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均GDP里的產業秘密
04-06
沿著人均GDP的變遷軌跡尋找產業機會。
人均GDP是一個意義重大的指標:不同的人均GDP階段,經濟、社會和政治,就自然地出現對應的現象、問題及其解決出路。你想知道下一個階段什麼行業會興起、什麼行業會衰落嗎?看看它對應的人均GDP指標吧。總體變化趨勢1、產業:工業化從起步到完成,最後進入後工業化時代;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不斷高級化。2、社會:城市化從起步到完成;中產階級和橄欖型社會形成;社會進入多元化時代。
通常來說,從落後國家到發達國家,也就是體現為人均GDP從1000美元到10000美元的這麼一個加速發展的過程。1970年代以來,美、日、歐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相繼實現了人均GDP3000-5000-10000美元的跨越。其中,3000是個重要的關殼,突破3000,整個社會將出現全新的變化,3000-5000之間,整個社會表現為城市化與工業化在加速,中產階級在興起,消費類型發生全新的變化,跟3000美元以前完全不一樣。5000美元之後,產業結構開始走向高級化,橄欖型社會開始形成,整個社會進入多元化。人均GDP與產業形態人均1000美元的時候,汽車開始進入家庭,但是並不普遍。一直到3000美元的時候,私人購車就會呈爆炸式增長。汽車業有個很有趣的故事,那是10年前的事情,朱鎔基當總理的時候,那時候我們國家正在「入世」,那時候入世會對中國哪些產業影響最大衝擊最大?這是那個階段中國企業界、政策界、投資界、研究界討論的最熱門的話題。那時候有個共同的結論,企業家、政府、投資者、經濟學家、資本市場得出的一致結論:入世之後,中國的產業一定會受到強烈的衝擊,影響最大首當其衝的一定是汽車產業。為什麼呢?入世之後,關稅一降下來,賓士寶馬這些品牌賣幾十萬塊錢,中國的汽車行業肯定很困難。因為有個入世的預期,儘管這些企業經營業績前景非常好,但其股票在市場一直是關注率最低的,幾乎沒有人敢碰。當時的很多研究報告都是這個觀點,而且證據確鑿,邏輯完整。但真實的情況完全相反,入世之後,中國的汽車業迎來了真正的第一個春天,爆炸式增長。背後的原因很多,但有一條非常重要,入世之後,中國的出口加工業和出口導向經濟爆發,一批人富裕起來,人均GDP突破了3000美元,到汽車業爆炸增長的時候了,所以汽車業全面發展起來了,一系列汽車企業崛起,汽車業的春天真正來了。就在這時,博時基金率先看到了汽車業的機遇,以長安汽車為龍頭股,股市從幾塊錢一直飆到幾十塊錢,整個汽車板塊成為很多資本商的熱點板塊。中國汽車業的爆炸增長,恰恰是入世之後,關稅下降,中國打開國門的時候。為什麼,因為它到這個階段了,它的市場在那裡。旅遊:人均GDP 1000美元的時候基本上是觀光游,2000美元時休閒遊驟升,到3000美元時度假游漸旺,最後6000美元時整個社會開始進入休閒遊時代。所以做旅遊的人不能對這東西不關注,是一定要關注的。假定你做投資控股的公司,那你投什麼一定要看清楚了。酒類:人均GDP 2000美元以下的時候主要是喝烈性酒,3000-4000美元的時候啤酒消費陡峭上揚,5000美元以上紅酒啤酒交相輝映。所以最近幾年紅酒瘋了一樣的長,瘋狂的紅酒,瘋狂的拉菲。原因在哪?原因是人均GDP已經跨過了5000美元,這個現象一定會出現。如果事先知道分析產業機會的人,提前五年開始囤紅酒,那你現在一定是徹底發達了。等到你現在才反應過來的時候,機會已經過頭了。現在開始想未來人均過10000美元的時候大家會幹什麼,中國會熱什麼。現在去實施,去行動,那到時候也就有機會發達了。但是這個酒類我覺得是西方國家的歷史,中國還是有點不同,估計到了人均20000美元的時候,大家還是在喝劣性酒。所以中國的白酒特別火,大家都想進白酒行業,高盛要進白酒,聯想也要進白酒,起點就是十個億。一線肯定是不可能進去了,五糧液怎麼可能讓你進,二線企業現在已經來不及了,結果現在三線企業炒得很高。酒類現在就是這麼個情況。教育:人均GDP到了4000美元的時候,教育會成為居民消費的重點,此前更難。所以看教育什麼時候是真正在中國興起的?學而思、新東方,究竟他們爆炸式增長是什麼時候?就是在人均到4000美元的時候,也就是這個時期,也就是這幾年。