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莫爾的《烏托邦》——空想社會主義之源

烏托邦地形地貌圖

托馬斯·莫爾於1535年7月7日被處死刑。他不屈不撓,視死如歸,臨刑前還說笑話。莫爾被禁止最後向人民發出呼籲。他告別了家人,自己用頭巾扎住眼睛,並且對劊子手說:「我的頸子是短的,好好瞄準,不要出醜。」莫爾的頭終於掛在倫敦橋上示眾。

馬克思恩格斯曾這樣評價《烏托邦》:「這種幻想的未來社會方案,是在無產階級還處於很不發展狀態……產生的,是從無產階級希望社會總改造的最初的充滿預感的激動中產生的。」

「烏托邦」,又名「烏有之鄉」或「無何有之鄉」。原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的基本內容是關於莫爾那個時代歐洲各國的基本政治制度和社會制度的談話,意指莫爾置身其中的當時的英國社會,在這一部分作者隱晦巧妙而又不失風趣地抨擊了英國政治和社會的種種黑暗,具體是虛構傑出人物拉斐爾·希斯拉德關於某一個國家理想盛世的談話,由英國名城倫敦的公民和行政司法長官、知名人士托馬斯·莫爾轉述,在談話中,旅行家希斯拉德——他代表的是作者的觀點——尖銳地抨擊了當時在英國已經登峰造極的君主專制制度。在其中,他自認為找到了一切社會罪惡的根源,這個根源就是「私有制的統治」。莫爾的基本論點是:財產私有為社會上萬惡之源。所以在第二部分,莫爾就以充當私有制對立面的公有制來貫穿組織建構一個充噹噹時英國社會的對立面的「烏有之鄉」。他描繪了烏托邦這個理想國,同第一部分的內容形成鮮明的對照。作者關於未來的完美社會的全部設想都包含在這一部分。在此部分,莫爾主要從財產公有、生產勞動、務農為本、城市規劃、衛生健康、學術研究和宗教信仰自由等方面展開敘述。

莫爾顯然是有強迫症的,亦或是為了讓他的完美方案至少看上去很完美。整個烏托邦島由不規則的新月形被他的意志改造為方中帶圓,四面環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連中心島也是由四個城市共同拱衛一個都城。選舉制度依然是古羅馬時期的議會與元老院制度,由於小國寡民,實行直接選舉。烏托邦人不分男女都以務農為業,且務農的時間安排是由每人輪換的,務必達到每個人的勞動時間均等與生產力可以達到穩定發展相協調的局面,每人每天工作6小時,睡覺8小時,即可保證城邦源源不斷的生產資料供給。我分析烏托邦之所以成其烏托邦,整個社會體制能夠長期有效運轉,乃在於其基本的人性假設是:人性本善且人畢生追求「至足而良善的生活」。總而言之,烏托邦人特別不肯放過精神的快樂,以其為一切快樂中的第一位的、最重要的。他們認為主要的精神之樂來自德行的實踐以及高尚生活的自我意識。至於身體的快樂,他們首推健康。 公正是一個國家的力量源泉。烏托邦是一個人道主義之邦,其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烏托邦在戰爭中是寧願捨棄自身的財富,也不願輕易排除自己的公民去參加戰爭,它重視人、人的生命、人的價值;另一方面,當兩軍交戰時,烏托邦教士在一旁,但離戰士不太遠,他們跪在地上,身披法衣,伸出雙手朝天,首先祈禱和平,其次祈禱在雙方流血不多的情況下祖國取得勝利。當烏托邦軍隊佔了上風,教士便馳進酣戰中心,阻止本國軍隊對敗軍濫肆殺戮。敗軍只要有看到教士並向其呼籲的,就能保全性命。敗軍中有觸摸教士身上飄揚的法衣的,就可以使自己留下的財物免於從戰爭來的任何破壞。

至於關於「烏托邦」的批評,我在這裡暫且不談,因為這是人人皆可以染指的。因此,沃爾金強調,「社會的發展還沒有創造出使無產者形成為一個階級所必要的前提,產生科學社會主義的時機還沒有到來。幻想的方案在莫爾當時的條件下是表達他的大膽的社會思想的唯一可能採用的手段。」

最後,我想說:

《烏托邦》不是一部出色的作品,更不是一幅可行的完美設計的藍圖,但它卻是截止目前為止人們對於「理想國」般的良善生活所達到的最為精緻的探索,以至於以「典例」的價值成為後世社會主義思想中繞不過的話題。


推薦閱讀:

霧霾之國
新世界的大門——《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
施略普尼科夫等:二十二人聲明
馬恩的錯誤,以及可怕的共產主義。
從一月新番看對當今世界現代性的批判

TAG:政治學 | 烏托邦 | 馬克思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