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書養娃,請先放下你的育兒焦慮

最近,新成立的瘋帽子新手媽媽互助群異常火熱,我看了看大家的問題,大多集中在嬰兒睡眠、奶量、生長曲線等幾個方面。

這讓我想起了自在剛出生時我的樣子。我每天手裡捧著的是《實用程序育兒法》,《美國兒科協會育兒百科》、《西爾斯親密育兒》…微博微信上開始刷@小土大橙子、@一小時爸爸,以及大家所熟悉又熱愛的裴奶奶。

但可惜的是,即使有了各路科普育兒的加持,我反而更焦慮了。

因為我發現:什麼!!!!書上說新生兒單次睡眠時長可以達到3-4小時,看到別的媽媽問:我家孩子一晚上睡3小時就要起來吃奶,這是為什麼啊?

我的媽呀,我好想衝上去說,「來,咱倆換!要知道,自在前11個月,別說沒睡過整覺,就是一晚上連續睡眠超過2小時,我都覺得胸前的紅領巾更鮮艷了啊!!!」

我不知道哭了多少次,期間有多少次想跳樓,平均每周要去一次醫院,連醫生都叮囑我不要太焦慮……

記得自在11個月的時候第一次連續睡眠超過2小時,我跟自己說:快了快了,祖宗要醒了……」,兩個半小時,我又說:「該醒了該醒了……」,三個小時,我沒忍住,把手放在自在鼻子前感受他有沒有呼吸……三個半小時,我按耐不住的興奮,媽呀,破紀錄了!!!四個小時, 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深深給自在鞠了一躬,感謝配合,感謝你終於睡整覺了。

現在想起來會笑著說那段回憶,但當時的心境,真的只有新手媽媽之間最懂彼此。

但也只有經歷育兒路上的萬水千山,回過頭來,我才真正意識到,育兒路上,最大的敵人,不是孩子吐奶、腸絞痛、生長曲線不夠標準、睡渣、輔食渣……真正的問題,在於我太焦慮了。

雖然我知道每個孩子都有差異,但我還是盡量去按照「實用程序育兒法」裡面的e.a.s.y以及書本里的時間間隔來餵養孩子。一旦跟書上不一樣,我的心理建設就崩塌了。

這種崩塌會很快蔓延,責備自己不是個好媽媽,責備自己為什麼帶不好孩子,責備自在爸什麼都做不好(儘管他已經承擔了孩子和我的衣物換洗、孩子的輔食製作……),很快,這種崩潰、埋怨會轉嫁給孩子,我開始抱怨自在,「為什麼你這麼難帶?」「你上輩子是不是我的冤家、仇人,為什麼別人都可以睡整覺,你卻這麼睡渣!」

我常常以淚洗面,有時候也會歇斯底里,暴跳如雷。我多麼想好好睡一覺,我多麼想可以三五好友吃個麻辣火鍋、把酒言歡,我多麼想一死了之……

這種情形,直到有一天,我讀到了一本書,名叫《非暴力溝通》。那本書看得我淚流滿面,我發現我對自己真的太苛刻,也對孩子和丈夫更為苛刻。

我開始慢慢放鬆。

我發現,我一直生活在評判之中。真正讓我痛苦的,並不是孩子睡渣、吐奶、整天黏我。而是,在於,我不斷通過育兒書籍或者其他優秀的媽媽、睡眠習慣好的孩子來不斷跟我自己、跟自在進行對比。

雖然我知道,不應該跟別的孩子對比。但這種心理失衡是在所難免的。我推崇科學育兒,但是科學不代表刻板。當我再回過頭來看那段新手媽媽育兒期,我發現,我教條地用科學育兒的尺子衡量自在的一切。只要有出入,我會立刻陷入心理失衡。

我喜歡孩子,但我似乎並沒有準備好去接納一個與書中寫的出入太大的孩子。我忽視了「他是我的兒子」這件事,我只在意他是不是像書里那樣按照標準成長。我更像是跟他在做交易:我都科學餵養你了,你就應該如何如何……」

非暴力溝通里有一章節講「是什麼蒙蔽了愛」?

暴力(溝通)的根源在於人們忽視彼此的感受與需要,而將衝突歸咎於對方——這樣會蒙蔽我們對人對己的愛意。

睡眠受到影響,我又不願意別人幫我帶。跟書上不一樣,但每個孩子都會有差異啊。我到底是不能接受孩子的差異,還是我不能控制局面這件事?

這時候,我突然意識到,在孩子正常發育的前提下,即使睡渣、輔食渣,與孩子的安全感相比,都太不值得一提了。而孩子的安全感的屏障,首先來自於媽媽的情緒、心態以及與孩子的互動啊。

我仔細感受自己的感受,後來終於發現,我痛恨的是自己「無計可施」,但同時我又拒絕幫助。

於是,我開始嘗試接受自己的無計可施,並且每當我在無助的時候,就會跟自在爸爸傾訴,並尋求他的幫助與安慰。很快,我發現我不那麼焦慮了,隨著孩子的慢慢長大,我的產後激素水平也慢慢恢復,那些焦慮也就漸漸遠去了……

所以,我衷心地以我的經歷及感觸告訴所有焦慮的媽媽們,只要孩子各項發育指標正常,那就請放寬心,別把科學育兒演變成刻板育兒,別讓育兒焦慮蒙蔽了我們對孩子的愛。


推薦閱讀:

你知道嗎?80%家長懂的是育兒術,不是育兒之道!!
如何培養面向未來的孩子
為了尋找輔食與奶的平衡和作息規律,當媽的也是拼了
帶孩子去這3個地方,長大後一定有出息!
孩子願望得不到滿足,就發泄情緒,甚至動手打人

TAG:育兒經驗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