醫療保健:人均GDP 1000美元時補鈣需求驟增,5000美元醫療衛生成為消費增長點,等到7000美元時保健品支出增加,如果你到了7000美元你還在補鈣,那人家就會笑你out了。你們想想這兩年中國老百姓討論最熱的是什麼?醫保,醫藥改革,醫療體制改革。人均GDP到這個坎了,一定是這個問題開始出來了,等到人均7000以上的時候,各種保健品在居民消費品裡面在增加。所以做保健品你要對這個數據敏感。藝術收藏:人均GDP到了1000美元時藝術和收藏市場才能真正啟動,到8000美元時,藝術和收藏市場才會出現繁榮。現在中國這個事情也有點火,有點過了。但真正意義上來講,中國的人均還沒到8000。當然中國的有些地區,像上海、北京,這些城市的人均GDP早過了,他們興起這種藝術收藏也很正常。
科技:一個國家只有人均GDP到了5000美元的時候國家才真正注重科技對經濟增長的關鍵作用。以前沒有實質性行動,但是一旦人均過了5000了,國家就支持了,真給錢、給土地。會出台明確科技產業政策,大力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在這個階段,它開始注重自主研發,走引進吸收與自主創新並重的發展道路。要人均過了10000美元之後,國家才會開始形成完整的產學研體系,建立國家創新體系。所以做科研的人要對這個階段有感覺。人才:人均GDP超過2000美元時海外科技人才開始迴流;達到5000美元時,會出現部分海外人才迴流,達到7000美元時,就會出現大規模海外人才迴流。現在在海外工作的有點本事的都在找機會回到中國來。3000美元的時候我去美國遊說他們都沒有可能。現在不用遊說,他們就會主動找我,來問我怎麼看,進哪個行業,我回去了去哪個公司。文化娛樂:這是目前非常熱鬧的產業,非常熱。文化產業現在中國很熱鬧,3000美元以下生活質量與人均GDP 關係較密切,超過後相關性就很脆弱:富裕不等於幸福。1500-3000美元時,文化娛樂消費將進入快速增長階段。達到3000美元時,文化消費需求將佔總消費支出的23%左右。那麼現在5000美元,所以一定會出一個做文化產業,將來能上市能賺錢的企業。設計:人均GDP 1000美元時經濟運行中開始關注設計;2000美元成為主導經濟運行的因素之一。物流:一個國家只有在人均超過6000美元後才會開始真正重視進入物流效率的全面提升,這個時候,產業的發展更多依賴於整個服務體系的完善和優化。現在人均GDP就在五六千美元的這個坎上,所以下一個階段物流肯定會大放異彩。這時候你去布局物流來不及了,你要提前幾年進入才行。安全生產:在不同的人均GDP階段它也不一樣,所以跟安全生產相關的產業,它待遇不一樣。不足1000美元(事故的高發期)——1000至3000美元時(事故的易發期)——3000至5000美元(事故的轉型期)——5000美元以上(事故的下降期)環保:根據發達國家經驗,人均在小於10000的時候,環保力度一定是不夠的。但是過了10000美元,環保的力度會極度加大,治理污染的費用會極大的投入。所以那個時候,靠低環保成本來維持高利潤的企業一定會死掉,而從事環保產業的公司一定會有全新的增長。社會保障:10000美元階段,社會保障水平上升很快,超過10000美元後社保增長放慢,超過20000美元後社保水平開始回落。2000至10000美元之間,保費增長率可以達到15%至20%。
沿著人均GDP軌跡尋找產業機會(房地產)世界銀行研究報告:一個國家的住宅產業在人均GDP在400美元時開始起步;至1500美元時,進入穩定的快速增長期,至3000美元時達到增速的峰值。所以到這個時期會開始出現像萬科這樣的公司,規模化地產。一直到10000美元時才進入平穩期。人均GDP超過16000美元時,住宅業就會開始衰退。如果用這個結論來分析我們現在中國的房地產業,那麼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中國房地產業,這次國家調控造成的低迷現狀,還不是這個產業真正的衰退期。為什麼,因為我們的人均GDP才到5000,就算到了16000會衰退那還有很長的時期。住宅業是這樣的狀況。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歷史表明,當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時,進入消費升級階段,對大宗商品如:房屋、汽車和品牌產品的消費需求加速,並推動自身經濟的高速增長。