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個讓你分分鐘贏得對方好感的小秘密

友情和愛情都是很微妙的存在,而它們之所以微妙,就是因為每一段開始,都悄無聲息,每一層延續,都百般微妙。

如果你去問那些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死黨和已婚人士:「你們當初是怎麼走到一起、又走到了現在噠?」

你聽到的回答可能都是這樣的:

「我們是怎麼成為朋友的啊?嗯…… 從大一那天你加我微信開始?不對,是我先認識了你的朋友,然後他介紹我倆認識的吧?」

「我也不知道我們之間是怎麼開始的…… 可能是很多地方覺得我倆很像、很投緣吧~」

誒?這樣的回答,似乎對沒朋友沒對象的人,沒什麼幫助啊……

精選君知道,很多人接觸心理學,都是為了愛和友情。缺乏的想擁有,擁有的想鞏固,穩固的想長久。

這個話題真的很大,不過精選君決定為了你努力一回!今天的0時差,網羅7組和「提升好感度」「拉近親密度」有關的心理實驗和觀察。

我們由淺入深,從兩人剛剛開始搭訕、到友情的發展、再到深層次的交流和情誼的升華,雖難做到全面,但願能給你一些思考和啟發。

01 想和ta交朋友?不妨先從ta的朋友下手

假設微信多出了這樣一項功能:在某人申請加你好友時,系統會顯示:

「此人和你的11位微信聯繫人是共同好友」

是不是瞬間覺得對這個陌生人的可信度和好感度都噌噌噌在上升呢?會不會甚至有一種「哇好想進一步了解這個人是誰」的衝動?

來自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的心理學家表示:「深有同感!」

他們對風靡全球的社交網站臉書用戶(Facebook)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

當系統顯示的共同好友數是「0」的時候,好友請求的通過率只有20%;當好友數上升到「11」的時候,加好友的成功率提高到了80%。這是提高了幾倍啊?![1 - 對應文末心理研究和科學文獻的序號,下同]

現實生活中也是一樣的,想像一下,若是你的一幫朋友把他們的一位老相識介紹給你,有那麼多共同的朋友在場,眼前的「陌生人」對你而言想必也瞬間會變得不那麼陌生了吧。

所以,你是否想要靠近某某某卻無從下手呢?先去找找ta的好朋友,試試先從和他們套近乎開始?

02 變色龍效應:ta怎麼做,你就怎麼模仿

嗯嗯嗯,變色龍,多麼美妙的生物,但這三個字用來形容人的時候,往往是一種老奸巨猾的反面形象……

可事實是:面對身邊的一條條「變色龍」,我們都難免心生好感呢。

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的心理研究者設計了這樣一場社交實驗。研究者們請來了78個實驗參與者,並為每個人安排了一位搭檔,要求兩人組合共同完成一項任務。

其實這個所謂的「搭檔」只是個假扮成另一位實驗參與者的研究人員,所謂的「任務」也只是為了給他們兩人提供交流機會的一個幌子而已。

這個「假搭檔」的任務是:模仿那位真正的實驗參與者。

模仿啥?先從模仿對方講的話開始(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心理實驗復讀機?)、然後是對方的神態、動作、體態…… 總之是模仿程度越來越高,直到這位「假搭檔」變成一個不折不扣的滿分「變色龍」為止。

亮點來了:任務結束後,實驗參與者需要填寫一張問卷調查,其中有幾題問的是他們對今天那位「假搭檔」的好感度。

結局你可能已經猜到了:模仿度越是高的假搭檔,越受歡迎。[2]

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變色龍效應」,而這裡的「變色龍」,完全不帶負面的貶義色彩哦~

03 適當進行一些「肢體接觸」

精選君的身邊就有一些朋友,特別喜歡時不時地跟我來一些「肢體接觸」。

嗯…… 真的就是很小的接觸啦,比如:

  • 一邊說「我最喜歡的咖啡是拿鐵,你也是吧」,一邊彎起手臂輕輕碰一下我的手肘;
  • 一邊說「周末我們一起出去露營,搭帳篷的事情就交給你啦」,一邊用手指敲敲我的肩膀;
  • 還有那種一邊打遊戲一邊摟著肩膀一玩就是一個多小時的……

心理學研究表明:這種「肢體接觸」拉近的不僅是兩人的身理距離、更是心理距離,而且對還不認識彼此的陌生人都同樣有效!

舉個栗子:來自密西西比大學(University of Mississippi)的心理學家在美國的幾家餐廳里觀察過:怎樣的服務員能收到更多小費?

