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捩點——戰火燃盡俄羅斯
本文涉及架空歷史切勿當真 轉捩點——南粵公社
轉捩點中的人物——羅莎·盧森堡有興趣完善設定?或者想要設定資料高清大圖?TecentQQGruppe:175127346
本文自己感覺有很多問題,俄國內戰史料繁複,自己也沒有很好的理解,因此在自己寫的時候感覺缺乏架空歷史應該有的真實感,筆法拙劣,還望斧正。
蘇維埃俄國(俄語:Советская Россия),簡稱蘇俄(CP),指1918年11月2日十月革命後在原帝俄基礎上建立的社會主義國家。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為正式國名,但因為俄國內戰及其內部行政調整導致區域持續變化,歷史上一般將這一時代佔有原帝俄領土的國家通稱為蘇俄。
帝俄的終點
1913年6月29日,指環路事件中,弗朗茨·約瑟夫一世皇帝遇刺,弗朗茨·斐迪南一世登基,並向塞爾維亞發出了通牒。並在1914年的1月7日派遣軍隊進駐了貝爾格萊德。為此俄羅斯帝國怒不可遏,並立刻威脅奧匈,要求其將軍隊撤出塞爾維亞。未果,便於1月13日宣布動員,在此後一系列失敗的外交斡旋下1月14日,俄羅斯帝國對奧匈帝國宣戰,而15日德國也參與進來,同奧匈一同對抗俄國。到了22日,大清帝國亦履行了四國同盟的協定對俄羅斯帝國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俄軍乘德軍在開戰之初,集中兵力在西線之際,在東線向德軍發起進攻。1月下旬,俄軍進入東普魯士,並逼向德國的心臟地帶,德軍被逼從西線調兵回援。德國援軍行動迅速,很快便抵達東線,並於科穆辛森林附近消滅數萬名俄軍,使得東線戰局發展受到德軍控制。而在遠東,俄軍在蒙古不僅未能取得突破反而被快速機動的清軍部隊突破了自己的防線,所幸在外滿洲,清軍的進攻未能取得什麼進展。
1914年3月份,德軍擬定的施里芬計劃在馬恩河會戰失利之後失敗了。德軍沒能突破巴黎郊區進入巴黎,並與英法陷入了長達5年的塹壕戰。
為在東線牽制俄軍,1914年4月,奧斯曼帝國對俄國宣戰,加入同盟國。德軍總參謀部決定先集中兵力擊潰俄國,逼使俄國停戰,從而結束東線戰事,並且避免繼續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局,東線於是變成主要戰場。1914年5月,德奧聯軍趁俄軍將大量部隊集中於高加索和西伯利亞對抗奧斯曼帝國和大清帝國之時,以18個師和2000餘門大炮,分兵兩路進擊俄軍,並計劃將俄軍逼至「波蘭口袋」內殲滅。雙方交戰4個多月,德軍攻佔普熱梅希爾、萊姆堡、伊凡哥羅德、華沙、布列斯特、維爾諾及里加,並逼使俄軍撤退至從里加灣到德涅斯特河一線,俄軍共損失170多萬人。與此同時,清軍的第二次伊爾庫茨克會戰亦取得成功,清軍成功佔領了帝俄在遠東的最大要塞。
雖然1914年9月,義大利轉頭協約國,並在蒂羅爾牽制了一部分奧軍使得俄羅斯的壓力稍稍緩解。但是到次年3月,義大利對奧匈帝國發起了三次伊松佐河戰役都未能取得進展,相反義大利王國自己損兵折將。15年6月,俄國調集3個方面軍共200萬人向德奧聯軍發動反攻,稱為「納羅茲湖攻勢」,但是在俄軍持續了兩天猛烈但不準確的炮擊之後,人海戰術的衝鋒最終造成的是俄軍和德軍的傷亡比超過了5比1。而在法國的要求下,俄軍在7月繼續對德軍展開了一次攻勢,以迫使德軍從凡爾登前線調集更多的軍隊應付俄軍在東線的攻擊。布魯西洛夫針對之前在14年丟給同盟國的倫伯格和哥佛爾發動一場攻勢。布魯西洛夫的攻勢運用突擊部隊的逐點突破獲得了成功,在損失了60萬餘士兵的情況下,迫使德奧承受了超過100萬人的傷亡和被俘,並迫使奧匈帝國的軍代再一次推到了加利西亞。(負面的是:布魯西洛夫攻勢使得羅馬尼亞倒向協約國,在土、奧的夾擊下,羅馬尼亞人僅僅抵抗了一個月就被全境佔領,並使得同盟國補充了重要的戰略物資,重整旗鼓)
