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我們最後寧願自殘自殺

我不想說我是一個編輯,並且因為公司出了《黑羊效應》後,才關注無處不在的暴力與欺凌,有KTV姑娘自殺,也有校園學生自殺,還有高考學生自殺,這些事件曝光後,很多網友紛紛講述自己經歷或者見證過的各種欺凌事件。施害者發泄完畢就忘記了自己造下的一切,留下受害者在永遠沒有盡頭的屈辱里尋找自救之道,然後,然後,他們成了另類,不是十分自閉社交能意願低下,就是人格變態,還有很多人選擇了自殺。

作為一個喝過半瓶農藥,割過幾次手腕的人,是深深知道一個被欺凌的人,處在怎樣的絕望里的。是的,你們會輕飄飄地為人著想,會輕飄飄設身處地換位思考,會輕飄飄地覺得這都多大點事啊,承受力太差了,甚至我這不都為你好嗎,你怎麼就不記得我的好,記打不記吃了,因為痛的,苦的不是你們。你們只記得你們受的苦,即使你的苦與真正的被你們欺凌的人相比毫不足道,你還是會在別人表達痛苦時暴跳如雷,認為你誇張,敏感甚至是在說假話,因為只有他們感覺到的才是真實的。

本文不想討論那些受害者為什麼被人以愛的名義理直氣壯地傷害後的無盡煎熬,單純地說說,為什麼很多人在遭受了侮辱和欺凌後,默默地選擇了自殺,沒有拿出魚死網破的決心,先報復那些欺凌他們的施害者再死去。比如成為一個馬加爵……問出這個問題的人,其實是線性思維的人,不懂得事態的複雜性,所以以為導致一種結果的原因是單一的原因,處理問題的模式也可以理所當然地單一化。是啊,誰他媽的敢欺侮自己,把我逼入絕境,我就會先想方設法狠狠地報復那些傷害我的人,哪怕同歸於盡;但是,是什麼原因,讓那些受害者的自我救贖的勇氣,只表現為自殺,而不是報復呢?

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可以報復

顯然你的大腦認知能力是極有局限性的,很多事情重複過一定次數之後,你就再也不會嘗試,用個裝逼的詞語就是:習得性無助。這種習得性無助其實翻譯成人話就叫「絕望」。

有這樣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即塞利格曼的習得性無助實驗。塞利格曼找來了三條狗,第一條狗不進行任何訓練,只是被捆住一陣,然後鬆綁;第二條狗則在被綁後,遭到短暫的有一定痛楚感的電擊,但與此同時,塞利格曼會訓練它推動槓桿,停止電擊;而第三條狗被綁後接受電擊推槓桿訓練,和第二條狗不同的是,第三條狗邊上槓桿只是個擺設,無法終止電擊。實驗結束後,前兩條狗都很快恢復到了平常狀態,第三隻狗卻陷入了嚴重的消沉抑鬱症中。

當有意識生命發現即使自己怎麼努力改變當下都無濟於事時,便會陷入極度的絕望之中,消沉,抑鬱,一蹶不振。

為了進一步確定自己的結論,塞利格曼又把這個實驗進行了改進。他把兩群狗放入吊床中,對它們進行短暫但是會帶來痛楚感的電擊,第一群狗可以通過碰觸按鈕來停止電擊,而第二群狗要面對的也是一個沒有任何作用的按鈕。做完了這一切後,塞利格曼把這兩群狗放入到小房間里,然後用柵欄擋住。當房間地板通電之後,第一群狗很快越過柵欄逃出電擊範圍,儘管第二群狗明明親眼看見了第一群狗的成功逃脫,依然躺在原地,被動地忍受電擊的痛苦。

當一個人進行同樣的努力在一定的時間範圍里看不見希望時,我們就會選擇放棄,忍受那些看起來很容易就擺脫的苦難,你根本不知道自己還可以多試一次或很多次,只知道以前的努力都徒勞無功,怎麼做都改變不了你的當下而已。

我想,如果這個實驗再增加一個環節就更好了。

增加幾群狗,一群狗按兩次才能停止電擊,一群狗按三次……以此實驗到狗狗再也不願意按下去,以此測驗大腦模式化的臨界點,那會相當有意義。

那麼,我們的大腦為什麼要自我設限?

