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判斷一個社會是法治社會還是禮治社會的標準是什麼,法治與禮治各自的本質含義是什麼?


XY,法治不用我說,我想說一下禮治,我覺得禮治是沿用原始社會的祭祀儀式,以集體性活動給人造成儀式感的心理暗示,從而讓群體消解個人意識,進入集體意識。

在日常生活中加入各種禮制,使人們在行禮的過程中產生對規則,文化,傳統的認同感,使得個體更難以產生出反傳統,反規則的想法與衝動。

孔子說克己復禮,一直在推崇周禮,但周禮是什麼呢?是包括祭祀,器物,音樂,裝飾,建築等一系列外在形態的規則,最初的儒家本身就是一個負責制定和維護禮制的群體,因為禮實在太多了,一般人記不住,比如結婚要進行什麼儀式,就要找儒家諮詢一下。類似於法律之於律師。

那這些外在規則為什麼能夠達到治國的目的,也就是為什麼將日常行為無謂的做一些統一的規則化,就能將所有人都納入統治軌道呢?換句話說,憑什麼只要訓練人們在吃飯的時候將筷子整齊擺放,就能夠使他們不再造反,聽從教化呢?

所以我認為,禮治是一種原始的統治方式,它潛移默化的將人催眠,使人不知不覺的產生身份認同,文化認同。從某種意義上說,和古西方政教合一的思路是類似的。

但原始的未必是落後的,如今儀式在日常生活中仍然無處不在,比如吃飯前拍照發微博,比如知乎上的謝邀。


最簡單的判斷辦法,就是看人們在處理諸如民間糾紛,是非判斷等事情的時候,是根據成文法還是自然法。

如果有人說,根據xx法第x條第x款,你這樣做是不允許的,大家認同,那麼,法治社會。

如果有人說,根據傳統和祖宗家法,你這樣做是不對的,大家認同,那麼,禮治社會。


推薦看下費老的《鄉土中國》


推薦閱讀:

今為農民兄弟抱不平(上)
如果一個案件,被社會輿論左右審判的結果,到底是法治社會的進步,還是退步?
蒙冤13年保姆:955萬國家賠償換不回青春和母親
陳有西:關於雷洋案不起訴後的幾點聲明
當前中國法治有什麼不足和該怎麼解決?

TAG:道德 | 法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