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故都的秋》(一)

因為要補習孩子們語文,我想著應該培養下他們的文學品味與興趣。正好這些時他們寫過兩篇寫景的文章,我思躊拿篇什麼文章來給他們欣賞學習呢?不一會兒就想到了這篇郁達夫的名作,所以如今重讀這篇《故都的秋》

遙記一第次讀《故都的秋》,時值我高二。這篇散文是我們要上的課文之一。那時候,我們的語文老師兼班主任是40左右的中年人,帶著一副金屬邊框眼鏡,皮膚微黑,講課斯文同時也帶有激情。這位語文老師是我們學校的名師,我真幸運被分到他的班。他的語文課在我讀書生涯中我認為是講得最好的:他課程不落俗套,解析不照本宣科,總是想辦法培養與啟發我們的文學素養與興趣。我很喜歡這位語文老師的課,然令我慚愧的是老師姓什麼我竟然忘了。

對於這篇課文為什麼印象如此深,因為在這篇課上完了後,語文老師在課上提問:你最喜歡哪一句,為什麼?其餘的同學怎麼回答的我已經忘了,只記得他們喜歡的句子和我喜歡的不一樣。我起身回答道:我最喜歡第三段的「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這一句。作者用「一絲一絲」來描述日光,感受到了陽光穿過樹蔭的那種畫面,刻畫的很具體,很形象。老師聽完我的回答,貌似意外與滿意的點了頭,我心中頗為得意,覺得自己品味如此與眾不同。

而今因為講課緣故,我又對這篇課文開始咬文嚼字了。不同的是身份由當初懵懂的學生變成了經歷世事的老師。

帶著對這篇課文的敬重,我認真的朗讀了這篇課文。有我以前從來沒有過的體會,就像見到一個老朋友,敘了敘舊,帶你回到了你的青春年少時,同時也發現了這篇課文不曾發現的許多秘密。

就拿最喜愛的一句來說吧。如果現在的我重新回到高二,我會這樣回答我敬愛的語文老師:我最喜歡「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這一句。因為作者的「漏」字用得非常精妙!「漏」一般形容沙子或者水。作者在這裡用來形容日光有以下三點妙處:1,體現出時光的流逝,因為「沙漏」就是時間,細數著漏下的日光也是一種時光靜靜流逝;2,日光本來是無形無聲的,作者用一種形容實物沙或者水這種細軟溫柔的東西的詞「漏下來」,感覺到這「」一絲一絲秋日「」的光與聲,畫面動感十足,;3,「漏」說明了槐樹的茂盛,秋天日光的燦爛。

就在我重讀《故都的秋》,逐字逐句分析給孩子們時,我越來越覺得我選這篇課文的正確性——對於自己來說簡直是發現了巨大的寶庫。我不經感慨:郁達夫之所以成為名家,他的這篇文章之所以名滿天下,在百年之後又被選為高中教育的精讀教材,的確是有它的文學價值的,不是現在所謂的一些作家暢銷書大V寫的博眼球的快餐文化能夠比得上的。

我一直都討厭過度解讀,所以在給孩子們講解的時候,我沒有給他們牽強附會說表達了作者什麼什麼想法。在此期間我也發現了讓我受益頗多的文章事。

全文一千多字,提到或描寫的大大小小的故都秋景快30個,作者功力絕的是,這些景有的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的是大景套著小景;有的是連人物對話都能成為一景,而且你絲毫不會覺得雜亂或者勉強。特別是第三自然段,我按大景套著小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算,全段250字左右,秋景竟然達18個之多。其中最後三個長句還專門用來描寫其中之一——牽牛花。這一段自然也是我最喜愛的一段,因為「租人家一椽破屋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這秋日何等的閑適與敞闊,在「馴鴿的飛聲」中細細品味這北京城才獨有一份的秋。

郁達夫這樣的文人心思終究是敏感且細膩的,在這段後半段重點描繪的秋景「牽牛花」他用的是「靜對」。他沒有用「看」或者是「靜看」,細細一琢磨「靜對」寫出了牽牛花的生命力,牽牛花與他在對話,是平等的。與此同時寫出了這個秋日清晨的悠長與平靜。不知道為什麼,個「靜對」讓我立刻聯想到李白的那句「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在牽牛花的顏色上,作者強迫症犯了似的非要給顏色排個序:「在我以為藍色或者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按照現在的設計審美,照理說,在一個破屋場院中,抬頭是碧綠的天空,上方是墨綠的槐樹,前方是灰磚破牆,牆角一叢牽牛花,牽牛花地是蒼綠的野草。這牽牛花作為重點,應該用紅色作為對比色來突出畫面才對呀,為什麼作者他反而要藍色或白色為佳呢?我想作者對讀者是在調動我們讀者的想像力,讓我們自己完成一幅水墨色的文人畫。對於作者自己表明了他本人的審美品位,他喜歡簡單低飽和度的色調畫面,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文青的逼格」。

在第三段過後作者把「北國的槐樹」單獨拿出來濃墨重彩。這一段同時也寫了槐花,樹影下的掃帚紋。奇怪的是作者這裡是寫落了滿地的槐花特彆強調「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我們都知道,槐花開那香味堪比桂花,老遠就聞得到它的清香的。不說槐花,就是槐樹也是有股好聞的清冽之味。作者只是在後面寫了「只能感到一點點極細極柔軟的觸覺」,作者這裡用了「」觸覺「」。聯繫後面作者有寫到了樹影底下「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的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一切豁然開朗。最後作者以「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知天下秋的遙想,大約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以比較低沉的筆調結束了這一段秋景的描寫。

明天續

推薦閱讀:

第四十七個分享:選取創作元素的3個要點
如何寫作,這裡有六種方法
撰寫領導講話須「投其所好」
像斯蒂芬·金那樣寫作,這30條夠用了
巧用代詞避免重複

TAG:寫作技巧 | 郁達夫 | 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