我們常用的一個詞叫淺嘗輒止,為什麼會淺嘗輒止,那些關於成功的理念如堅持、永不言棄等為什麼不是大腦的主要模式而是變態模式,為什麼在我們極度想改變自己的方面尤其如此?為什麼我們有那麼多想改變的「壞」習慣,就是無法下定決定去改變?是我們真的沒有自控力,還是我們內心根本不相信那樣做就會改變?

答案當然是後者,你嘗試過,沒有用,內心認為毫無改變的可能——深深的絕望感讓你不想再重複那些已經被驗證過多次的沒有用的努力。

但我們為什麼會用絕望來限制自己?

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其實,「絕望後就不再嘗試」,接受命運的擺布,是一種很明智的做法。因為生命短暫,所以人成了速度至上的動物,所以大腦被設定成了一些固定反應模式,以一勞永逸地解決相似的問題,比如更容易記住圖象,比如一切都會規律化,模式匹配化。要進行模式匹配,又要考慮時間問題——不想在同一件無味無用的事情上浪費太多時間,那麼,嘗試就有了次數限制。一般情況下,試上幾次仍然毫無進展或新發現的努力,會被告知到了止損臨界點,再進行下去有50%的可能仍然是失敗,繼續努力也就失去了大半的意義,於是更多的情況是:我們都嘗試過了,也不是只嘗試了一次,而是一試再試試了好些次,才帶著不甘和猶豫不決放棄了。

絕大多數情況下淺嘗輒止都是我們的最優策略,所以一旦開始了某些自我設限,那這些設限就是終身特點,如影隨行。所以,一些你不得不承認的悲傷現實是:

1、 童年創傷是無法痊癒的。原因很簡單,如果你小時斷了一條腿,一輩子就只能當個殘疾人。

2、 你的傷害如果不以最嚴重的形式表現出來,比如直接的肉體殘疾,精神分裂或自殺,那些傷害你的人永遠會認為一切都是你的錯,要嘛你承受力太差,要嘛你不理解人,不懂得他們一切都是為了你好,要嘛就是大家都在欺負你,跟風欺負你傷害你而已,別人都能傷害你了,為什麼他不能。他們總是有理傷害你的,而你則活該被傷害。是的,這個世界,有時毫無道理可講。

自殺,勇氣,亦非勇氣

我們留意一下那些自殘或自殺者的話,會在他們的成長史里,他們有過大量的被傷害無沒有人幫助,甚至被落進下石的經歷。一個女孩被學校流氓欺負了,回到家裡被暴打了一頓,原因是家人覺得她丟了人。另一個孩子做家務時受了傷,家人把他跪在地上,認為他很可能故意想偷懶。剛得了重病,發現伴侶出軌準備離婚……等等,這和那些無法停止被電擊的狗一樣,在過去某段經歷里,完全沒有擺脫傷害的可能,而狗狗更可憐的是,他們要面對的加害者往往在年齡、體格、人際關係等很多方面,都具有壓倒性優勢,精神與肉體的雙重摧殘和威脅,使得他們陷入了一種既無法求助,也無法自行救贖境地里。絕望久了,也就沒有了能改變環境的自性,於是,自殺成了唯一的救贖。

而那些斥責自殺者的人,說他們白眼狼,沒良心,不記住自己也有好的人,純粹因為主觀惡毒又愚蠢。好也許好過,但傷害也是實打實的傷害,給過飯吃不能抹平你打斷人家一條腿的傷害。你欺負人家還不允許人家反抗或自殺,不過因為自己自私自利到了要逼別人不去解脫自己的痛苦而已。