(如果你問我吃飯幹嗎還要付小費,在這裡精選君小小解釋一下:在美國,餐廳服務生的固定工資是很低的,他們的生活資金來源很大一部分要靠客人給的小費。小費的多少當然和客人本身的貧富程度、食物的可口程度有關,但更取決於服務生和客人之間彼此營造的親和力和好感度。)

觀察表明:那些和客人有輕微身體接觸的服務員(比如在收銀、找零時輕輕碰一下客人的肩膀),他們收到的小費金額比那些和客人毫無身體接觸的同事,高出一大截![3]

04 盡情地讚美ta!呃…… 不對,也不能太盡情了

如果說批評聲必然逆耳,那讚美聲音就一定悅耳嗎?心理學家告訴你:也不盡然。

還記得剛才精選君才提到的那些「假扮搭檔」的研究人員嗎?嘿嘿,其實心理學研究班子里的戲精還真不少呢。

這裡要介紹的另一組「心理學實力派演員」來自美國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演齣劇本是這樣的:

有80位大學生被請到了實驗室,依然是每兩人分為一組完成任務的這種設定。任務完成後,研究人員給了參與實驗的大學生一個「竊聽」的機會:

「其實剛才和你搭檔的那位同學有在背後悄悄說了一些關於你的評價哦,但都被我們錄下來啦,現在放給你聽~」

(機智如你,一定猜到了:這裡的「搭檔」只是個配合出演的研究人員,而那些所謂的「評價」也就是此人照念的劇本台詞而已。)

研究人員設計了4類評價:

A. 完完全全褒義的讚美

B. 完完全全貶義的批評

C. 先表揚再批評的漸變

D. 先批評再表揚的漸變

在聽完「搭檔」對自己的評價之後,那些真正的實驗參與者填寫了問卷:「你對你搭檔的好感度是多少?」

先別急著往下看答案!上面的ABCD四組實驗參與者,你認為哪一組人對自己的搭檔好感度最高呢?

………………

答案是:C組實驗參與者對搭檔的好感度最高。[4]

看來,和某人剛剛認識之後的確先需要說些讚美的好話來暖場,但好話一直說下去也不見得是個長遠之計,在兩人熟悉對方之後,適當地給予對方一些逆耳忠言,也是必要之舉。

05 偶爾向對方展現自己的缺點和弱點

表揚也好,批評也好,上面提到的都是我們給予別人的評價,現在我們來講講自己身上的優點和缺點。

來,精選君請你想像這樣的畫面 —— 此時此刻的你,正在觀察三位奮期末考試中的考生,而且之後你還拿到了他們的考試成績:

第1位考生考試過程中喝了口水,結果打翻了水瓶,雖然考場上稍顯狼狽,但最後拿了90這樣的高分。

第2位考生也打翻了水(呃…… 難道這也傳染?),不過ta最後的考試成績只有63分,差點就不及格了。

第3位考生整個考試過程都很順利,最後也拿到了90分的優秀成績。

你又機智了:「精選君,其實這也是個心理實驗對吧?」

是的是的!來自美國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的心理學家Elliot Aronson就是這個實驗的設計者,他這個時候會問你:

「如果讓你在這3位考生中選擇一位來當自己的學習夥伴,你更願意選擇誰呢?」(這題其實測量的也是你對這三個考生的好感度)

實驗結果表明:大多數人都會選擇第1位考生 —— 那個既有實力、又偶爾會暴露自己的缺點、遭遇不幸的境地、關鍵時刻可以由你來幫助他、而不是在合作關係中永遠是他來幫你、由他來出風頭的人。[5]

回到這個交友技巧開頭的主題:這個實驗對我們的啟示其實很簡單,我們需要在切切實實把事情做好、也努力提升自己綜合實力的同時,偶爾向自己的合作夥伴、同學或是朋友,展現自己的弱點、缺陷、或是一些「不幸」的遭遇。

這樣的你在別人眼裡,不僅是個靠譜的、有能力的人,更是個他們也能被你需要、關鍵時刻可以讓他們來幫助你、彼此互相依賴的人。

這樣的人際關係,無論是友情還是事業合作,都會更長久、更穩固。

06 放大並強調你和ta之間的共同點

我們這裡講的共同點,可不是「我們都喜歡酸甜口味的食物」「我們都愛穿深顏色的衣服」「槍戰片我倆都不愛看」這樣表面的興趣愛好,而是在倫理道德、法律公平、社會現象解讀等層面上彼此頻率一致的共鳴。

心理學家Theodore Newcomb開展過這樣一場實驗:

他把一些互不相識的人邀請到美國密歇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一間宿舍里,就請他們一起住一段時間(艾瑪這樣的實驗也有人願意去?難道是為了…… 房租水電全免?)

Theodore分析並記錄了所有實驗參與者對一些敏感並且頗具爭議的社會話題的看法和態度(比如「你是否支持男女平等」「你會投票給哪個政黨」「你認為孕婦是否有權提早知道胎兒性別、是否可以自主選擇墮胎」)。

實驗結束後,Theodore讓每位參與者對其他人的好感度打分。結果你肯定想到了:那些在以上議題上彼此一致的人,對對方的好感度打分都是很高的。[6][7]

這一點教給我們的是:長久的友誼,光把話匣子打開是不夠的,更要往你們彼此共享的這個話匣子里填滿彼此都聽得進、消化得了的內容。

花點時間,找到你和ta之間的共同見解和價值觀,並且在你們平時的交流和互動中,想辦法強調、放大這些共同點,會讓你們的友誼更上層樓。

07 自我坦露、也漸漸挖掘對方的一些「小秘密」

每個人都有一些不為人知的秘密,想必你也一樣。而這些事情之所以成為你的秘密,是因為被其他人知道後會為對方和你自己,都帶來一些傷害。於是你選擇隱藏,於是這個秘密,成了你的負擔。

