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發生心臟驟停,被救活的幾率還不到1%

「心臟驟停」,是指心臟突然不能正常運作,導致身體供血暫停,在短時間內,身體的重要器官缺氧缺血(如大腦),最終導致患者死亡。造成心臟驟停的原因有很多,常見的包括溺水缺氧、電擊、癲癇等等。但是,大部分的心臟驟停,都是由冠心病、心梗這樣的心血管疾病誘發的

近年來,隨著人們飲食習慣的不均衡、運動的缺乏、作息的不定時,患心腦血管疾病的比例逐年增加,心臟驟停的發生率也大大增加了。據統計,每年因心臟驟停而死亡的人數多達54萬。這意味著,平均每一分鐘便會有一個人死於心臟驟停。

更令人吃驚的是,如果有人在中國發生心臟驟停,被救活的幾率還不到1%!這個數字,是遠遠低於歐美等其他國家的。那麼,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當遇到心臟驟停的情況,我們又該如何妥善處理?今天,就讓我們來一起了解一下吧。

本期嘉賓介紹

張禹,丁香診所,內科主診醫生。

王西富,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美國心臟協會急救培訓導師,丁香醫生作者。

劉孝華,天鷹救援。

急救車不是萬能的

今天,袁野拜訪了廣州市人民醫院的王西富老師,他有個外號叫「急診夜鷹」。

王老師告訴我們,在廣州,當有一個人在現場出現了問題,有人撥打120急救電話,120調度中心會根據他倒地的地點,讓附近的醫院派出急救車。然而,等急救車到達現場,很多時候都要在10分鐘左右。

這10分鐘的救援反應時間,從打電話到派出車輛,再到抵達現場,已經不算慢了。但是對於心臟驟停的患者來說,這10分鐘是相當致命的。在醫院外,當一個病人發生心臟驟停的時候,每延遲急救一分鐘,成功率就下降10%。所以說,其實當急救車10分鐘到達現場的時候,很可能已經沒有急救的機會了。

有人形容發生心臟驟停的人是「一隻腳踏進了鬼門關」——單純地依賴急救車到現場救人,基本上是靠不住的。但是在中國,這樣的形容好像都太過樂觀了。比如在廣州,如果你在大街上倒地,被救回來的幾率是1%以下。但是如果倒在西雅圖的街頭,被救回來的幾率可能是50%以上。而如果是在拉斯維加斯賭場裡面,被救回來的幾率可能就達到75%了。

夜鷹老師所說的「生存鏈」,實際是2015年美國心臟協會發布的一份《心肺復甦指南》。這份指南里,指出了搶救心臟驟停的患者的五個重要環節。其中,需要大眾具備急救知識並參與其中的環節包括:啟動應急反應、儘早心肺復甦、儘早除顫

生存鏈第一環:儘早呼救

出現問題時,我們應該儘早識別出患者是否有心臟驟停的情況,並儘快撥打急救電話,啟動急救系統。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導致人暈倒的原因可以有很多,我們怎麼能知道是不是心臟驟停呢?對於一個突然昏倒的病人,我們要怎樣去進行評估呢?

張禹老師告訴我們:在5到10秒鐘內,要進行一個有沒有反應、有沒有呼吸的判斷。如果病人穿的衣服比較厚,我們要給他解開衣服,再拍他、喊他(「醒醒,你怎麼了?」) 。如果他不能發出聲音回答,手腳沒有活動,也不睜眼,那麼就是「沒有反應」。然後,我們再看病人的胸口有沒有起伏。

張老師說,普通人只需要輕拍重喊,觀察胸口是否有起伏便足夠了。如果病人沒有反應、也沒有呼吸,那我們就能判斷他是心臟驟停了。一旦確認心臟驟停後,我們便要準備為患者進行心肺復甦。但在這之前,我們應該先進行呼救,因為救人不是一個人能夠完成的事。