其實,心理崩潰最主要的原因是自我期望與實際行為的嚴重衝突。當他徹底放棄自己,自我期望徹底消失,自殺就不過是駕輕就熟的一個解脫過程而已。

我看到自殺者信息從來不是難過,而是:好樣的,你終於解脫了,從此靈魂不用在無愛的、暴力和強權的無間道里無盡地煎熬。

一個人如果絕望透頂,那麼,讓他努力去改變環境,就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事。即使改變或逃脫的機會近在咫尺,也會視若無睹,因為對他們來說,被欺凌固然很痛苦,但與反抗或逃脫,可能導致更劇烈的痛苦,兩害相權取其輕,所以他們寧願忍受當下的痛苦,現在相對不那麼暴烈的痛苦。因此,指望處於絕望狀態的人突然「開悟」,主動嘗試一些什麼,無異於天方夜潭。

(出身論很有用,童年創傷論很有用,寒門難出貴子,那些渴望不勞而獲的人,那些付出感強烈的人,無疑都是絕望的懶惰者)

他們需要外界的幫助

你的絕望感和無助感,泛化到生活中的各個方面,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沒有意義和價值,很容易就感覺生無可戀。

你被欺凌時,除了肉體和精神上被雙重虐待外,還有施害人對你人格的羞辱、貶低和否定。無論是有意識的羞辱、貶低和否定,還是為了正當化自己的暴行而進行的無意識選擇,都會導致受害人在遇到困境時,更容易認為一切都是自己的錯,甚至因此認為自己是個一無是處的人。相信加害者灌輸的一切,相信自己遭到的一切折磨,都是自己咎由自取的……在這種歸因模式中,受害者完全失自我肯定的能力。在重男輕女的家庭里尤其如此,因為女孩已經從性別上遭到了徹底的否定。在這種狀態下,受害者唯一能夠清晰感受到的,就是自己是一切的罪魁禍首。一個女孩經歷了全家人近十年的羞辱後,成年多年,還是一副無論家裡出什麼事,都是自己錯的心態,而她家的一個姐妹,因為自小甚得父親寵愛,享受到的是刻意的放縱,則無論家裡出什麼事,都是別人的錯,差別立見。

一個對自己和環境都處於徹底失控狀態里的人,很容易以自殺來解脫自己。於這些受害人來說,選擇自殺,僅用於解脫自己完全不願意再面對的苦難。與自殺相比,繼續活下去才需要更多的勇氣和毅力——去面對一個充滿痛苦而且自己又無法把握命運的世界。

這些受害者能否走出自己的心理陰影呢?理論上有的(之所以說是理論上的,是因為一般情況下,受害人都不具備這些條件),一是讓他們與施害者隔離,不再讓那些施害人接近他們,在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中,幫助他們學習新的處理方法,他們是有可能恢復一些生命熱情的。但是,他們需要遠離加害者,需要幫助,不讓他們再受傷是不夠的。

所以塞利格曼的第二個實驗是蜷縮在地上忍受電擊的狗抱起來,帶著它穿過柵欄,進入到沒有電擊的環境中。反覆兩次後,再對狗進行電擊時,它就會躍過柵欄,儘快抵達沒有電擊的環境里。所以,一個無助的絕望的受害人,也可以在安全的環境里學習改變環境的方法,成功克服環境制約的經驗會增強他們內心的控制感,增強他們的生命熱情和生活技能。所以上面所講的女孩,在離家後多年以後,在遠離施害者以後,慢慢地學會了肯定自己,也終於知道自己經歷了一番怎樣的不堪。

PS:否定和羞辱是人際關係的最大殺手,與此相伴的必然有強烈的付出感——否定別人,當然是否定別人的付出,肯定自己的付出,如果你以否定別人的方式尋找肯定,我可以很明確地告訴你,然並卵……嗯也不是,可以讓你成功地把好牌打爛,一切你不想要的被否定被羞辱被遠離,都會如影隨行地跟著你,而大多數人,正是這樣的LOW比。


推薦閱讀:

像大師一樣做事
N+1 > N ?
春節了,你回家了嗎?(你的心真的回家了)
滿世界呼喚你,撕心裂肺——全嘯回家吧,全家人都在等你!
【概覽系列】《社會性動物》第一論——從眾

TAG:社會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