中國自2001年人均GDP過1000美元,開始帶動一系列的大宗商品的消費。2003年,我國人均GDP1270美元/人,住房消費開始進入快速增長期,2005年中國人均GDP已超過1500美元/人,住房消費增速超過20%。自2001年中國房地產消費市場的興旺拉開了中國進入消費升級周期序幕。1、城鎮化:1000美元城鎮化開始起步,3000美元加速發展,中國現狀就是這樣。5000美元城市發展空間全新拓展,新城作為城市發展新空間,世界範圍內,我看到的現狀是這樣,英國、美國、法國、德國、日本、韓國,現在我們中國也都在大範圍建設新城。10000美元時,城市空間結構就從「單中心」向「多中心」開始轉變。像CBD原來是個中心,後來變成遠郊區集合居住區,後來變成一個中心城市衛星城市。像美國芝加哥洛杉磯那一帶一樣,是個都市群地區。2、地下開發:2000美元地下開發興起,3000美元有序化、規模化開發利用城市地下空間資源。3、地鐵:2000美元時開始廣泛開發,3000美元之後高水平開發。4、城市綜合體或大型Mall:5000美元開始興起,逐步成為城市居民消費的主流生態,街店和單體百貨大樓一定會貶值衰落,因為人會越來越少。
5、文物:3000至8000美元時,歷史文化遺產最易遭破壞。沿著人均GDP的變遷軌跡,每一個階段都出現相應的經濟現象和社會現象,產業的機會與風險,盡在其中。按這個思路,可以推測出當前和未來的產業潮漲與潮落、興衰和更替、機會與風險。當然,每個時代、每個國家、每個地區,都有其特點與個性,按這個思路進行分析和判斷的時候,不能絕對化、刻板化,需要根據時代和國家的特點進行調整。按人均GDP水平來看,你所在的行業、所從事的業態,處在哪個發展階段?還有多長的生命周期?未來會有怎樣走向?附文:人均GDP不同階段的經濟發展特徵人均GDP 是一個很靈驗的指標,它到達什麼水平,就必然出現什麼樣的消費現象和產業現象,相應地就出現什麼樣的商機。研究發達國家的這個演變軌跡,然後對應中國走到了哪個階段,這是分析商機走向和商潮變遷的一條認識路線,很管用。我們認為:沿著人均GDP 看產業興衰和商機變遷,應該是一種基本的思維方式。一、經濟發展階段的基本判定人均收入水平是判斷經濟發展階段的總體性指標,主要有以下兩種判斷標準:(一)世界銀行標準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是20 世紀後半葉以來經濟學家研究經濟發展進程的重要依據。20 世界70 年代中期,世界銀行在其年度發展報告中開始將國家按照人均國民生產總值(GNP)分類,後改為按照人均國民收入(GNI)分類。世界銀行對經濟發展階段的分類指標較為普及,是當今許多經濟學家判斷一個國或地區經濟發展程度的重要依據之一。世界銀行有兩種分類方式,且兩者密切聯繫。一種是將國家或經濟實體劃分為四個收入檔次,分別為低收入、下中等收入、上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國家。這一分類標準非常明確且每年調整一次。2007 年的分類標準為:人均GNI 低於905 美元為低收入經濟體;人均GNI 在906 美元至3595 美元之間為下中等收入經濟體;人均GNI 在3596 至11115 美元之間為上中等收入經濟體;人均GNI 在11116 美元以上為高收入經濟體。按照此標準,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均GDP 處於3000 到10000 美元時,屬於上中等收入經濟體。
另一種是在這四個收入檔次類別基礎上,又劃分為「發展中經濟」和「發達經濟」兩個類別。在世行官方文件中,「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被籠統地成為「發展中國家」,高收入國家則被稱為「發達國家」。世界銀行金融信貸政策對這兩類經濟體也有明確的收入「門檻」界限。按照1989 年世行有關補充界定,這個「門檻」的收入界限是以1987 年美元。購買力計算的人均GNI 為6000 美元。在此收入門檻以上,便劃入「高收入國家」或「發達國家」之列。這一門檻每年隨美元購買力或價格指數的變化而調整,2007 年世行確定的高收入或「發達經濟」的收入門檻為11116 美元。