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體驗在現在是最重要的,但智能才是未來:HomePod 體驗
我對 HomePod 的看法和其他人沒什麼區別:如果你主力用 Apple Music,並且想為家裡增添一台音質出色的音箱,那麼 HomePod 很適合你;但如果你使用的是其它音樂服務,或者更在意「智能」方面,那麼 HomePod 可能會讓你失望。
在這篇文章里,我其實更想探討一些「體驗」相關的問題:
- 簡單地用「音質好不好」去決定要不要入手 HomePod 是不夠的,其實你還需要關心自己使用的音樂服務是什麼,它們和 HomePod 的交互也至關重要。
- Siri「蠢」的背後,其實和網路環境有關,這一點可能很多人都沒考慮到。
- 我們可以和 HomePod 進行哪些交互?有沒有足夠實用的場景?
- 音質重要還是智能重要?蘋果的選擇是對的嗎?
註:由於 HomePod 還未在國內上市,因此不支持中文語音指令。下文中所有的語音指令均使用了英文,但為了行文方便,均翻譯為中文,可能和實際指令有所出入。
第三方音樂服務 vs. Apple Music
HomePod 其實可以播放第三方音樂服務,比如網易雲音樂、QQ 音樂、蝦米音樂、Spotify 等。你只需要上滑控制中心,將音頻輸出切換到 HomePod 即可。
QQ 音樂和 Spotify 甚至直接在播放界面提供了切換按鈕,更為方便。
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播放方式屬於 AirPlay 播放,而非藍牙播放,所以我們無法將 HomePod 連接至 Android 手機。如果你的朋友使用的也是 iPhone,並且和 HomePod 處於同一 Wi-Fi 網路下,那麼他也可以將手機里的音樂串流至 HomePod 播放。
所以說,在 HomePod 上是能夠正常播放第三方音樂服務的。但是,在 HomePod 上使用第三方音樂服務有兩個缺點。
第三方音樂服務有延遲問題
第一個缺點是:第三方音樂服務會有延遲問題,但不影響正常聽歌。當你將 iPhone 連接至 HomePod 後,打開 QQ 音樂點擊播放,HomePod 至少得 2 秒之後才有反應。因此經常出現「點擊播放 →『嗯?怎麼還沒開始?』→ 又點了一次 → 聽到 HomePod 播了一聲立刻又暫停了 → 最後重新點一次播放按鈕」這樣煩人的情景。包括切歌、快進快退等操作同樣也會有延遲。
這個缺點屬於,聽起來覺得沒什麼,但實際使用時,每次都要被咯噔一下,很影響使用的流暢感,也許只有等待 AirPlay 2 來解決了。
視覺交互和語音交互
第二個缺點是:第三方音樂服務只能執行一些簡單的語音指令。比如「暫停、播放、快進快退、上一首下一首、調整音量」這些。而像下面這些更複雜的語音指令,第三方音樂服務就無法做到,只能使用 Apple Music:
- 當你剛回到家時,無法直接對 HomePod 喊一句「播放 Spotify 里的歌曲」;
- 無法挑選專輯、歌手、歌單、電台等內容;
- 無法執行保存至音樂庫、將歌曲添加至歌單等操作;
- 無法對歌曲執行「喜歡、不喜歡」操作。
通過這個缺點,你可以看到兩種不同的交互方式:第三方音樂服務主要依靠手機和電腦上的視覺交互;而 Apple Music,除了視覺交互還可以依賴語音交互執行很多日常操作。
視覺和語音的區別在於,視覺模式可以精心挑選音樂。比如我經常會對著音樂庫,看著一張張賞心悅目的專輯封面,心想「接下來要聽哪一張呢」。
而語音模式,更多是與當下的心情、氛圍相關的,我其實想不起來音樂庫里有哪些專輯。比如我想讓自己更興奮一點,就會對 HomePod 說「放一些電子音樂/播放 Hip-Hop 電台/播放我的 Party 歌單」,如果想在寫作時、或者睡前聽一些溫柔的音樂,就會對 HomePod 說「播放我的放鬆歌單(Chill Mix)/播放一些溫柔的音樂」。語音模式更適合偶遇歌曲,不像視覺挑選時明確知道接下來會播放什麼。
第三方音樂服務在 HomePod 上能用嗎?能用。用得舒服嗎?不舒服。
因為當你擁有一台智能音箱時,你難道還會願意從口袋裡掏出手機去控制它嗎?不會的,你更多時候都會用語音來跟它交互。因此只能從手機上點擊播放、無法用語音播放歌單的第三方音樂服務,就成了我使用 HomePod 最大的障礙。
我自己使用的是 Spotify,原因其實不複雜,此前我一直都是 Apple Music 的忠實用戶,直到我開始聽一些歐美音樂,發現有些歌曲在中區只剩下 Clean(無髒話)版,而沒有 Explicit(有髒話)版。Clean 版具體聽起來就是遇到髒話時,人聲自動消音,伴奏還有。這在髒話頻繁出現的 Hip-Hop 歌曲里是更不能接受的。
具體原因我不清楚,但我感覺可能跟審查無關。因為並不是所有的歌曲都沒有 Explicit 版,比如 Rich Brian 這位歌手,《Dat $tick》只剩 Clean 版,而其它歌曲都有 Explicit 版。
如果你恰好幸運地沒有遇到這些問題,那麼轉投 Apple Music 應該沒有什麼難度。
HomePod 應該給第三方音樂服務開放更多許可權嗎?
