親過世,嚴仲子幫忙處理下葬等事宜,聶政感動不已,此後,聶政服喪三年,並且嫁了姐姐,沒有後顧之憂之後,為了報答嚴仲子,就一個人跑到韓國去刺殺俠累。刺殺的過程有點bug啊,因為據說是聶政直接拿著劍衝進去,沒等到守衛反應過來的時候,就刺殺了俠累。刺殺完成之後,聶政知道自己逃不出去,就用劍毀了自己的容,挖了自己的眼睛,剖腹而死。國相被刺殺,韓國國君當然大怒,就把聶政的屍體暴露在鬧市中,並且懸賞知情者。聶政的姐姐聽說這件事之後,就跑到韓國去,看到聶政的屍體之後,當場就認出來了,抱著屍體痛苦不已。有人就勸了,這人是刺殺韓國相國的刺客,你在這裡相認,會被連累的啊!沒想到聶政的姐姐一點都不怕,「聶政之所隱居起來屠狗,就是因為當時還有母親和我在啊,如今母去世了,我也嫁人了,弟弟為了報答嚴仲子的恩情,前來刺殺國相,他是為了怕牽連我才毀容的啊,我怎麼能為了保全自己就不與弟弟相認呢?」聶政的姐姐連哭了三天,最後因為過度哀傷而去世。大家都深受感動,就給這姐弟兩厚葬了。聶政的故事傳回到聶政的家鄉,家鄉的父老鄉親為兩人修建了衣冠冢,以示紀念。順帶一說,聶政的姐姐叫聶荌(讀作「嬰」,史記裡面稱聶榮)。

最後是荊軻.荊軻刺秦王...(莫名其妙想起暴走的那句話了)

荊軻這人,特別喜歡讀書和擊劍,原本是齊國後裔,後來輾轉來到燕國,和一名屠夫以及高漸離成為好朋友,三人時不時就聚在一起唱歌喝酒,高漸離擅長擊築(據說是古代的一種擊弦樂器),於是三人還可以和著樂器大聲唱歌。(這真是我理想的生活啊!!)

這時候在秦國做人質的燕國太子逃回了秦國,眼看秦國就要吞併六國,太子也非常擔心秦國會滅掉燕國,於是去找他的老師鞠武商量該怎麼辦。剛好這時秦國的一名將軍

樊於期(中間那個字讀作「烏」)逃到了燕國(樊於期在與趙國的戰爭中敗於李牧將軍),太子收留了他。但是他的老師鞠武非常不贊同這種做法,因為樊於期是畏罪潛逃的秦國將軍,太子要是收留了他,就不怕秦國怪罪嗎?但是太子堅決收留,理由是不能因為擔心國家有難,就置朋友於死地,還得想一下別的辦法。這時候鞠武也就不堅持了,給太子推薦了燕國的隱士田光,讓太子去找他,他會有辦法的。

於是太子就去找田光,把想法和願望同田光一一說清楚,田光認為自己已經年老,沒辦法幫太子的忙,於是給太子推薦了他的好朋友荊軻。

田光去找他的好朋友荊軻,把太子的意思轉達給了荊軻,但是因為自己老了,沒辦法跟太子一起共謀大事,希望荊軻能幫上忙,而且為了讓太子不擔心自己泄漏秘密,刎頸自殺。

荊軻就去找太子,把田光的情況轉述給了太子,太子痛哭流涕。作罷,太子與荊軻商量刺殺大事,但是荊軻剛開始不答應,認為這事太冒險,自己的能力夠不上。之後太子各種磕頭請求,荊軻終於同意,於是太子馬上把荊軻奉為上卿,讓他住進高等旅舍,天天給他送金銀美女。。。