但是在遠東,俄軍顯然沒有這麼好運了。4月在江布爾清軍和俄軍爆發了歷史上最後一次騎兵戰,在甲午戰爭後清國專門育種的三河馬幫助清軍騎兵在長途奔襲中取得了勝利,隨後9月份的阿克莫林斯克會戰勝利之後清軍沿著鐵路沿線對俄軍進攻並逼近了烏拉爾山脈,甚至威脅到了葉卡捷琳娜堡。
1916年1月,由於德斯(德國-斯堪的納維亞)海軍對波羅的海的封鎖。聖彼得堡,也就是現在的彼得格勒爆發了大規模的罷工。而此時,沙皇尼古拉二世,仍然在東線作戰;他將內政完全交給了亞歷山德拉皇后和少數的幾名官員進行管理,並且還拒絕了自由派成員對重開杜馬的提議。加上駐守彼得格勒的軍人,軍紀混亂,缺乏編製,更是激化了工人的不滿情緒。終於在3月3日,莫提洛夫機械廠工人宣布罷工。罷工工人旋即遭到解僱,這導致了其他工廠相繼陷入罷工。3月8日,罷工工人和示威者藉由慶祝國際婦女節而舉辦的一系列活動,漸漸將這次示威活動政治化。參與者開始使用在俄國較為敏感的口號「反對戰爭!」,「結束專政!」,並爆發了警民衝突。二月革命爆發。隨後的3月15日,沙皇宣布退位,臨時政府政府組建,俄羅斯聯邦共和國成立。
臨時政府的困局
但是由於克倫斯基政府並沒有和同盟國議和的意思,因此同盟國對俄羅斯的進攻並未停止。克倫斯基於4月到達波多爾斯克,布魯西洛夫將軍會面。克倫斯基被人稱為「具有傑出口才的律師」,擅長演講。他積极參与到軍隊的政治集會中,不斷地發表演說以提振部隊士氣,並謀劃發動一場攻勢,以恢復軍隊的士氣使其能夠正常運作。這一提議得到了布魯西洛夫的支持。為了說服杜馬能夠支持他繼續戰鬥的主張,克倫斯基反覆強調「俄國在協約國同盟中所承擔的義務」。
6月中旬,攻勢開始,在取得一些微不足道的勝利之後,攻勢很快變成了一場災難。到了6月下旬,德奧軍重整之後發動反擊。到了7月下旬,俄軍的戰線開始崩潰,德奧聯軍在短短几日之內推進超過150公里。
到了16年11月底,德軍和斯軍在戰線上取得的一系列勝利最終讓同盟國的兩國在彼得格勒會師。在短暫且無力的科爾尼洛夫政變後,克倫斯基政府最終答應了同盟國一側提出的嚴苛條件。並最終在17年的1月30日,簽訂了《彼得堡條約》,退出了戰爭。
在一次短暫的好戰將領兵變被鎮壓之後,包括來自彼得格勒蘇維埃的6名社會主義部長同立憲民主黨和進步黨共同組成了聯合政府。聯合政府的低效使得其在短短6個月後就被迫解散,並重新組閣。
由於之前的權力鬥爭導致十月內閣的成員中已經沒有了立憲民主黨人,而多出了數位布爾什維克部長。隨後12月科爾尼洛夫發動了後來破產了的軍事政變,其本人也因此被處以絞刑。
12月的科爾尼洛夫政變使得內閣中的左翼勢力更加強大,在數位曾經支持科爾尼洛夫的進步黨人宣布辭職之後,在次年的4月,俄羅斯聯邦共和國內閣再次重組。在科爾尼洛夫的政變失敗後,布爾什維克獲得了相當數量的軍隊和准軍事組織的控制權。四月內閣的政治環境相對穩定使得俄羅斯聯邦共和國在9月最終通過了標誌著過渡政府結束的《俄羅斯聯邦共和國憲法》,並且在10月的大選中,立憲民主黨人和孟什維克成為了杜馬中的最大兩黨。這導致了實際掌握軍權的布爾什維克在杜馬中並沒有與之匹配的話語權並最終在11月2日引爆了十月革命。
革命與內戰
1918年11月2日夜裡,隨著海軍部大門被突破,在外媒形容「宛如一次換崗」的政變後,列寧與3日上午抵達了彼得格勒,並且旋即發表了《告俄國同胞書》,宣布了臨時政府的倒台,並逮捕了四月內閣的大部分閣員。
四月內閣的解散同時標誌著布爾什維克對全俄的控制,農民們無法接受布黨沒收土地的政策而資本家也無法容忍布爾什維克將工廠和礦山收歸國有。這些矛盾最後不可避免的導致了內戰。