生存鏈第二環:心肺復甦

生存鏈的第二環,要求心臟驟停患者身邊的第一目擊者,及時進行心肺復甦。需要注意的是,我們按壓的部位是在胸骨的下半段以掌根作為觸胸點,然後雙手交叉。按壓時,我們的手腕、手肘和肩部都應該是垂直的,而且要用上半身來發力按壓,手只是做支撐的作用。

那麼,我們怎麼才能找到準確的按壓點呢?我們可以根據肋骨劍突的位置再往上兩個橫指來找到按壓點;也可以按照乳頭連線的中點,找到按壓點。

張老師提醒大家,在按壓之前,有幾件事情我們需要先搞清楚。第一是按壓的深度和速度。在2015年的《心肺復甦指南》中,建議給成人按壓的深度是5到6厘米之間,按壓的速度則是每分鐘100到120次。大家可能會問,100-120次,是個什麼樣的概念呢?王西富老師為我們推薦了一種方法:大家可以選自己喜歡的、節拍相符的曲子作為練習曲,進行每30下一組的胸外按壓。這30下的作用,主要是為心臟製造一個人工的血液循環。

第二,每次按壓,我們都要保證胸部的充分回彈,並盡量減少按壓的中斷。連續按壓30下之後,我們就要準備進行人工呼吸了。做人工呼吸之前,我們一定要首先開放氣道,一隻手壓住病人的前額,另外一隻手的兩個手指抬下頜的骨性部分。

在抬下頜的時候,要讓病人的鼻孔盡量朝上,保持口、咽、喉在一條直線上,我們吹氣的時候氣才能吹進去。做動作的時候一定要輕柔,不然可能會造成頸椎的損傷。吹氣的時候,我們要注意,氣道一定要開放才能吹進去氣一定要把鼻子捏住,要不然會漏氣。此外,也一定要把病人的嘴包住

人工呼吸吹氣時,我們需要看到胸腹有起伏,才是有效的吹氣。兩次人工呼吸之後,要繼續進行胸外按壓,胸外按壓和人工呼吸應以30:2為一個循環進行。專家提醒,在心肺復甦里,我們應該更重視胸外按壓,不要為人工呼吸浪費太多的時間。如果沒有信心能夠做好,可以只選擇胸外按壓。

心肺復甦應該做到什麼時侯,才能停下來呢?張老師為我們總結了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患者被「救活了」,比如有反應、有心跳、可以自主呼吸、乃至手腳有一些活動了,這些都是成功的標誌。第二種情況,120急救人員已經趕來,我們就可以把工作交給專業人員去做了。而第三種情況是,現場的情況已經不允許繼續了,比如環境比較危險。除了上述情況之外,如果患者一直沒有反應,還是要持續做心肺復甦的。如果現場有人懂急救,也可以交換著來。

生存鏈第三環:體外除顫

自從2014年,廣州實現了AED馬拉松的移動救護。目前,在中國的馬拉松賽道上,AED機器(體外自動除顫器)已經挽救了超過20位跑者的生命。那麼,為什麼這種機器對心臟驟停患者如此重要呢?

在影視作品裡經常會出現一個畫面,大家應該不陌生:在搶救過程中,病人的心電圖變成了一條直線,情況危急。這時候,醫生用給病人做了電擊,剛電完,心電圖就恢復正常了。對於這種情況,王老師告訴我們:其實都是假的。

圖片來源於網路

我們在說心臟驟停的時候,其實就是說心跳停了,心臟泵血的功能沒有了。但是,這不代表心臟不動了,很有可能是出現了室顫現象。還有一種情況是,心臟不顫,但是一動都不動。這個時候看心電圖,就會呈一條直線。在出現室顫的時候,心電圖不是直線,而是鋸齒狀的波形

「死神直線」

室顫的心電圖

王老師說,如果一個人平常好像沒什麼事,但突然倒在地上,心跳停了,有80%以上的可能是室顫。這個時候,「除顫器」就能派上用場了。

而如果心電圖呈直線的話,也就不需要電擊了。與電影里演的不同,電擊的過程反而會中斷了按壓,沒有了血流,反而更沒機會得救了。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做的則是持續不間斷的胸外按壓。

