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電影票房的冷與暖

2017年,全國電影總票房如願跨越500億大關,定格559.11億元,同比增長13.45%,時隔一年之後重歸兩位數增速。全國票房從2012年的170億,到坐穩全球第二、達成新里程碑,只用了短短六年。在國內市場高速發展的同時,國際其他市場境況怎樣呢?今天,我們放眼世界,感受一下全球電影市場票房的冷與暖。①

新年伊始,各行業都在總結一年來的成績與得失,票房則是電影產業總結的必備內容。在過去幾周,西方媒體出現了一些討論電影票房的報刊文章。有的表示情況樂觀(《Cinema box office breaks record third year in a row》(電影票房連續三年破紀錄)),而有的則聲稱電影票房呈現下降趨勢(《2017 was the worst year for movie ticket sales in over two decades》(2017年是20多年來電影票房銷售最糟的一年))。

簡而言之,這不是什麼大秘密:這些文章涉及到不同的國家,有時涉及到衡量電影上座率的不同方式。上述的兩篇文章前者報道的是英國總票房,而後者談到的是美國電影票銷售數量。

但是,了解全世界影院行業的增長或收縮情況,是件很有意思的事。那麼,就讓我們來看看能否拆開數字,更清楚地了解正在發生的情況吧。

電影票房概況

讓我們先了解一下全球情況。這裡的「票房總收入」一詞,是指扣減或分成(如稅款或電影製作人的回報)前電影院銷售電影票獲得的資金總額。過去六年,全球票房增長15%,從2012年的347億美元增至2017年的399億美元。

全球票房一分為二

下文中的「國內票房」是指美國和加拿大的影院票房收入,而「國際票房」是指全世界其他地區的票房收入。在過去六年間,國內票房在全球票房中所佔的份額不斷下降。2012年,國內票房收入佔全球票房總收入的31%,而2017年這一數字降至28%。

最近,雖然過去六年國內票房增長了2.7%,但在去年則出現了略微下滑,從2016年的114億降至2017年的111億美元。目光敏銳的讀者必然已經算出,如果國內票房增長不到3%,而全球票房增長15%,那麼國際票房增幅必然更大。事實的確如此:2012年以來國際票房的六年增幅為21%。

讓我們來看看一些其他主要國際電影市場的情況,了解哪些市場票房在上升,哪些在萎縮……

國際贏家

電影市場最大的增幅在中國。2012-2016年,中國票房增長229%。這一驚人增長令所有其他主要電影市場都相形見絀,而這也是上文我們所看到的國際票房總體增長的主要原因。另一個快速增長的市場是俄羅斯,同期增幅為44%。

還有兩個快速增長的國家是日本(2012-2017年增幅為17%)和英國(26%)。

並非所有票房都在增長

到現在為止,我們看到的都是實現兩位數或三位數增長的國家,但並非所有市場都這麼幸運。

2012-2017年,法國票房增長4%。絕大部分增長歸因於同期歐元區3%左右的通貨膨脹。2012年以來,西班牙票房實際下降了近3%。

各國的整體變化

對於很多國家的電影市場來說,要想獲得2017年的票房數字,目前還為時尚早。因此,下圖顯示的是2012-2016年的票房變化率。這五年比文中其他圖表中所引用的數字的時期少一年,因此變化率略有不同。

票房數字能說明全部情況嗎 ?

引用票房總收入是了解一個國家觀影人群變化情況的快速簡單方法。但是這也並非沒有缺陷。通貨膨脹、電影票價及匯率波動(在考察按美元計算的全球票房情況時)都可能產生無形的影響。因此,有必要談談在為一個國家的電影行業把脈時可能用到的一些其他衡量標準。

例如,研究一年裡所購買的電影票總數。在這方面,中國位居第一,2016年購票數達到14億張,北美以13億張的成績緊隨其後。

如果我們繪製出一段時間觀影人次的變化圖,就能對我們早先所指出的票房數字做出一些深度剖析。2012-2016年這五年間,英國不再顯示增長而是下降。這意味著,英國票房增長是歸結於電影票價的上漲及通貨膨脹。

觀影頻率及成本

最後,我們可以用已經了解到的數據來更深入地揭示一段時間的變化情況。例如,用一個國家的觀影人次除以人口數量,可以了解人們去電影院觀影的次數。澳大利亞在這方面名列前茅,2016年居民人均觀影次數為3.8次。

我們還可以用一個國家的票房總收入除以觀影人次,從而得出平均電影票價。

過去,有人曾抱怨電影行業用這種計算方法嚴重低估了電影票的真實成本。這種計算方法沒有考慮到很多群體享受折扣(如幼童、青少年、長者及軍人)的情況,也沒有考慮到免費電影票及優惠情況。在以前的一個研究項目中,研究人員發現,英國非高峰時段標準2D平均電影票價為9.84英鎊,遠高於電影行業6.72英鎊的「官方」平均票價。