(二)錢納里的工業化階段理論在現有國內外經濟發展階段理論中,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發展經濟學家錢納里的工業化階段理論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錢納里階段劃分標準認為工業化是以經濟重心由初級產品生產向製造業生產轉移為特徵的;他把現代經濟增長理解為經濟結構的全面轉變,把隨人均收入增長而發生的結構轉變過程劃分為3 個階段(表1)。二、人均超過GDP3000美元後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人均GDP 達到3000 美元,這是經濟體在發展過程中所處的一個重要轉折時期。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美、日、歐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相繼實現了人均GDP3000 美元的跨越。從這些發達國家的經驗和國際經濟發展軌跡來看,人均GDP 超過3000 美元的國家和地區,在向高收入國家和地區行列邁進時,經濟發展有許多顯著的共性特徵。(一)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1、總體經濟保持高速增長從國外的經驗看,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高速增長期往往出現在人均GDP 3000 美元前後,而且這一高速增長期大多會持續較長時間。如日本從1961 到1973 年保持了12 年的高速增長,GDP 年均增速達到9.8% ;希臘從1961 到1973 年平均7.7% 的增長速度保持了12 年;截止到1994 年,韓國的高速增長已持續了11 年;新加坡與香港的高速增長期則達33 年之久。由此可見,在人均GDP 3000 美元前後,總體經濟保持一個較長時期的高速增長是完全可能的。2、人均GDP 水平加快提高
在總體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經濟實力與經濟發展水平提高的速度也進一步加快,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各國人均GDP 變化的速度得到證實。統計結果同時顯示,較晚進入經濟起飛階段的國家,其經濟水平提高的速度相對較快。如50 年代末期進入起飛期的德國,人均GDP 每增加1000 美元所用的時間分別是9 年、6 年和3 年,快於較早時期開始經濟起飛的英國和法國(分別是13 年、7 年和3 年);60 年代後期開始經濟起飛的日本又快於德國,人均GDP 每增加1000 美元所用的時間分別只有6 年、3 年和2 年。可見,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後起國家可以通過借鑒別國或地區的發展經驗、引進先進技術等手段來加快發展,形成所謂後發優勢。(二)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升級1、產業結構趨向高級化第三產業上升為主導產業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起主導作用的產業是不同的,因此就有了不同的產業結構。歷史地觀察美國、日本及香港地區產業結構演進的歷程發現,雖然他們人均GDP 為3000 美元左右的時間分別出現在50 年代、60 年代和70 年代,卻共同呈現出第三產業比重持續上升,第二產業穩中趨降,第一產業持續下降的趨勢,而且第三產業的比重均超過50%,居三次產業之首。就城市性地區香港而言,由於第一產業可以完全退出經濟領域,使第三產業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當時的第三產業比重已經超過60%。由此可見,人均GDP3000 美元後,第三產業成為主導產業並持續上升,在不同國家和不同歷史時期具有普遍性,是該階段經濟發展的規律性特徵。2、工業化水平進一步提高世界經濟的發展過程主要表現為工業化的過程。在工業化過程中,經濟結構的變化表現為產業結構的變化和工業內部結構的變化。根據工業先行國家工業化的總結髮現,工業化過程包括以輕紡工業為主導的起步期;以鋼鐵、機械、汽車、耐用消費品等重、化工業為主導的擴張期;以組裝工業和深加工化為特徵的成熟期。