每一個秘密,都是一個負擔,也都藏著一份傾訴的需要。

心理學家告訴你:當你遇到那個正確的傾訴對象,把你的秘密說出來,揭露你真正的自我,不僅會讓你如釋重負,更會增進你們的感情。從此,你的這份負擔,有了一個可靠的分擔。

來自美國Stony Brook大學的心理學家Arthur Aron找來了一群大學生,讓他們兩兩配對分組。這次他們要完成的是真正的任務,而且搭檔兩人也都是真正的實驗參與者。

研究人員準備了兩份問題列表、隨機分配給不同組的學生。學生們需要按照這份列表上的問題向自己的搭檔提問、並記錄對方的回答。

第一份問題列表上都是一些輕鬆的小問題:「今天天氣如何?」「你最近學習任務重嗎?」「你喜歡聽什麼類型的音樂?」

第二份問題列表就犀利啦!不僅深入、而且私人,每個問題似乎都是用來探知對方小秘密的:

  • 「你有女朋友了嗎?」
  • 「你們最近有吵架嗎?」
  • 「你和你父母上次發生家庭不合是什麼時候?你們現在家庭關係修復了嗎?」

的確,提問者和研究人員都不知道,這樣私人的問題提出之後,對方是否給出了真實的回答。

但神奇的是:拿到第二份問題列表的人,彼此對對方的好感度和親密度,都大大高於那些拿到了第一份問題列表的人。[8]

想想也是,友情也好,愛情也罷,發展到一定深度之後,必定是會挖掘到彼此的「秘密」的。

在你向ta傾訴這個秘密的同時,你也表達了一份對ta的信任和依賴;ta在接收這份秘密的同時,也已經擔起了一份責任,而這份擔當,本就是愛的重量

寫在最後

看完了這7個技巧,來到這期周刊的末尾,也許有的讀者會覺得「嗯嗯簡單簡單,下次可以試試~」,而有些讀者可能會覺得「我本來就覺得人與人交往事件難事,現在也沒覺得輕鬆啊」。

還記得我們開頭提到的那些「不記得友情是怎麼開始」、也「記不清緣分是怎樣延續」的人嗎?

精選君相信,這一對對友情和愛情經受過重重考驗還經久不衰的知己,一定也在相識到相知到相守這個過程中,把這7個技巧用了成千上百次。

這些人之所以能夠把這7個技巧運用得爐火純青,正是當兩個靈魂彼此吸引時,兩人都很自然地就會感受到:什麼時候、在什麼場合、為ta做一件怎樣的事情,再合適不過。

今天這篇文章,絕對不是萬精油,更不是什麼找朋友或是邂逅有緣人的通用秘籍。但希望今天的這7個小小「伎倆」,能為我們的每一次人際交往提供一些靈感和思考。

主動去學習和應用任何所謂的技巧,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永遠也必須是你那顆有愛之心啊。

—— —— ——

References / 參考文獻:

[1] Rashtian, H., Boshmaf, Y., Jaferian, P., & Beznosov, K. (2014, July). To befriend or not? a model of friend request acceptance on facebook. In Symposium on Usable Privacy and Security (SOUPS) (pp. 285-300).

[2] Chartrand, T. L., & Bargh, J. A. (1999). The chameleon effect: the perception–behavior link and social interac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6(6), 893.

[3] Crusco, A. H., & Wetzel, C. G. (1984). The Midas touch: The effects of interpersonal touch on restaurant tipping.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0(4), 512-517.

[4] Byrne, D., & Rhamey, R. (1965). Magnitude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reinforcements as a determinant of attrac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6), 884.

[5] Aronson, E., Willerman, B., & Floyd, J. (1966). The effect of a pratfall on increasing interpersonal attractiveness.Psychonomic Science, 4(6), 227-228.

[6] Forsyth, Donelson (2009). "Chapter 4". Group Dynamics. Cengage Learning. ISBN 0495599522.

[7] Lazarfeld, Paul; Merton, Robert (1954). "Friendship as a social process: A substantive and methodological analysis". In Berger, Morroe; Abel, Theodore; Page, Charles. Freedom and Control in Modern Society. New York: Van Norstrand. pp. 18–66.

[8] Aron, A., Melinat, E., Aron, E. N., Vallone, R. D., & Bator, R. J. (1997). The experimental generation of interpersonal closeness: A procedure and some preliminary finding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3(4), 363-377.

本期作者:張真Derek

來源公眾號:壹心理精選

原文微信鏈接:7個讓你分分鐘贏得對方好感的小秘密,拿走不謝 ^_^


推薦閱讀:

喪失對一個人的好感 是一瞬間的事
喜欢一个人和爱一个人的区别是什么?
直男更中意的「日系穿搭」,教你甜而不膩,好感度max!
為什麼知道喜歡的人喜歡我之後會開始討厭他?
警官到餐廳吃飯,8歲小女孩替他買了單,背後的故事讓人感動~

TAG:心理 | 好感 | 人際交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