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沉默者」能打破中國的沉默嗎?

2017年《時代》周刊的年度人物是誰?並非任何個體,近日,一群勇敢的「打破沉默者」登上這本全球最知名雜誌的封面。《時代》周刊將這項殊榮,給了這些在今年引發文化變革、對人們生活影響最深遠、能夠定義2017全年的人。

這群人來自各行各業,有的是著名演員、流行歌手、新聞主播,也有的是廚師、清潔工、酒店服務員……

TA們身份背景懸殊,但都在今年勇敢地站出來講述曾經被性侵的經歷,揭露了自己行業中存在的性侵事件,對施暴者提出指控,並通過參與反性侵、性騷擾的運動,鼓勵和幫助其他受害者捍衛自己的權利。

而這次《時代》周刊的評選結果就是對今年「#MeToo」運動的認可。

從#MeToo運動開始「打破沉默」

今年的反性侵運動看起來像是一夜之間出現的,但它實際上已經醞釀了幾十年,甚至好幾百年。「我也是(#MeToo)」最開始是社會活動家塔拉納·伯克(Tarana Burke)在2006年發出的口號,用來引起人們對於社會上無處不在的性虐待和性侵犯的注意,從而提高對於這類事件的重視。

這句口號在2017年10月「哈維·韋恩斯坦(Harvey Weinstein)性騷擾」事件後,經女演員艾麗莎·米蘭諾(Alyssa Milano)的傳播而成為了社交媒體網路上的熱門「標籤話題」,有數以萬計的女性回復了米蘭諾的推特。

除好萊塢之外,「#MeToo」宣言還引發了政界、學術界、文化界等各個領域內與性騷擾、性侵犯事件相關的廣泛討論。 2017年11月12日,數百人在好萊塢參與了「還我職場遊行」(Take Back The Workplace March)與「#Me Too倖存者遊行」(#Me Too Survivors March),以抗議性侵犯行為。

越來越多人藉由這場運動發聲反抗,成為了勇敢的「打破沉默者」,而「#MeToo」則是所有人團結一致的標籤。TA們發動了這場拒絕強權、拒絕性別暴力的社會革命,並且每天都在積聚起更大的力量。

TA們憤怒的控訴擲地有聲,僅在過去的兩個月中,有CEO被開除,行業巨頭被推翻,偶像人物因為過去的不當行為而失去光環,一些該為自己的罪行付出代價的人也最終收到了刑事指控。

「打破沉默者」當選《時代》周刊年度人物

關於此次《時代》周刊年度人物的評選,據傳,原先美國總統特朗普也是候選人之一。但最終《時代》周刊的總編輯愛德華·費爾森塔爾(Edward Felsenthal)選擇了「打破沉默者」。

它已經成為了一個標籤,一場運動,一次審判。但它的號角已經吹響,並像所有偉大的社會變革一樣,以個人充滿勇氣的行動為起點,所有的力量匯聚在一起,最終推動改變。

在六周的評選時間內,《時代》周刊採訪了幾十位「打破沉默者」,傾聽他們在工作中遭受性騷擾的經歷。最終,他們從中選取了六位「打破沉默者」作為刊物的封面。

她們分別是,演員艾什莉·賈德(Ashley Judd),前Uber工程師蘇珊·福勒(Susan Fowler),政治公關人員阿達瑪(Adama Iwu),流行歌手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草莓採摘工人伊莎貝爾·帕斯卡(Isabel Pascual,化名),以及一位只露出了手肘的女性。

封面公布後,許多人都對右下角的那隻手肘感到好奇。那是一位同樣勇敢地分享了自己被性侵的經歷的女性,但由於擔心公開露面後可能面臨的現實威脅,她選擇不以正面示人。

我不願公開自己的身份,因為我生活在很小的圈子裡,周圍的人都覺得我在說謊,在無病呻吟。

的確,不是每一個受害者都能夠不計後果地勇敢發聲。那位露出手肘的人可能在田間勞作,可能在伏案辦公,可能在舞台上表演。TA是多年無邊沉默里的一員,是每一個聲音微弱、但仍想要被聽見的你和我。

中國的沉默是因為性騷擾少嗎?

而當「#MeToo」運動在全球聲勢浩大的同時,國內卻有權威媒體一度發表言論,認為像韋恩斯坦這種類型的性侵犯在中國是從沒出現過的。

因為傳統文化教導我們的男性對女性要以禮相待,像性侵犯、性騷擾這種做法是中國傳統價值觀和禮儀所不允許的,所以即使是性騷擾,其發生頻率也要比西方國家低很多。

——《China Daily》

這種言論使得批判與憤怒的的聲音迅速在國內外蔓延開來,其中不乏許多勇敢的中國女性站出來,講述自己曾被性侵犯與騷擾的經歷。也有很多人舉出了一些曾被廣泛傳播的案例,比如「民生銀行性騷擾」案件、「中金高管交易型性騷擾」案件,還有最後被封號刪博、消失不見的「北電侯亮平」。

實際上,好萊塢這股性騷擾與性侵犯的「毒風邪氣」在中國娛樂圈中早就屢見不鮮了。這個產業因為資源集中、權力壟斷而充斥著性騷擾、「潛規則」、甚至情節更加嚴重的強姦等犯罪行為,許多女演員都被像商品一樣的對待,這在那些年輕的女演員身上更是常見。

女權主義者豬西西為反地鐵性騷擾所做的社會倡導活動照片

然而這樣的場景絕不會僅僅只發生在娛樂產業。在校園裡,曾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大學生在一項研究中表示經歷不同形式上的性騷擾與性別暴力。在職場上,運用不對等的權力關係對女性員工進行性騷擾也早已十分稀疏平常了。而在公交、地鐵上,在酒店裡,在婚禮等各種公共場所里,性別暴力更是無處不在。

當懲治性別暴力的法律制度還不夠健全時,媒體與社交網路的力量就顯得尤為重要。這種性別話題的報導和傳播能讓社會聽見受害者的聲音,能使人們更加重視性騷擾事件的存在和普遍性。

但就像《時代》封面上那個只願在鏡頭面前露出一截手肘的女性一樣,在中國有很多女性不敢向公眾講出自己的經歷,不敢去揭露與指責性侵犯者的罪行。我們的性騷擾與性侵犯事件不比西方國家發生頻率小,但我們敢於站出來維護自己利益的女性卻比他們少了太多。

也許出於對生計的擔憂,也許出於對顏面的顧慮。而歸根結底,還是我們的社會沒有創造出一個能使她們勇敢發聲的環境。

從此刻起,意識到性別暴力的存在,意識到長久以來父權文化的性別壓迫,並做出改變,打破沉默,那麼一切便都還不算太晚。

文| 婦女張、島嶼檸檬

編輯 | 山柰

參考來源 | 時代周刊、華盛頓郵報、英國獨立報、英國衛報、CNN財經


推薦閱讀:

閑話|你笑女德班蠢,女德班笑你太天真
伍爾夫,女性作家的思考
我眼中的女權主義:不讓性別拖累野心
圓桌女生派|我嗤之以鼻的是對他人思維的侵略
有一種女人,不配過婦女節

TAG:女性主義 | 女權運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