對於正在用著第三方音樂服務的人來說,這個問題是顯而易見的,當然應該開放許可權,不然我們怎麼用?
但如果你嘗試站在蘋果的立場去思考這個問題,可能會看到不一樣的角度:
- 如果向第三方音樂服務開放介面,可以賣出更多 HomePod 嗎?
- 如果不開放,用戶遷移到 Apple Music 的動力有多大?HomePod 的吸引力有多大?
我的想法是:如果蘋果想賣硬體,那麼應該開放介面,只靠 Apple Music 是不行的,其它音樂服務是大多數,有更大的市場;如果蘋果想賣服務和生態,那麼也許開放無望。但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遷移至 Apple Music 的成本並不高,尤其是在國區。1
小結
簡單總結一下就是:
如果你正在用 Apple Music,或者能夠輕鬆遷移到 Apple Music,那麼買 HomePod 沒有任何問題。
如果你必須用第三方音樂服務,那麼使用 HomePod 會很痛苦。因為你必須意識到語音交互是不一樣的體驗,而且 HomePod 很依賴語音,但第三方音樂服務卻沒法用語音控制大部分功能。
還有第三種選擇,同時使用第三方音樂服務和 Apple Music,把 Apple Music 當作「收音機」來用。什麼意思呢?前面有提到,如果你用語音去控制 HomePod,其實更適合用來放歌單、電台這些隨機的音樂,那種感覺就像隨手按下一個按鈕(喊一句口令),然後就讓它當作背景音樂就好。而你選中的第三方音樂服務,則用來播放精心挑選的歌曲。如果你剛好跟我一樣用的是 Spotify,那麼可以試一下 SongShift 這個 App,它可以同步 Spotify 和 Apple Music 的歌單。
HomePod 上的 Siri 體驗如何?
網路環境對 Siri 造成的影響
很多人都說 Siri 蠢,很多簡單的問題,Siri 都回答不了。但其實這些人忽略了網路環境對 Siri 的影響。
因為 HomePod 目前還沒有在國內上市,所以不支持中文。而且當你人在國內的時候,Siri 默認的搜索引擎是百度,所以如果你用英文去問 HomePod 問題,那麼它很可能就會回答不了你。
我們可以試一下這個例子,用同樣的問題「Who is Stephen Hawking?/誰是史蒂芬霍金?」,分別去問 HomePod、Siri 設置為英文的 iPhone、Siri 設置為中文的 iPhone。
得到的結果是:HomePod 和 Siri 設置為英文的 iPhone 均無法回答(Siri 處理它無法回答的方式就是讓你去搜索網頁),Siri 設置為中文的 iPhone 則可以直接回答這個問題,並且會把霍金的生平簡介念出來。
所以你可以看出,網路環境、搜索引擎、語言均對 Siri 的搜索結果造成了影響。等 HomePod 在國內上市後,應該可以消除語言的影響,但網路環境和搜索引擎,我不太樂觀,也許 Siri 也需要像 Safari 那樣提供一個選擇搜索引擎的選項。
Siri 能做什麼?
那麼除去了網路環境、搜索引擎、語言這些因素,是否意味著 Siri 夠實用了呢?
我的答案是還不夠。
比如目前 HomePod 不能訪問日曆,也不能添加日曆,這一點是非常奇怪的。我覺得早晨起床的時候,問一句「HomePod 我今天有什麼會議」是非常實用的,但卻做不到。
提醒事項倒是可以,不過要注意的是,HomePod 只能作為添加入口,比如你可以對 HomePod 說「提醒我 5 分鐘後扔垃圾」,這個任務會通過 HomePod 傳輸到同一個 Wi-Fi 環境下的 iPhone 里,然後同步到所有蘋果設備中。當這個任務到期後,只有 iPhone、iPad、Mac 這些設備會提醒你,HomePod 不會發出任何提醒。
另外很多國外用戶喜歡提到的一個場景:同時設置多個定時器。這一點 HomePod 確實做不到,定時器還是只能設置一個,也無法給定時器命名。但其實有妥協解,你可以用鬧鐘來代替,鬧鐘是可以同時設置無限多個的。
很多人也許還不知道,你除了可以說「設置一個早上 8 點的鬧鐘」,還可以說「設置一個 20 分鐘以後的鬧鐘」,並且可以為鬧鐘命名,比如「設置一個收衣服的鬧鐘在 20 分鐘以後」,等時間到了以後,HomePod 會一邊響鬧鐘,一遍念出鬧鐘的名字。
但需要注意的是,鬧鐘只能精準到分鐘,無法精準到秒數。比如我在 08:59:50 的時候設置一個「一分鐘以後的鬧鐘」,它會在 09:00:00 提醒我,而不是 09:00:50,因此如果你需要更精準的計時場景,鬧鐘還是無法完美適用。
HomePod 可以用來放播客,但跟音樂存在同樣的問題,第三方播客客戶端只能執行簡單的命令,比如「暫停、快進快退」等,原生客戶端就可以直接對 HomePod 喊說「播放來自 Checked 的播客」。
HomePod 的打電話體驗很差,無論是接聽還是撥打,都需要通過手機。HomePod 無法自主撥打電話,接聽時也需要從手機上手動將音源輸出切到 HomePod 才行。
HomePod 還可以用來記備忘錄,你可以說「記錄備忘錄,有一個寫文章的點子 XXXXX」。但我從備忘錄的這個場景里,也發現了 Siri 的另外一個缺點:判斷斷句的能力很差,如果你說話稍有停頓,Siri 就停止了,完全不等你。
小結
Siri 雖然發布得早,近幾年以來也有所提升,但還遠遠不夠,就拿 Amazon Echo 來說,截止至去年年底已經超過了 20000 個 Skills,也就是說至少有幾千個服務在為 Echo 開發應用。而反觀 Siri 呢,你能看到有多少個常用 App 用到了 SiriKit?
