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被安史叛軍俘虜,怎麼看待杜甫和王維的做法?杜甫是否更加幸運?與之相比,後來的錢謙益是否最倒霉?


倒霉個屌。

杜甫就是個低級官吏,完全有機會逃離戰亂,但是為了個人仕途也好為了家國大義也罷,不顧戰亂危險,跑去靈武投奔唐肅宗。路上被抓了,然後因為地位太低沒人把他當回事,所以才順利逃走。

這算毛黑點啊。

王維是個跟著唐玄宗逃跑,沒跟上或者說直接就被唐玄宗的逃跑大隊放棄了的官員。「祿山陷兩都,玄宗出幸,維扈從(他能扈從個毛,就是跟著逃)不及,為賊所得」。被抓了,投降,很正常。一個掉隊的中層文官,投降叛軍有啥?

當然有人肯定會給安史叛軍扣上「胡人」的帽子,難道你們不知道史朝義還曾經殺胡嘛?「五日,玉敗走武清,朝義使人招之,至東都,凡胡面者,無長少悉誅。

最後鎮壓安史之亂的,是鐵勒人僕固懷恩。安史叛軍中被僕固懷恩招降的一個,叫薛嵩。

薛嵩的爺爺薛仁貴,曾經鎮壓僕固懷恩爺爺造反……

有趣不?安史叛軍不過普通叛軍性質,是有很多胡人,但還真扣不上什麼外族入侵的帽子。

而錢謙益呢,你是南明的國家領導人之一啊,阿兵哥們老百姓們還盼著你領導大家呢,你就給降了……

這三者的投降的危害程度咋算呢?

杜甫壓根就沒有任何危害,要杜甫這算「投降」,這世上還有沒有道理可言了?

王維身上沒啥責任,他投降頂多是私德有虧,大夥都能理解。就連心胸狹窄如唐肅宗,也對王維沒有太重的懲罰,象徵性地弄了弄。

錢謙益嘛,你好歹也算南明的國家領導人之一啊。


你拿柳如是和錢謙益比不是更有說明性嗎?兩人約著一起投河殉國,錢謙益嫌秦淮河的水冷,又回來了,在民族氣節這個問題上,他不如一個女子……

(經知友指出,「水太冷」這事是謠言。在網上查了一下,關於錢謙益,還有個「頭皮癢」也是謠言,據說是有人想抹黑錢謙益。所以上面的一段諸位當段子看吧)

錢謙益有選擇,他選擇了投降,因此承受了很多罵名,說不上倒霉吧,這一切是他做了選擇後該承受的。杜甫冒著生命危險從叛軍中逃出來去投奔肅宗,忠君愛國不用說了,因為在關鍵時刻他保住了自己的氣節,所以他一生面對自己都覺得是堂堂正正,沒有做對不起君王和國家的事情。王維在安祿山手下被迫接受了官職,他自己是很後悔也很眷念故朝的,從這首詩也可以看出來「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僚何日更朝天。秋槐葉落空宮裡,凝碧池頭奏管弦」。後來安史之亂平息後,王維整個人都變了,他過苦行僧一樣的生活,某種程度上是懲罰自己的失節,他寫「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這是沉甸甸的悔恨啊,他也是為自己當初的選擇承擔苦果。

杜甫不幸運,錢謙益也不倒霉。

補充說明一些其他的東西


錢謙益、王維他們肯定有很多不得已,把我們放在當時的情境下,未必比他們做得好。我體諒他們,但更佩服那些勇於擔當作為的人。

好比路上一個老人摔倒了,扶不扶?我們所受的教育,都是教育我們尊老愛幼。但是現在這個社會上,幫助別人有風險,很可能受到別人敲詐勒索,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有人不扶走開了,我們也是能理解的。而那些勇敢去扶的人,才是真正值得我們讚揚的。

比如說陳子龍夏完淳他們,極其慘烈。

清軍破南京後,夏完淳的父親夏允彝投水殉國,陳子龍念著祖母年紀大了,不忍去死,他遁逃成僧人。祖母去世之後,他就結兵抗清,被捕拘於舟中,他乘隙投水死。

夏完淳呢,在父親殉國後,他和自己的老師陳子龍以及自己的岳父一起抗清,事敗就義,自己的岳父也在這時候就義。一門父子,翁婿,師生,先後為國捐軀。他年紀輕輕,才活了17歲,我們卻可以說他的死重於泰山。看他的事迹,他的詩文,一腔忠憤,讓人動容。

而那些不得已投降的呢,自己也不好過。比如李雯和吳梅村。

過淮陰有感

吳梅村

登高悵望八公山,琪樹丹崖未可攀。莫想陰符遇黃石,好將鴻寶駐朱顏。

浮生所欠只一死,塵世無由拾九還。我本淮王舊雞犬,不隨仙去落人間。

吳梅村「浮生所欠只一死」,他甚至否定了自己苟且偷生的意義,他讓別人在他的墓上刻「詩人吳梅村之墓」,他只認可自己的詩人身份。

李雯有《東門行寄陳氏》中云:

「南風何颶颶,君在高山頭。北風何烈烈,余沉海水底。」

並附書云:「三年契闊,千秋變常。失身以來,不敢復通故人書札者,知大義之已絕於君子也。然而側身思念,心緒百端,語及良朋,淚如波涌。側聞故人頗有眷舊之言,欲訴鄙懷,難於尺幅。遂伸意斯篇,用代自序。三春心淚,亦盡於斯,風雨讀之,或興哀惻。時弟已決奉柩之計,買舟將南,執手不遠,先此馳慰。」

李雯說陳子龍在高山頭,自己沉在海水底,不見天日。失身後,他不敢給朋友寫信,卻每每淚如泉湧、心緒萬端,疾痛慘怛,不可名狀。

李雯、吳梅村、陳子龍,他們是好朋友,各自有不同的選擇和結局。我有時候想,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大概是陳子龍他們在明朝的集子里,李雯吳梅村他們被歸到清朝的集子里吧。

不可否認的是,安史之亂把王維的人生分成前後兩個截然不同的階段;清兵入關把錢謙益、吳梅村、陳子龍、夏完淳他們整個人生軌跡都改變了。

至於那些投降投得理直氣壯沒有心肝的人,甚至引清兵入關,那就真沒什麼好說的了,他是應該被人們鄙棄。


我曾經問我老師,錢牧齋應該是有苦衷的,他在降清後,寫了《投筆集》,《苦海集》等等,拿出資產捐助抗清隊伍,還因此兩次下獄。。。老師看了我一眼,眉頭輕蹙,搖搖頭說,他就是個很無恥的文人,沒什麼好辯解的。

是啊,相比文天祥的一身正氣,相比閻應元的帶發效忠,想想孫承志的「誓食虜肉」,看看李定國的「天下震動」。。。的確啊,錢謙益跟他們比,太卑劣了,覺悟甚至還不如枕邊的柳如是。

但我想想,如若是我,滿虜南下之際,在朝堂之上,我可以慷慨激昂,忠心報國,但是回家後,看到我的父母妻兒,我怎麼捨得?我只是個普通人,遠遠不能像那些革命義士一樣偉大,拋頭顱,撒熱血,我是個逼仄的小人。。。

但我想想,不投降又能如何?看看今天的電視上,什麼《康熙王朝》什麼《龍珠傳奇》那些侵略者,一個個的英俊瀟洒,神文聖武,抗清義士一個個肥頭大耳,陰謀詭計,前幾天不還有人在明孝陵給它的滿洲主子招魂么?而「兩闕名王」的李定國,矢志抗清的王夫之,連名字都讓人給改了

罷了罷了,投降做個「漢賊」,好歹能留下子孫後代,今天為洪承疇,尚可喜搞紀念儀式的還少么?


牧齋主要問題不在於投降或者沒有為明朝殉節,而在於投降時吃相太難看。投降大順或者清朝之人明末不算少,算上不肯為大明殉節之人就更加多了,這個不是他的主要污點。

牧齋沒什麼好洗白的,「德行有虧,有負君師」這個論斷(我自己下的)雖然聽起來有點在道德制高點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感覺,但是總體是沒錯的。即使有後期聯絡義軍的義舉,但是前期賣國實在賣得太強勢了,導致很難洗白過來。

對牧齋文采佩服得五體投地的陳寅恪先生,在談到其與柳如是文章的時候說

豈意匪獨牧翁之高文雅什多不得其解,即河東君之清詞麗句亦有瞠目結舌、不知所云者,始知稟魯鈍之資,挾鄙陋之學,而欲尚論女俠名姝文宗國士於三百年之前,誠太不自量矣。

但是至於其品德,也並無洗白之語,只是闢謠了一下「水太涼」這個爛梗。

王維是被迫,尚有可迴旋的餘地。但是牧齋作為禮部尚書,從一開始的慷慨激昂到主動開門降清實在反差太大,吃相太難看,很難洗白。

誇牧齋應該從其史學和文學方面入手,這方便他的的確確是難得一見的大宗師。從品德上面入手,難度太大。


杜甫和王維是沒跑掉,運氣不好被叛軍俘獲。杜甫、王維都是說不上話的小官。

錢謙益是禮部尚書,卻主動剃頭,開城跪著迎接清軍。

當然,不能怪錢謙益沒骨氣,主要是水太涼。


推薦閱讀:

王維的《山中》怎樣鑒賞分析?
如何賞析王維的《秋夜獨坐》?

TAG:明朝 | 杜甫 | 唐朝李唐 | 安史之亂 | 王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