在11月下旬,出逃的克倫斯基就發動了試圖奪回權力的第一次起義,但是起義很快就失敗了。隨後是頓河和庫班的哥薩克們宣布了獨立,建立了頓河哥薩克和庫班哥薩克兩個地方政權並且與布爾什維克展開了武裝鬥爭。在西伯利亞,哥薩克頭領謝苗諾夫在捷克斯洛伐克軍團的協助下佔領了從伊爾庫茨克到赤塔的廣闊土地,在謝苗諾夫將會保證了當地鐵路的運行和當地大清帝國財產的情況下,清廷承認了其在布里亞特地區的合法權力。
12月份在梁贊,大量的帝俄老兵,軍校學生和帝俄時期的官僚和貴族來到了阿列克謝耶夫將軍的手下,並在克倫斯基離開俄國之後在斯摩棱斯克重新組建了一個被稱為俄羅斯自治政府(Автономное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о России)的政權,並遙遠尊流亡英國的尼古拉二世為國家元首。
在中亞,布爾什維克雖然推翻了臨時政府的政權,但是很快,當地的穆斯林精英和突厥斯坦的舊貴族就將他們擊敗,並且趕出了自己管制的地區,並在當地重建了布哈拉汗國,眾貴族和舊沙俄的官僚們組成了一個縉紳會議推舉了在二月革命之後就退位流亡中國的穆罕默德·阿里木(Said Mir Muhammad Olimxon)回國擔任埃米爾,同時也急切的希望大清國的皇帝能夠保護布哈拉免於布爾什維克的佔領。資政院在2月7日接受了布哈拉的提案,而阿里木也在面見了監國攝政王載灃之後答應了來自布哈拉的請求。
而布爾什維克的政權面臨的不光光是舊俄國的分崩離析,還有新政府里的分歧。新政府中有相當數量的聲音要求列寧廢除1917年1月臨時政府和同盟國簽訂的《彼得堡條約》。但是中央委員會希望能夠廢除這一條約,繼續對德國作戰,奪回之前失去的土地,列寧認定新組建的赤衛隊將無法阻止戰線推進。也認為迫在眉睫的反革命分子的抵抗比承認條約更危險。
俄羅斯自治政府的志願軍隊在1919年2月3日進攻了莫斯科,科爾尼洛夫將軍在7日被擊斃,此後鄧尼金接管了指揮權,與此同時頓河的哥薩克們也對也卡捷林諾達爾發動了一次未遂的進攻。但是在數日的激戰後,赤衛隊撤出了莫斯科,俄羅斯自治政府將軍隊推進了「第三羅馬」。到了4月,重整旗鼓的紅軍對發動了第二次庫班戰役,葉卡捷琳諾達爾在戰役爆發的前兩天淪陷,但是很快又被奪回。4月13日,紅軍奪取了阿爾馬維爾,而且在5月1日,彼得·弗蘭格爾(Барон Вра?нгель)在斯塔夫羅波爾陣亡,嚴重得動搖了哥薩克的士氣。《紅軍最強大》這首歌也在弗蘭格爾死後在紅軍內傳唱開來。到了7月下旬,北高加索已經被布爾什維克解放出來。庫班的哥薩克則四散逃竄,其中很大一部分與俄羅斯自治政府的軍隊(以下簡稱白軍)會和。
列國的干涉
列強的干涉始於1919年9月。在8月,布爾什維克取得了一系列的軍事成果,並且成功的佔領了從俄羅斯自治政府手中奪回了薩馬拉。薩馬拉作為西伯利亞鐵路的重要樞紐站,在《彼得堡條約》中將其城區中的一大塊劃為了清租界,握有西伯利亞鐵路和中亞鐵路運營權的大清國曾早在18年11月就照會過彼得格勒蘇維埃,稱只要保障清國對鐵路的運營和清國在《彼得堡條約》中獲得的利益,清國將與蘇俄維持俄羅斯聯邦共和國時代的貿易,也將承認蘇維埃俄國的主權地位,並保障蘇維埃俄國的獨立。但是事情顯然在1919年8月發生了變化。8月7日佔領了薩馬拉的是羅科索夫斯基率領的第30騎兵團,紅軍在火車站被告知遵守應當《彼得堡條約》,但是彼得堡條約中沒有允許清軍在當地駐軍,而清軍都統的理由也很明確,俄國處於內戰狀態,他們有理由保障當地僑民和租界的安全。蘇方認定紅軍既然已經恢復了薩馬拉的秩序,那麼清軍應該撤回國內而不是駐紮當地但清方則認定局勢尚不明朗要求繼續駐紮。