伴隨著工業化的推進,生產要素的構成,從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向技術、知識密集型轉移。工業化將進入成熟期,對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提出新的要求。從世界主要國家工業化的歷程看,人均GDP3000 美元後,將進入以工業重型化和技術先進產業為主導的工業化成熟期。3、城市化在第三產業推動下進一步發展城市化與經濟發展水平提高和經濟結構的演進密切相關。有資料表明:首先,城市化的速度因工業化的不同時期而不同,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在工業化的起步期,城市化率緩慢增長,可達到30% 以上;在工業化的擴張期,城市化率年均增長率是工業化起步期的1.5-2.5 倍;到工業化的成熟期城市化的速度有所下降。其次,由於第三產業特別是服務業本身對區位集聚的依賴高於工業,使城市化的進展與第三產業發展的相關性高於與第二產業的相關性,在工業化的後期,城市化的發展主要依賴於第三產業的發展。第三,由於第三產業本身具有集聚出效益的特點(所謂「店多攏市」),第三產業既推動城市化的發展又依賴城市化的發展,第三產業與城市化發展相輔相成互為推動。(三)經濟增長質量改善
經濟增長不僅意味著規模擴大和速度提高,更重要的是經濟增長質量的改善。發展經濟學研究表明,經濟發展往往經歷由粗放到集約的過程,即由重視量的積累到重視質的提高。逐步實現以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高效益為標誌的速度、質量和效益統一的增長。1、經濟效益水平明顯提高從反映經濟效益狀況的主要指標勞動生產率看,在人均GDP 3000 美元後,經濟效益水平明顯提高。2、經濟增長的穩定性明顯增強觀察人均GDP3000 美元前後經濟增長率變化的軌跡,我們可以發現這樣的規律:人均GDP 到達3000 美元之前,經濟的增長尚不穩定,雖然會有高速甚至超高速增長的年份,但波動較大;當人均GDP3000 美元後,經濟增長的穩定性明顯增強。三、人均超過GDP5000美元後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國際經驗表明,當人均GDP 達到5000 美元後,經濟的快速發展不僅帶來了經濟總量的增長,還更加帶來了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利益關係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樣化。總體上看,目前國際上經濟發達國家主要分兩個部分:一是來自像美國、英國、法國等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二是主要來自韓國、新加坡等部分新興工業化國家。這些國家在進入人均GDP5000 美元之後,經濟發展主要呈現了如下一些基本特徵。(一)在相當長時間內經濟發展既穩又快發達國家跨越人均GDP5000 美元後,經濟發展速度不斷加快。從增長率方面看,一般認為,經濟增長率在1% ~3% 為低速增長,3% ~5% 為中速增長,5% ~10% 為高速增長。從人均GDP 每上升1000 美元所用時間看,在人均GDP5000 美元前,法國、英國等國人均GDP 每上升1000 美元平均需要近8 年,日本、韓國等國所用時間則在4 年左右。而在人均GDP5000 ~10000 美元期間,美、日、英、法等發達國家人均GDP 每上升1000 美元分別只用1、1.8、1、1.2 年,所用時間比前者縮短了4 ~8 倍。發達國家在人均GDP5000 美元後,不僅發展速度快,而且穩定性也在提高。(二)服務業成為三大產業中的主導產業