觀察互聯網上的用戶評價,Siri 最常用的場景無非是音樂控制、問天氣、設定時器、鬧鐘這幾種,這些換做任何一個智能音箱都能做到。活躍的蘋果開發社群曾給 iPhone 帶來了無比巨大的競爭力,而如今 Siri 同樣需要開發者們的關注。但蘋果在開放介面的這條路上,似乎有些猶豫不決。
Echo 其實不見得有多「智能」,它只是夠開放,其他廠商甚至能將 Echo 的語音助手 Alexa 集成到自己的音箱內。另外 Echo 也依賴一種簡單粗暴的方法,讓用戶自定義命令,也就是說 Echo 並沒有懂得你說了什麼,而是根據你設置好的命令執行而已。Google Home 走的倒是自然語義理解和搜索引擎結合的路子。
Siri 語言風格更像 Echo,沒有太多溫度,比如扔硬幣、唱歌、學動物這些趣味性的場景。但 Siri 處理問題的方式倒是更像 Google Home,蘋果曾在發布會上專門展示了 Siri 對同一句話不同表述的理解能力,也曾僱用了亞馬遜搜索部門的高管來負責 Siri,可以看出蘋果更想依靠自然語義理解和搜索整合來實現所謂的「智能化」,但呈現到消費者面前的,確實還不夠好。
註:Hum 對本文中 Amazon Echo 和 Google Home 的觀點與描述提供了幫助。
音質 vs. 智能
幾乎每個人都說「HomePod 音質好,但智能差」。那麼,就涉及到了下一個問題:音質重要還是智能重要?
蘋果官網的 HomePod 宣傳頁,用了大半的篇幅去介紹 HomePod 在音質、音樂播放上的體驗和功能,最後才草草地介紹了一下 HomePod 作為「智能助手」的特色。
蘋果的選擇是對的嗎?
前兩天在和 Hum 討論 HomePod 時,他提到了一位叫 Joe Cieplinski 的設計師兼開發者的一個觀點,當我們說一個智能音箱音質好或者智能好的時候,其實是有一個及格線的。
音響行業發展到現在已經非常成熟,人們在十幾年前就知道什麼是好的音質。但語音助手,或者說人工智慧還是處於發展中的階段,我們很難說現在階段的語音助手已經達到了「好」的階段。
所以當你拿 HomePod 的「智能」去跟 Google Home 和 Amazon Echo 比,你只能說 HomePod 的智能很差,Google Home 和 Amazon Echo 也只是比差好一些,可能還不一定能達到及格線。
但是當你對比音質時,HomePod 的音質明顯要比後兩者好非常多,已經能達到「優秀」的級別。
而對於大多數用戶來說,聽音樂就是智能音箱的主要實用場景,HomePod 在這一點有很明顯的優勢,也能帶給消費者更直觀的體驗。
不過我認為,蘋果只是在現在這刻站對了方向,未來的方向肯定還是在智能上面的。「音質好」說實在的,其他公司也許努努力就能做到,但「智能」,我只能悲觀地認為蘋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結語
所以還是回到文首的問題:
簡單地用「音質好不好」去判斷去決定要不要入手 HomePod 是不夠的,你還需要知道 Apple Music 和第三方音樂服務的差別。聽音樂作為 HomePod 最主要的用途,它們的體驗也至關重要。
Siri 不夠智能,其實跟網路環境和搜索引擎都有關係,但即使拋去這兩個因素,Siri 還是不夠好用。
蘋果在宣傳上將音樂體驗放到了很重要的位置,這在語音助手還不夠完善的現階段來說,是可以接受的。但從長遠來講,智能才是未來。
考慮好這三個問題,再決定要不要買 HomePod。
推薦閱讀:
※阿里「NASA」為何會從一款人工智慧語音助手啟航?
※馬雲砸4億?貝索斯為智能音箱砸下10億!
※有哪些性價比比較高的智能音箱值得推薦?
※智能音箱之我見
※智能音箱大戰已在矽谷巨打響:但國內為何沒啥動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