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車補貼戰的思考

這幾天滴滴與美團,廝殺的不可開交,各種補貼。用戶倒是爽了,優惠券根本用不完。能用叫車解決的出行就不考慮用腿解決。好任性……

爽歸爽,也有一些可以思考的問題。價值投資遵循好生意,好公司,好價格的標準來衡量。共享出行這個活是一個好生意嗎?本文嘗試分析一下,來聊聊下面幾個點,歡迎指正:

一、商業

打車目前看是沒有護城河,沒有用戶粘性的。比如用戶從滴滴,遷移到滴答,遷移到美團,沒有成本。哪裡有羊毛就往哪裡走,是人的本性。今天美團來挑戰,大家拼補貼,明天xx來挑戰,又是大家拼補貼,不拼不行。永遠沒有安寧。

二、行業

出行市場蛋糕很大,天花板也很高。但產品同質化太嚴重了。形成了囚徒困境。

什麼叫囚徒困境,就是體系內大家都想辦法爭取讓自己獲得更好的機會,但是在全局看卻是最虧的。

不做吧,蛋糕讓給別人,肯定不願意。做吧,就要不停地拼燒錢。沒人跟你爭的時候,的確能賺到很多錢,但是能賺錢的生意肯定會有人爭啊,就只能燒錢,從而又變得不賺錢。今天打完,明天阿貓阿狗做了個app,補貼比誰都狠,用戶立馬過去了。為了把用戶抓回來,補貼戰一打又不賺錢了。

三、盈利

出行做平台,有點和淘寶,天貓模式類似。司機就是在上面的商家。平台目前毛利率大約5-6%的樣子(網上看到的數字)。本質上是一個薄利多銷的生意。

這裡面,存在三方博弈:平台,司機,乘客。想要提高毛利率,從四個方面講講吧。

壓榨司機。壓榨的多了,司機不幹了,乘客叫不到車,體驗很差。這是個供給端的博弈,經濟學裡有個價格彈性的概念,在這裡這個彈性不小。

供給價格彈性大意味著什麼:就是價格端變動1%,供給量可能下降1%或者更多

把司機的利潤降低試試,很多司機壓根不跟你玩了,生意還怎麼做。我們來看下司機是不是賺錢,經常坐車也會聽司機聊起。每天大約賺500左右的樣子,一個月不休息工作30天就是1萬5。火拚燒錢的時期,差不多翻個倍,能到3萬。這時候司機挺賺錢,但是平台在各種燒錢的時候,是很難有盈利的,甚至是虧損。如果把抽成提高30%,相當於司機這時候的獲利少30%,這樣司機每個月天天跑,想賺到1萬就困難多了。

提升價格。這個是和需求端的博弈。計程車行業需求價格彈性也是很大的。一旦漲價,需求端打壓明顯,打車的人少了,還是沒辦法擴大營收。需求價格彈性影響同上。上海計程車的價格可是穩定了很多年,從2006年,到今天12年期間,起步價從11漲到14。複合增長率2%左右,遠遠跑輸上海人均收入增長水平。可見,漲價這條路不好走。

模式創新。比如拼車模式。其實這是一種折中,以犧牲體驗來降低成本。但凡事都講個平衡,體驗不能降低太多,否則也做不長久。另外拼車給司機帶來的利潤加成一旦降低了呢。其實無論是司機端,還是乘客端意願都會明顯下降。司機和乘客的體驗都會被影響。更何況拼車還會帶來更多的安全問題。

技術創新。比如大數據挖掘,這塊或許是最有可能的突破點。出行場景上沉澱的數據量很大,而且質量很好。甚至未來可能無人駕駛這個方向,如果真做成了,那護城河也有了,成本也降低了,毛利也上去了。不過這條路不好走,最近無人駕駛撞死人,風口緊的很。真正達到無人車可以大規模運營估計還很遙遠。短期是看不到的。通過演算法在儘可能不損失用戶體驗的情況下,提升拼車效率。這個目前應該是比較可行,也的確在優化的。

共享經濟的核心問題,是增加資源使用效率。從而降低整個社會的運行成本。但這個降下去的成本,並不能全部轉化為輸出這個服務能力的公司的利潤。這個利潤空間是趨於下降的,因為一旦形成更好的共享模式,效率套利空間就會收窄,直至沒有。

回到開始的問題,這門生意是好生意嗎?目前看來還有點遠。

——Vance


推薦閱讀:

聯動雲新增600台共享用車 這回帶你跨越全海南!
Zerocar至優出行小課堂 | 共享汽車發生事故怎麼辦?先別慌!
Zerocar簽約1000台北汽EX360 預計5月投入使用
簡析共享汽車的死穴
出行難,難出行

TAG:互聯網 | 汽車共享 | 燒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