在人均GDP 5000 美元後,美、日、英、法等國著力推動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服務業逐漸成為了主導產業。在三大產業中,美、法、日、英、意等國農業在前一階段持續下降基礎上繼續穩中有降,工業在高速增長後逐步回落,而在服務業方面,由於各國大力發展金融、市場中介服務、房地產、專利、版權、商標和設計等新興產業,促使服務業加快發展,從而不斷提高其在三大產業中的地位。到了人均GDP10000 美元時,日、英、意三國的服務業在GDP 中比重分別達到的54.4%、60.9%、62%,總量成為三大產業中的龍頭老大。(三)消費需求居於三大需求之首在人均GDP5000 美元之前,發達經濟國家基本處於工業化時期,投資在三大需求中處於主導地位,而到了人均GDP5000 美元之後,由於居民消費快速擴張,總消費逐漸成為三大需求中的主力。在整個70 年代,美、日兩國年人均居民消費額分別提高了4300 美元和4315 美元。居民消費的不斷擴大,使總消費替代總投資,成為發達國家三大需求的主導地位。以美國為例,美國在進入人均GDP5000 美元的1970 年當年,消費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已經超過投資貢獻率30.3 個百分點,1980 年又進一步擴大到了35.5 個百分點。(四)技術創新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有關研究表明,要素驅動、資源驅動、創新驅動和財富驅動是經濟增長從低到高的四個階段。一般而言,當一國的研究與開發經費(R&D)支出相當於GDP 的比重少於1% 時,基本處於技術引進與應用層次,自主創新能力較弱;處於1% ~2% 時,具有較強的引進、消化、吸收能力,但自主創新能力仍不強;超過2% 時,自主創新能力較強,創新成為經濟增長主要的驅動力量。從發達國家發展實踐看,在人均GDP5000 美元前,發達國家基本處於資源驅動經濟增長階段,而人均GDP5000 美元後,發達國家重視創新在經濟增長中的巨大作用,不斷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如美、英、德三國在進入人均GDP5000 美元時,其R&D 支出相當於GDP 比重分別達到2.47%、2.13%、2.33%,均呈現較強的自主創新能力。(五)對外貿易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在達到人均GDP5000 美元後, 發達國家對外貿易繼續保持強勢地位, 進出口貿易增長高速而又平穩。如美、日、法、韓等國在人均GDP5000 ~10000 美元階段,其進出口貿易額年均增長率分別達到18.6%、19%、15.9%、12.1%。四、人均超過GDP10000美元後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資料,以2000 年美元價格計算,20 世紀50 ~80 年代,主要發達國家的人均GDP 達到10000 美元,直到2008 年,僅有美國、日本的人均GDP 超過30 000 美元,見表3。通過研究發現,進入人均GDP10000 美元發展階段後主要發達國家和國際大都市的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以下特徵。(一)產業結構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20 世紀50 年代以來,以信息技術、知識產業發展為主要標誌的知識經濟使西方社會進入後工業化時代,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為服務業的發展提供了推動力。發達國家在進入人均GDP10000 美元發展階段後,第三產業佔GDP 的比重具有顯著優勢。1970 年,日本第三產業佔GDP 的比重僅為47.2%,到1993 年,該比重上升至57.6%。1980 年,法國第三產業佔GDP 的比重為62.0%,到2004 年,該比重上升至75.8%。1970 年,美國第三產業佔GDP的比重為64.0%,1997 年,美國第三產業佔GDP的比重也已經達到71.7%。同時,為適應後工業社會國民經濟服務化的轉變,國際大都市的城市功能逐漸由生產型向服務型轉變,產業結構開始進入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階段。(二)結構升級以科技引領為主導進入人均GDP10000 美元發展階段後,國際大都市產業結構升級的驅動力以科技引領為主,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工業結構的深加工化趨勢,由以原材料工業為主逐步轉向以深加工工業和組裝工業為主,工業增長對能源、原材料的依賴程度逐步下降,越來越多地依賴於資本和技術投入,特別是高新技術投入;二是現代製造業地位呈上升趨勢。