過了好長一段時間,到了公元前228年,那時候秦國大將王翦攻破了趙國都城,趙國滅亡,接著秦國大軍向北,直指燕國。燕國太子害怕了,趕緊去找荊軻,希望他能趕緊行動,這時候荊軻也知道該行動了,於是就說了自己的具體計劃,獻上樊於期將軍的人頭還有燕國督亢的地圖,那麼秦王一定會很高興見我,到時候就有機會刺殺了。但是太子不同意殺樊於期,人家落難之時投奔與我,怎麼能做這種事呢??荊軻知道太子不會同意,於是就私底下去找樊於期,就說秦王已經殺了將軍的家人,如此殘暴,難道您不想報仇嗎?樊於期當然想報仇了,他每天都在想這件事,但是卻沒有辦法實施。荊軻就說只要我拿著您的人頭,假裝給秦王獻禮,到時候見到秦王之後就刺殺他,這不是為將軍報仇了嗎。樊於期一聽,覺得這個方法可行,當場就拔劍自刎,不就是一顆頭顱嗎,拿去!!

太子知道這個消息之後痛苦不已,但是已經沒有辦法,荊軻把頭顱裝進一個盒子里,然後又找了一把非常鋒利的匕首,在上面塗了毒藥,放進地圖裡。這時候太子其實還是有點不放心,就找了一位幫手秦舞陽,這人十三歲就殺過人,非常兇狠,別人都不敢正眼看他。在出發的那天,許多人來送行,荊軻就著高漸離的擊築聲,唱起了那首著名的詩句: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在場的人都流淚哭泣,感動不已。

去到秦國之後,荊軻先找了秦王的寵臣,用重金賄賂他,然後寵臣去找秦王,說燕國拿了樊於期的頭顱,還有燕國督亢的地圖要來獻給大王。秦王聽了非常高興,於是就召見荊軻。荊軻和秦舞陽走在宮殿台階上的時候,秦舞陽看著兩旁的侍衛手執長矛,太過於威嚴,加上自己心裡也有點緊張,不禁害怕地發抖起來。大臣們看了都非常奇怪,荊軻就解釋說,這鄉野小兒,沒見過市面,現在要見

秦國大王,緊張得很!終於到了宮殿內,荊軻就把地圖拿給秦王看,地圖慢慢展開,終於看到了匕首之後,荊軻拿起匕首就刺向秦王,秦王當時也是一驚,趕緊向後躲閃,就沒有刺中,然後荊軻就趕緊追上來,秦王就繞著宮殿開始逃,想拿出自己的佩劍來反抗,但是怎麼也拔不出來。(當時秦王的劍非常長,在那種情況下拔出來很麻煩)當時大殿上的大臣們也突然間亂了,因為秦國規定,沒有網上的允許,守衛們是不能進入宮殿的。這時有一名太醫就把手上的葯袋砸向荊軻,結果還真砸中了,趁這一瞬間,有大臣就反應過來了,大叫到「王負劍,王負劍!」王負劍的意思就是,當時的劍非常長,直接拔出來費力,但是你用一隻手把劍鞘王后推,另一隻手順勢拔劍,這樣就容易了。估計這秦王當時也亂了,沒想到這茬,經過提醒就趕緊用雙手拔出劍了,一下子情況就逆轉了,長劍對匕首,高下立判,嬴政也有武功的,當下就砍斷了荊軻的大腿,荊軻最後把匕首直接朝秦王扔過去,但是沒有刺中,這時候守衛們一齊衝上來,當場斬殺了荊軻。

發生這件事之後,秦王當然大怒,直接發兵要攻打燕國,燕國國君慌了,直接派人殺了太子,然後把太子的頭顱給秦王送去,都是這小子惹的禍!!但是秦王這時候就什麼都不管了,反正遲早也是要打,趁著這個借口就直接發兵滅了燕國。。。


推薦閱讀:

《漢武大帝》中劉陵有沒有愛過劉徹?
血戰鋼鋸嶺的評價是怎樣的?
關於王朝各個時期軍隊的戰鬥力
為什麼修建中朝友誼橋?它有哪些值得銘記的歷史?
讓上帝折鞭的釣魚城為何能在蒙古鐵騎下全身而退?

TAG: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