澳大利亞影視局(Screen Australia)巧妙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既跟蹤平均電影票價情況,也跟蹤標準電影票最高價格情況(以Australian Theatre Checking Service全年開展的定期抽查為依據)。正如下圖所見,最高價格不僅遠高於平均價格,而且上漲速度也快得多。

喜人成績背後的思考

上文列舉的諸多數據,確實足以令國人感到「倍兒有面子」。但2016年,我國票房增速放緩,以及當時頗受關注的「拐點論」同樣令人記憶猶新。產業轉型升級之路任重道遠,2017年喜人成績的背後,仍然有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

  • 院線建設增速不減,但能否持續拉動票房增長。

2017年,我國銀幕數量躍居世界第一,銀幕數已達50776塊,超過美國和加拿大銀幕數總和。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銀幕數較前一年增長了21%,但觀影人數卻只增長了18%,5年來票房僅增長了近兩倍,同樣低於銀幕數的增長。對此,電影人接受媒體報道時表達了一些擔憂。

華誼兄弟影院管理公司總部排片經理唐樂認為:「這幾個數據的增幅未能同步,說明很多影廳沒有充分的上座率,銀幕數對觀影人群的拉動力在降低。」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認為,院線不能盲目追求銀幕數量的增長,應該合理規劃。在向三四線城市發力的同時,有效整合一二線城市的院線資源,對於影院數量已經飽和的一線城市,應該把著力點放在提升影院的軟硬體投入,進而提升服務質量。②

  • 國產電影爆款成績驕人,但如何實現質量普遍提升?

2017年,國產電影票房為301.04億元,佔據總票房的53.84%。但媒體統計發現,僅冠亞軍《戰狼2》和《羞羞的鐵拳》兩部電影就佔據國產電影總票房的26.1%;總票房前8名的國產片合計貢獻了全年電影總票房的50%,進口片單片的票房是國產片的3.7倍。③

對此,官方人士提出了對國產電影質量提升的期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童剛指出:「決定電影產業發展最根本的還是好作品,必須在好作品上下功夫,提高創作質量,提升兩個效益。引導優質資源向優質項目傾斜,提高作品的產出率。」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副局長李國奇也指出,在國產電影創作層面,有「高原」缺「高峰」、有數量缺質量的現象仍然比較突出,現實主義力作不多,創作質量和水平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④

此外,票房統計範圍的變化、網路平台燒錢「票補」的助力,以及重點查處、卻屢禁不止的偷票房、買票房等,同樣需要產業人從突破性成績、春節檔喜人開局的興奮中冷靜下來,認真思考中國電影工業化的前進之路。

原文附註:

文章的數據來自各種渠道,包括InternationalUnion of Cinemas, comScore, Cinema ExhibitorsAssociation、British Film Institute、EuropeanAudiovisual Observatory等等。

數據總有一定程度的概括歸納與簡化。例如,在考察某個國家的情況時,可能會發現年度平均通貨膨脹率,雖然如果全年通脹變化很大的話,那麼就連年度通脹率也不會很準確。

即使年度平均通脹率也不能用於描述全球情況,因為各國通脹可能差異顯著。此外,雖然儘可能嘗試研究按本國貨幣計算的票房數據,但對於全球票房,不得不轉換成美元來計算,這意味著匯率波動可能會對總額產生一些看不見的影響。

最近的一些數據為估測數據。雖然儘可能使用來自相關國家官方機構的數據,但對於2017年的一些票房數據,我不得不依靠電影行業媒體所報道的專業估測數據。此外,沒有將無法找到可靠數據的國家納入進來,如印度。這意味著,每當提到某個國家是「第一」時,是說在所提供的圖表中的國家裡的第一。中國除外——中國在任何方面都是第一。

(圖片、數據及有關資訊源於網路,歸其權利人所有)

引用及參考資料:

①編譯自stephenfollows.com:Are cinema box office takings rising or falling?

stephenfollows.com/cine

②③④中國電影網:中國電影票房後勁有多大?

chinafilm.com/hygc/3826

轉載須知

本文系華誼兄弟研究院出品。轉載須在文首署名華誼兄弟研究院(微信公眾號:HBresearch)。如有侵權,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保留採取相應行動的權利。


推薦閱讀:

華誼兄弟包攬國內外電影節7項大獎
華誼兄弟(南京)電影小鎮啟動再現秦淮盛景
華誼兄弟王中軍王中磊出席2016電影高峰論壇
為什麼華誼兄弟不捧付辛博?
華誼兄弟為何會收到警示函?

TAG:華誼兄弟 | 電影 | 電影票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