隨著傳統製造業的衰落,一批現代都市產業( 如服裝、印刷出版、食品等) 和高新技術產業迅速興起,進而帶動技術密集的現代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比重的上升;三是技術集約化趨勢。(三)產業布局呈現新型產業分工格局進入人均GDP10000 美元的發展階段後,國際大都市的產業布局演變表現出兩個主要趨勢:一是製造業郊區化趨勢。隨著工業企業內部分工的不斷細化,很多企業按照產業鏈的要求,將處於產業鏈中間環節的大規模生產活動向大都市區外圍或其他地區轉移,同時把公司總部、研發、設計和銷售中心留在市中心,大都市更多地表現為研發設計中心,而不是生產中心,逐步形成在近遠郊及周邊重點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現代製造業基地和在中心城區建設現代都市產業基地的新型產業分工格局;二是都市產業在舊工業區的重新繁榮。現代建築技術和生產技術的發展,提高了空間利用效率,為以服裝製造業和印刷出版業為主的都市工業在城市中心布局提供了可能。經驗表明,都市產業往往集聚於衰落的舊工業區。(四)城市空間結構從「單中心」向「多中心」轉變進入人均GDP10000 美元的發展階段後,國際大都市以建設「新城」來替代「卧城」,城市空間結構從「單中心」向「多中心」轉變。二戰後,由於工業城市的擁擠、高犯罪率以及生態環境惡化,加之高速公路與家庭小汽車普及,美國聯邦政府對新購房子的減稅與貸款等優惠政策,大量城市中產階級為追求自然生活而遷移到郊區,產生了大量的「卧城」。這些「卧城」給人們日常生活帶來很多不便,對通勤交通也造成了很大壓力。後來這些「卧城」在原有單純居住功能的基礎上,增加了產業、基礎設施、社會配套服務設施等很多原來只有中心城市才具有的職能,從而形成了一種具有相當獨立性的、功能齊全的新型城市即「新城」。「新城」的產生在很大程度上疏解了美國在工業化後期城市中心區所承受的壓力。(五)社會民生注重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和福利水平進入人均GDP10000 美元的發展階段後,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總體消費水平顯著增加,1959-2000年,美國的個人消費開支年均增長3.6%,消費開支在國內總需求中的比重達到65%,同時,美國居民的消費結構不斷升級,食品消費支出由1960 年的24.4% 下降到1998 年的13.5%,而以發展、享樂為主的消費佔據主導地位,特別是住房、汽車休閑娛樂、投資、旅行和教育等方面的消費。住房消費支出所佔比重一直占絕對優勢,從1960 年的29.0% 增加到1998 年的33%。與此同時,技術革新和進步極大地推動了新產品和服務的普及,有線電視、電腦、電子玩具和遊戲、行動電話服務、網路服務以及新開發的醫療服務等成為消費者熱衷的新領域。(六)生態環境建設崇尚人與自然和諧進入人均GDP10000 美元發展階段後,紐約、倫敦等國際大都市在優化生態環境方面有以下經驗:力促各領域節能、節水;推行資源和廢棄物減量化,提倡污染預防;積極促進廢棄物資源化再利用;大力發展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研發和應用。重視城市綠地的生態功能,如倫敦規劃中明確綠化的目的在於「限制都市膨脹,保護農業,保存美和休閑」,1969 年倫敦綠化帶擴展為31 萬公頃,綠地總面積達800 公頃。大倫敦外圍還有一條面積達2500 平方千米的綠化地帶環繞。(七)中產階級「空洞化」現象明顯進入人均GDP10000 美元的發展階段後, 發達國家的社會階層中,中產階級的「空洞化」現象日益明顯。1998 年,美國最上層1% 人口的最低收入是23 萬美元,而中產階級的年收入通常在25000 ~99999 美元之間。以這個標準來看,上世紀90 年代後期美國中產階級的狀況比10 年前更糟,在紐約、加利福尼亞、康涅狄格州和華盛頓特區,中產階級的收入明顯下降。許多中產階級的家庭被迫遷出這些地區,而另一些收入較低的家庭移進來,導致這些地區的中產階級數量越來越少,出現「空洞化」的現象。附文:沿著經濟時差的軌跡尋找產業機會因為稟賦差、地域差、觀念差等因素,各國各地區發展有先後、貧富有差距(人均GDP是關鍵指標),經濟在一些國家或地區先發展起來,然後才輪到其他國家或地區繼起跟上,出現所謂的「區域經濟時差」現象。