當一個人倒在地上,沒有呼吸、沒有脈搏的時候,把除顫器貼上去,機器會自動分析他的心率。如果是室顫的話,機器就會自動充電。

我們普通人到底該怎麼使用除顫器呢?王老師告訴大家,如果現場人手比較多的話,最好一個人開始按壓,另外一個人操作除顫器。如果只有一個人的話,就要第一時間打開除顫器,看看它說些什麼。

根據提示,我們要解開患者胸前的衣物,在患者胸部仔細查看,並觀察白色貼附電極上的圖片,根據提示將電極貼好。貼好之後,機器就會自動分析患者的心率,看看他是不是室顫的情況。

這個時候,任何人不能碰觸患者,電機也不要接觸到患者胸部。一旦分析到患者是室顫,機器的放電按鈕就會閃亮。這個時候,我們按下電擊按鈕,除顫就完成了。

之後,我們要繼續進行心肺復甦。這時候,電擊貼不要解下來,兩分鐘之後如果還是室顫,它就會再次充電,我們就可以再次電擊了。把心肺復甦和除顫器結合在一起,對於一個心臟驟停的人來說,被救回來的幾率就會大大的提高。

在使用過程中,很多人最擔心的問題就是,除顫器畢竟是通電的,如果一個正常人要是因為別的原因暈倒了,別人誤把它貼上了,把人電死了該怎麼辦?對於這種擔憂,王老師表示大可不必:這個機器出廠的標準,就是絕對不會給「活人」充電。如果分析到不是相應的波形,它是不會充電的。

在國內,體外自動除顫器還沒有得到普及,很多人根本不知道這是什麼東西,也不知道自己可以用這個東西來救別人。這幾年來,劉先生一直在廣州,為體外自動除顫器的推廣而努力,卻困難重重。他帶我們參觀了一處AED機器的存放點,進入一個旅遊信息諮詢中心,可以看到,AED機器就在裡面存放著,完全向公眾開放,可以隨時取用。

通過這台AED機器,我們能及時發出急救的需求,在周邊的志願者、120都會接到相關的信息。志願者在手機端上就可以接收到指令,還有相應的定位。也就是說,即使沒有用過機器,只要發出求救信號,會用的人也會出現的。只要刷下身份證,我們可以看到個人信息,也可以直接取用裡面的AED。

目前,這款設備在廣州已經開始投放了。今年前期,已經在不同的位置投放了18台,像白雲機場、廣州的小蠻腰這些有名的景點都有。

劉先生說,AED在歐美國家、近鄰的日本、台灣地區、香港、新加坡這幾個地方,密度是比較高的。像日本的話,在人密集的地方能達到10萬人中有355台,可以實現在5分鐘之內就能取到AED設備。而目前在國內,對這個設備的認知度還很低,民眾的急救常識的普及率也是相當的低。這樣的話,社會上就存在著不敢救、不會救、也不能救的現象,導致搶救成功率相當低。

本期結語

現在,讓我們再來回顧一下生存鏈的三個環節吧:第一環識別、第二環按壓、第三環AED。王老師告訴我們,以上這三步其實都是依賴公眾去做的。要是單純依賴救護車的話,救活率就只有1%。要是依賴公眾,給他器械、技術,救活率就可以達到一半以上。

當心臟驟停發生的時候,如果有人能第一時間識別出來,馬上打電話給120,然後馬上在現場開始心肺復甦,身邊還有自動體外除顫器給患者電擊的話,有可能發生的結果就是:等急救車來的時候,人已經被救活了。即便是沒有救活,等到急救車來的時候,前面的施救也會為患者爭取到寶貴的時間。急救車再繼續施救,存活的幾率就最高了。所以說,學會了這生存鏈的三個環節,我們普通人也能更好地應對「心臟驟停」,及時挽救病人的生命!


推薦閱讀:

心絞痛急性發作怎麼辦?如何及時處理是關鍵!
心臟病人鍛煉可不要選擇這個時間段,不然對身體的傷害會很大
心臟在這段時期最脆弱

TAG:心臟 | 心臟病 | 急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