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找到了低價供貨商,還是賺不到錢?
萬萬沒想到,上禮拜問我該不該開家便利店的表弟,竟然真的準備開始開店了!他甚至還找到了供貨商,據說可以用極低的價格進貨。
當下社會物質極其豐富,光是一瓶礦泉水就有上百種選擇,早已不是那個手上有貨就能隨便賺錢的年代。消費者拿著人民幣選擇他們喜歡的商品,只有滿足他們的需求,產品才能賣出去。
開便利店也一樣,如果你連要賣給誰都沒搞清楚就隨意進貨,有很大的可能賺不到錢。
那我們要怎麼確定目標消費群體,同時根據我們店鋪情況確定要進哪些貨品?不妨可以先對周圍的消費群體進行分類,根據結合自身的優勢,選擇目標消費群體,最後根據目標消費群體選擇要進哪些貨。
對店鋪附近的消費群體進行分類
一般來說,能到我們店裡消費基本為方圓一公里的人群,只需要看看周圍主要的公共設施,很容易確定主要的消費群體由誰構成,再根據不同的人群確定進貨的品類。
當然,如果搭上「餓了么」一類外賣平台的便車,我們可以把銷售範圍拓寬到方圓五公里。
雖然消費者變多了,但我們小店的資源有限,貪多嚼不爛,重點選擇1-2類人群進行服務才能有更好的效果。
四個緯度,助你鎖定目標消費群體
我們要如何選擇目標人群,集中資源為其服務呢?可以從四個緯度考慮。
可測量
我們所選擇的目標群體的規模、購買力能不能被測量?
比如我們店附近有一家工廠,我們能不能打聽到工廠里有多少人?工資處於一個什麼樣的水平?只有市場規模可以被衡量,我們才能預估未來能賣出多少東西,從而確定開多大的店,進多少貨。
可盈利
開店自然就是為了賺錢,所以最重要的指標就是是否能夠盈利。
是否可以盈利主要有三個要素,成本、售價和銷量,只有能夠讓我們盈利的消費群體才是我們的目標客戶,而要成功預測這個市場是不是大到可以讓我們有錢賺,就要滿足「可測量」的條件,環環相扣。
是否能夠賺錢,我們可以用下面這個公式計算:
利潤=售價*銷量 - 所有的成本
可觸及
在線下,顧客必須要到你家的便利店才能發生購買行為;在線上,則必須在軟體上看到你家的店鋪才能下單。不管是在線上還是線下,我們都要選擇能夠到店消費的客戶群體。
比如你在一家封閉式學校旁邊開了便利店,學生們每天都被限制不能出校門,還規定不允許外賣進校,那這群學生就是不可觸及的客戶群體,如果沒調查好貿然針對學生群體開店、進貨,最後只能落個血本無歸的下場。
相對穩定性:
我們要保證選擇的目標消費者能長期存在才能獲得穩定的收益。
比如某家便利店旁邊有一座工廠,這家便利店選擇了工人作為目標群體,但是開業後這座工廠三個月之後就要改造成寫字樓,目標消費者變了,店裡的商品種類需要重新選擇,好不容易搭建好的供應商關係又要重新開始,竹籃打水一場空。
高階:在消費者心中樹立明確、獨特的形象
一般來說,做好上面的兩件事,同時其他事務運營得當,可以讓你獲得不太差的收入。
但肯定有很多老闆不滿足於這樣的成就,我們還想要讓孩子們上好學校,給家裡換輛好車,甚至買棟市中心的大房子。
如果你有這個想法,不妨試著在目標消費者心中樹立一個明確、獨一無二的形象。
比如我們在醫院旁邊開了一家便利店,可以去研究不同的成人紙尿布對不同病人的作用,有顧客諮詢時你都能給出最適合,而不是最貴的那一款,讓病人真正獲得比較好生活質量。久而久之,你就打造了「想買合適的成人紙尿布就去他們家買」的形象,在病人、醫生中口耳相傳,收入和名聲都能獲得極大的提升。
但是要做到這個地步還挺困難的,需要大家用正確的方法,再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打造自家的品牌。
願不願意突破自己,獲得更大的成就,就看大家自己啦。
最後叨叨一句。
在這個物質過剩的年代,如果我們真的想多賺點錢,最需要關注的永遠不是你有什麼樣的優質、低價的進貨渠道,而是你最主要的那群消費者,到底需要些什麼。
(知乎的編輯器實在太難用,做了好久圖片都傳不上來。。。歡迎大家關注我們的公號:bianlilaoban)
推薦閱讀:
※每一天便利店開賣麻辣燙,羅森上線肉夾饃,便利店鮮食颳起「中國風」
※逛香港 7-11 便利概念店是怎麼樣的體驗?
※7-11便利店為什麼不賣水果?
※好鄰居陶冶:中國便利店會像日本一樣發達,但絕不是7-11、全家、羅森等單一模式走天下
※猩便利門店搬家遭遇質疑 「便利?蜂窩」模式玄乎嗎?
TAG:便利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