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三歲的孩子愛打人?——如何解讀幼兒的「暴力傾向」?

作者說

很多人不解:一個1.5-3歲的孩子會出現什麼暴力的行為?

好吧,那我來問你一個問題:「你是否遇到過或親身經歷過孩子咬人、打人、抓人、甚至是滿地打滾踢人的狀態?」

相信大多數從事幼兒啟蒙教育的老師和父母都見過或親身經歷過。我也不例外。對於我所經歷的事件,和我的解決方法,經過總結分析了一些心得。希望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解讀孩子的身體密碼和情緒

「好朋友,請聽我說...」

為什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會出現這種暴力事件,而且越制止他就越打人,情緒會越激動呢?在大人眼裡,這個孩子總是會被貼上「暴力」「脾氣壞」的標籤。但是,首先我們需要認識到,大多時候是因為0-3歲是孩子口手敏感期,他們用口、手,甚至是腳來探索一切,認識一切,當然這一切裡面也包括了他人的身體。所以,這個時期的孩子會出現咬人、打人、抓人,甚至是滿地打滾踢人的狀態。

我認為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還不知道如何正常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情,不會和他人進行正確交流和互動。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雖然語言有所發展,但還不能完全正確表達出來,情急下他們會用這種很有衝擊力的動作替代。比如:在教室,孩子正在玩玩具,你過去想和他一起玩,和他一起聊天。他可能會直接伸手推你或咬你。其實,他可能只是想表達:你打擾我了。但是,沒能表達出來就直接推人或咬人了;有的孩子是想引起身邊人的注意或發泄自己的不良情緒;有的孩子是因為看了動畫片或遊戲,只是盲目的模仿裡面的動作。

二、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

「爸爸媽媽,請聽我說...」

孩子所表現的這些行為當然包括生理髮展的特點,但這只是小小的一點原因,較大的原因是基於環境的影響。

隨著電子和信息設備的發達,家庭、學校等地方不僅有電視、電腦、手機,有些家長會給孩子配置ipad,給孩子下載遊戲,動畫片。《憤怒的小鳥》、《喜洋洋與灰太郎》、《熊出沒》等在之前都是很受歡迎的。但這些遊戲或動畫裡面或多或少充斥一些暴力色彩,顯然是對孩子的心理和行為有一定影響的。

案例

我遇到一個孩子,他有時會在空中揮舞著拳頭,而且總是說,我是光頭強,我是光頭強。和家長聊天才知道孩子在家天天看《熊出沒》的動畫片,他經常會模仿裡面的熊和人物的行為。

老師如何引導孩子正確行為呢?

  • 對於這樣的孩子,我們要先和家長建立溝通,建議家長減少或不給孩子看這樣的動畫片。

  • 推薦給家長一些適合孩子的動畫片,如《Penelope》(貝貝生活日記/藍色小考拉)、《Peppa Pig》(粉紅豬小妹)、《Dora Explorer》(朵拉歷險記)等。

  • 和孩子建立信任和依賴關係,當孩子出現這種行為,及時制止並告知,最重要的是示範正確的表達方式。

    案例還有的孩子雖然慢慢懂事,還會出現暴力的行為,那就要深層次的探究一下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了。曾經聽其他老師講述過有個孩子剛來上課的時候很溫和,沒有出現過激烈的言行。突然有一天變了,脾氣很暴躁,不喜歡和其他孩子一起玩,看到其他孩子拿了自己喜歡的東西就會去打人。後來經過了解才知道孩子的爸爸媽媽這段時間在家會經常吵架,有時候還會大打出手。這些家庭原因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情緒和身心發展,使他們出現暴力行為。

    找出根源,解決問題,才能夠幫助孩子正確表達,健康成長。

    三、如何處理

    作為老師或家長請不要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直接定義任何一個孩子「你是個打人的壞孩子」、「你是個不乖的孩子」、「他是討厭的孩子」。

    針對孩子出現過激行為或言語這種行為,給出幾點建議:

    1. 要及時制止,抱住孩子,不讓他繼續出現攻擊行為。

    2. 孩子平靜下來,詢問為什麼要這麼做。(是問「為什麼這樣做」,而不是「為什麼要打人/搶東西」二次強化孩子的錯誤行為,讓孩子表達出自己的想法。)

    3. 傾聽後,告訴孩子這種行為是不對的,告訴孩子我們如何正確的去做,和孩子模擬剛才的情景,引導孩子做出正確的行為。

    4. 帶著孩子去道歉。(學會遇到問題,不要逃避,要勇於承擔責任。)

    5. 及時調整孩子的心理狀態,給予孩子充分的安慰。如果孩子已經道歉,鼓勵表揚孩子的做法。

    這樣,可以幫助孩子學會如何正確的表達自己。當然對於小年齡段的孩子來說,一次兩次的示範是不能夠讓他們完全學會的,可能還會出現類似的事情。在這裡老師或家長都要耐心地、不厭其煩的去重複按照順序,從第一條到第五條的方法去執行,讓孩子逐漸學習、接受、領悟,如何去表達自己,做出正確的行為。

  • * 家長在選擇動畫和遊戲時候一定要為孩子把關,按照孩子年齡挑選合適的動畫。如果孩子已經漸漸出現某種過激行為,請參考第三條。

  • 對爸爸媽媽說

  •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喜歡探索、模仿誇張的行為,自我意識極強,喜歡引起大人的關注。所以對於孩子的這些行為,切記要淡化處理。當孩子出現攻擊行為時,千萬不要說「不要打人」等類似的話,這會使孩子認為這個動作引起了大人的關注。要冷靜地告訴他不可以,而不是不可以打人。久而久之,孩子會覺得自己的做法沒有達到效果,從而會放棄這種行為。
  • 最後我要說對於孩子來說,文章中的「暴力」不是一個成人理解上的負面辭彙,這隻體現的是一種行為,一種孩子的行為。我們只要及時發現,適時引導,孩子的這種行為是可以改變的。
  • 當然,對於一些突發的狀況和原因,還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作者: Alice.meng 來源:firstleap勵步英語


推薦閱讀:

寶寶教育的關鍵時期,你一定要知道!
聆聽幼兒的教育
幼小銜接,該銜接的到底是什麼?
我5歲兒子評選去年最好聽的12首歌!高能預警:無兒歌

TAG:幼兒 | 幼兒英語 | 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