到9日夜裡,租界區外突然傳來槍聲,後根據報告推測是紅軍將換崗的清軍誤認為潛入的白軍(帝俄輕騎兵團的軍裝和清軍陸軍的藏青色軍裝在打光不足下被誤認)而開槍射擊,清軍隨後在不明爭相下發動還擊,但是交火很快停止了。
9月13日,資政院通過了決議,決定干涉蘇俄內戰,清廷之所以這個時候干涉俄國內戰一方面是1918年的時候清軍將主力投放在了印度支那和日本的前線上,而無力關注早就已經退出戰爭的俄國;同時蘇俄保證了鐵路線的穩定這使得俄國並不與清國的利益產生矛盾;但是清國國內在1919年的時候,國內的社會主義運動此起彼伏,清國農工獨立會組織了多場罷工反對繼續戰爭,因此資政院更想做的是殺雞儆猴。於是,在決議通過後,清廷初步設定了幾個目標:
1.保護布里亞特政權和布哈拉的安全
2.藉助布里亞特政權和布哈拉的支持擊敗布爾什維克3.保證大鐵路的暢通4.幫助東線的新國家(立陶宛王國、波蘭攝政王國、烏克蘭親王國、波羅的海聯合公國)穩定外部環境,免於布爾什維克的侵襲。
16日,在西伯利亞清軍沿鐵路線穿過布里亞特進入了紅軍的控制區,而在中亞清軍在阿克糾賓斯克集結準備向西馳援薩馬拉。但是可惜的是清軍在紅軍的騷擾和阻擊下進攻的並不順利,紅軍士氣與帝俄軍隊的士氣幾乎是天壤之別,雖然如此即便紅軍付出了極大的傷亡但仍未能組織清軍在11月抵達了薩馬拉。
在清廷的斡旋之下,11月德國也在擊敗法國並且稍作休整之後加入了干涉的隊伍。在東線上俄國的戰俘組成了西俄羅斯志願軍(Die Westrussische Befreiungsarmee)在馮·倫寧坎普將軍的帶領下與白俄羅斯-波蘭聯軍一道進入了俄羅斯自治政府的控制區。並且在之後參與了對梁贊、特維爾和察里津的圍攻。
20年年初,白軍和聯軍包圍了察里津儘管在圍城數月後斯大林短暫的解除了察里津的包圍,但隨後在8月,白軍在鄧尼金的帶領下,再次發動了進攻,聯軍在坦克的支持下佔領了察里津,此次在沒有補給和後援的情況下斯大林不再堅持堅守察里津,而是下令撤退。不幸的是,他們被隨後趕到的清軍騎兵埋伏,兩人雙雙罹難。察里津之戰對蘇俄而言是及其沉痛的打擊,由於失去了糧食產地,戰時共產主義被更加嚴苛的執行了。征糧隊在農村成為臭名昭著的酷吏,由此應發的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在亞歷山大·安東諾夫的帶領下有超過數萬的農民參與了這場無政府主義性質的起義,但是起義很快在圖哈切夫斯基和紅軍的毒氣下被鎮壓,安東諾夫被人也被捕,並被處決。
第1條:土匪藏身的森林要使用化學武器清理,用的劑量要仔細計算以保證氣體充分滲入森林,不能讓任何人存活。
到了21年,局勢對白軍而言顯然是優勢。但是很快這個優勢就喪失了,高爾察克在自治政府內發動了一場血腥的政變,清洗了整個內閣,並同包括鮑里斯·薩文科夫、米哈伊爾·季捷里赫斯組成了三巨頭政府,並同時被成為「最高統治者(Vozhd)」.相當數量的白軍將領在之後遭到清洗,這被主謀季捷里赫斯成為是一場「活人祭」,而鄧尼金得到德國的保護而逃過一劫。但是白軍所取得戰果就沒有那麼幸運了,紅軍在白軍混亂後成功奪回了多處戰略要地,其中包括薩馬拉和莫斯科。
德國的魯登道夫政府和清國的袁世凱政府對自治政府三巨頭的行為表現出了極大的不滿,在21年7月,自治政府的軍隊在庫班地區進行了一場針對猶太人的屠殺之後,德奧聯軍及其附屬的聯軍就大部分離開了俄羅斯;而清國也囿於南粵公社的起義,回撤了相當數量的清軍。
但是在此之後紅軍一系列的戰略失誤和後備物資的短缺卻又給了白軍喘息的時間,在此後的三年,俄國內戰仍然持續,主要集中在西伯利亞和高加索等地,紅軍和白軍互有勝負,卻沒有較大規模的作戰,使得局勢停滯不前。
