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海更深——紀錄片式的家庭哲學
是枝裕和這個導演,好多人向我推薦,說我肯定會喜歡。前段時間不小心看到他的《海街日記》,看完嘖嘖舌頭覺得意猶未盡,才發現也是他的作品。
那一次算是小巷偶遇吧,彷彿去到一個陌生的城市找吃的,其實不太餓,卻被店面別緻的裝飾吸引,進門點了碗新品,味蕾和腸胃得到大大滿足。
這一次,我又來到這家店,點了菜單上標有「點贊」拇指推薦的菜色。
這次會更加挑剔,我想。
可是,結果不會讓人失望不是么。
我很喜歡李安早年的作品,細膩、人物刻畫精準,父親三部曲讓影客們沾著些中西方的食物吃得津津有味。從這個角度來說,是枝裕和與李安很像。
他們都深諳美食與家庭哲學之道,而是枝裕和所展現的家庭哲學相較於李安,更多了生活細節而少了人物矛盾,像蘇打水中加了些話梅,甜酸的很爽口。
一個城市普通小人物的故事。筱田良多,私家偵探以謀生,離婚中年男子,賭徒,啃老者,自視甚高的過氣小說家。
多麼糟糕的一個人,無論從何種角度說,筱田良多只能用「糟糕」這個詞來形容。作為父親,他毫無責任心,甚至離婚後都無法支付贍養費,連兒子都替他擔心錢的問題;作為丈夫,他沒有擔起家庭的重擔,他賭博,他埋頭自己曾經成就自視甚高,卻對送上門的漫畫稿件嗤之以鼻,也僅在離婚後才意識到前妻的重要性;作為兒子,他四處搜羅家中值錢的物品去當賣,像個孩子般地尋求母親的照顧;作為弟弟,他與姐姐相互埋怨,並總以猜忌的心情對待。
可是,很真實你能從他身上多多少少看到自己的影子。
影片拍出了紀錄片的意味。
這也無可厚非,紀錄片導演出身的是枝裕和,對於日式家庭題材的影片,總能從細節處展現生活哲學。
電影最早是展現人們無法企及的生活部分,拓寬視野和人生的寬度。近些年視覺系的所謂大片,滿足觀眾獵奇的眼球。這種小人物咿咿呀呀的繁瑣故事,有什麼好看?
生活這麼平淡重複,有什麼好過的?
良多每天的生活,和一個相好的同事,抱怨自己不能整日幹些找貓的活計,拖欠著房租水電,在總是進行不下去的小說上卡殼,抱怨生活和時代辜負了他,時刻提醒自己是大器晚成的人。
良多的媽媽年老了,送走了老伴獨自一人居住。對自己省吃儉用,連自製杯子冰棍也用清水將飲料調開,兒女來了用最好的東西招待。會和女兒一起吐槽兒子,人前卻總是誇他爭氣;開玩笑地向兒子許願要房子作為禮物,當兒子衣服髒了就沾了口水用手絹幫忙擦拭。
姐姐和良多鬥法,兩人回憶起母親用報紙包裹藏在絲襪里,放在自己柜子最上層以免父親偷走。她偷偷挖好坑等著良多去踩,還留書「真是遺憾」戲謔。
母親與兒子聽廣播,回憶過去颱風的日子,鄧麗君的歌靡靡傳出,兩人聊起愛情與死亡。
良多和兒子一起,在颱風天的晚上躲在小區滑滑梯中,打手電筒、穿雨衣、吃各色零食,像兩個彼此貼心的孩子。
婆婆而前兒媳促膝長談,久藏的臍帶血,彼此寬慰與釋懷。
所有的人物都慢悠悠地出現,一個一個彰顯自己的性格,直到颱風夜他們匯聚到一個家裡,碰撞了下,撞出好大一個火花。他們討厭賭博,而彩券卻給了彼此莫大的希望;原以為去世的父親是個自私的混蛋,卻曾在鄰裡間大肆宣揚兒子的驕傲。
這些有著一身毛病的小人物集合在一起,吵吵鬧鬧,卻又相互羈絆,這才是人生,人生從來就是單純的。
人生就是不停地發現驚喜的過程,而電影將這個過程縮短至兩小時。
契訶夫有個癖好,他喜歡坐在餐廳靠窗的地方觀察街上來往的人群,並挑選有特色的人一一記錄,因此有了《契訶夫手記》,裡面記錄的每個人,每種生物都鮮活得彷彿要躍出紙面。契訶夫的小說人物都由此而來。
我回頭,彷彿也看到了是枝裕和坐在某處熙熙攘攘的街頭,凝視著每個從他面前走過的人,隨後一一出現在他的電影中。
推薦閱讀:
※【印象系列之是枝裕和】有如走路的速度
※如何評價是枝裕和的《第三度嫌疑人》?
※人生路上步履不停,為何總是慢一拍|觀影:《步履不停》
※「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自己理想中的大人啊」
※他的電影,馮小剛看了都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