到了23年末,紅軍成功的圍殲了一支超過5萬人的布里亞特軍,這迫使清軍從滿洲向西伯利亞派遣了更多的軍隊。但是對中國人而言,大戰早就勝利了,這場干涉對他們而言早就已經失去了意義。國內的示威和暴動較之前有過之而不及。清廷毫無辦法,只能照會蘇俄方面,希望以條件交換體面的退出干涉。在相互扯皮了數月之後,蘇俄和大清帝國秘密達成了一項協議,即清軍將會幫助紅軍解除布里亞特政府的武裝並且繼續干涉之前的貿易,而蘇俄方面承認清國在沒被佔領的租界和鐵路沿線的特權。隨後清軍就撤出了西伯利亞並且將布里亞特的地方軍隊成建制的帶回了國內,並就地解除武裝。
在和清國展開貿易之後,俄軍的經濟狀況就好了許多,並且成功的在西俄羅斯取得了更大的勝利,成功將白軍和聯軍趕出了特維爾。並且在隨後的戰爭中在頓河流域取得了更大的勝利。雖然列寧同志去世後,紅軍內部爆發了一輪權力衝突,但是布哈林在有廣泛的支持中還是取得了勝利,穩定了軍心。24年年末,由伏龍芝將軍率領的紅軍在克里米亞大敗聯軍,並且對俄羅斯自治政府的主力施以極大的打擊,終於將聯軍逼上了談判桌,德奧聯退出了俄羅斯,並正式在此之後承認了蘇維埃俄國做為主權國家的地位。
到24年6月,失去支持的白軍在高加索四散逃竄,而奧斯曼在德國的要求下拒絕了所有白軍的入境,三巨頭除了薩文科夫得以乘船逃亡之外,高爾克察和季捷里赫斯雙雙在9月被捕,並很快就被處決了。到了24年年底,雖然仍然有零星的抵抗,但白軍確切的已經崩潰了。
經過內戰,蘇維埃得以徹底鞏固了政權。
燃盡的俄羅斯
內戰的損失極其嚴重。在斯托雷平執政期間,帝俄確實取得了不小的經濟成就,到1913年,農業產值增長2%,居世界第一位;工業產值增加5%,居世界第一位;人口增長1,5%,居歐洲第一位。國民收入總值164億盧布,居世界第四;國民生產總值65億2100萬盧布,居於世界第五。但是經過了一戰、內戰之後,蘇俄面臨的是一個滿目瘡痍的殘局。光光在內戰中300,000–500,000哥薩克遭到紅軍的殺害和驅逐,人數超過三百萬。而估計有超過100,000名猶太人在頓河被殺,他們大多死於白軍之手。單單1918年5月至1919年1月間俄羅斯自治政府的刑罰機構處死了3,0000人。而高爾克察政變後,僅在葉卡捷琳堡省就處決了25,000人。內戰末期,蘇俄被耗竭且近乎毀滅。1920至1921年的乾旱以及1921年的饑荒使災難更為嚴重。疾病大規模流行,僅1920年就3,000,000人死於斑疹傷寒。一百多萬人還死於大規模饑荒、交戰雙方的大規模屠殺和烏克蘭和南俄對猶太人的迫害。1924年,世界大戰和內戰10年的破壞造成俄國有至少8,000,000流浪兒。另外有超過100萬的俄羅斯人出逃,一些經過遠東,最後在滿洲或者是艾駑定居,其他人向西到達哈布斯堡君主國。這些人又有不少是在俄國受過良好教育的專業人士。俄國經濟被戰爭徹底破壞,工廠和橋樑被破壞,牲畜和原材料被掠奪,礦場被淹沒,機器被毀。工業產值降至1913年的七分之一,農業產值降至三分之一。
戰時共產主義在戰爭期間挽救了蘇維埃政權,但對農民造成了極大的苦難。農民以拒絕耕種土地回應徵糧。1924年,耕地規模降至戰前的62%,而且收穫量僅有正常時期的37%。馬匹的數量從1916年的3500萬降至1920年的2400萬,牲畜從5800萬降到3700萬。美元匯率從1914年2盧布降到1920年1,200盧布。糟糕的農業狀況最終成為了布哈林新政的一個切入點,也正是新政對農民生產的關注,使得蘇俄的農業很快恢復,在30年代初就超過了1916年的水平。
推薦閱讀:
※013:真·摩訶契丹國家地理-京畿篇
※《鮮卑人天授大漢帝國:漢末農民起義(一)》
※宋鄭合眾國歷史隨筆
※【霧月煙嵐】翔龍旗下(草稿)
※【武昌同盟】第一次吐蕃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