發展先行區域的可複製驅動因素,遲早傳到發展落後的區域,進而帶動落後區域的經濟快速增長,後來者瞄準先行者的狀況而動,探索和學習成本可大大降低,這就是所謂的後發優勢。這個現象,大家都知道,是個很正常的狀態,大家也非常的熟悉。舉個例子,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的時間:日本的60年代相當於美國的50年代,香港70年代追上了60年代的日本,這些都是區域的國與國之間的經濟時差。我們國家各個省市的經濟時差差異如下:經濟時差示例:2012年中國各省人均GDP排序及最接近的國家◆上海(人均GDP為73297元,約合10827美元)≈沙特◆天津(人均GDP為70402元,約合10399美元)≈匈牙利◆北京(人均GDP為70251元,約合10377美元)≈斯洛伐克◆江蘇(人均GDP為51999元,約合7681美元)≈白俄羅斯◆浙江(人均GDP為49791元,約合7355美元)≈亞塞拜然◆內蒙古(人均GDP為47032元,約合6947美元)≈土耳其◆廣東(人均GDP為43596元,約合6440美元)≈哈薩克◆山東(人均GDP為41 147元,約合6078 美元)≈南非◆遼寧(人均GDP為40003元,約合5909美元)≈哥斯大黎加◆福建(人均GDP為37404元,約合5525美元)≈古巴◆吉林(人均GDP為31232元,約合4613美元)≈阿爾及利亞◆河北(人均GDP為28108元,約合4152美元)≈阿爾巴尼亞◆湖北(人均GDP為27614元,約合4079美元)≈安哥拉◆陝西(人均GDP為26847元,約合3965美元)≈模里西斯◆黑龍江(人均GDP為26101元,約合3855美元)≈烏克蘭◆寧夏(人均GDP為26073元,約合3851美元)≈瓜地馬拉◆新疆(人均GDP為24841元,約合3669美元)≈埃及◆湖南(人均GDP為24210元,約合3576美元)≈薩爾瓦多◆青海(人均GDP為24000元,約合3 545美元)≈土庫曼◆海南(人均GDP為23665元,約合3495美元)≈土庫曼◆河南(人均GDP為23398元,約合3456美元)≈薩爾瓦多◆江西(人均GDP為21170元,約合3127美元)≈蓋亞那◆四川(人均GDP為21013元,約合3104美元)≈亞美尼亞◆廣西(人均GDP為20645元,約合3049美元)≈史瓦濟蘭◆安徽(人均GDP為20610元,約合3 044美元)≈約旦◆山西( 人均GDP為20 391元,約合3012美元)≈納米比亞◆西藏(人均GDP為16903元,約合2496美元)≈剛果(布)◆甘肅(人均GDP為16 031元,約合2 368美元)≈伊拉克◆雲南(人均GDP為15 707元,約合2320美元)≈萬那杜◆貴州(人均GDP為13 221元,約合1953美元)≈印度◆澳門≈卡達◆香港≈新加坡以上是中國12年的各省人均GDP的排序以及世界範圍內最接近的國家。上海人均GDP跟沙特是相接近的,很靠攏。人均70000,約合10000多美元。如果從上海起飛、從北京起飛去往世界各地最發達的地方,一定不會感覺到有什麼落差,一定會感覺上海比巴黎發達多了。就是因為它已經到那個程度了。若把中國各省GDP拿到全球國家排名,廣東排第14,山東、浙江、江蘇都進入了前10。江蘇遠遠超過浙江,江蘇的總量比浙江大。中國各地區之間的區域經濟時差現象,也很顯著。因為這樣的經濟時差,所以中國的中西部地區的發展擁有兩個參照系:一是東南沿海發達地區,二是人均GDP水平相當或較高的世界各國。所以到現在為止,中國的經濟大勢起了,中西部的落差還是很大。如果說政府和企業家觀念跟得上的話,像這樣的情況完全可以實現「彎道超車"。例如江西,完全可以繞開工業化直插後工業化階段。現在江西在走工業化道路,承接東南沿海的產業轉移。這是愚蠢至極的戰略布局。江西完全是具備條件繞開工業化直插後工業化階段的,工業化應該是直接從沿海地區甩到中西部地區,那麼,江西就能夠體現出後工業化時期的生態文明和美好的「人類天堂」。所以像中西部落後地區它的後發優勢很強。如果我們的觀念跟得上,策略得當戰略得當的話,在目前的這種全球的中國大勢下,它完全具備彎道超車異境突險的能力。像有些企業已經開始了中西部欠發達區域的戰略布局,例如聯想將這些中西部區域定義為「新興市場」,就像美國把俄羅斯、印度、東盟定位為新興市場一樣的道理。所以區域經濟時差這個概念非常重要,實際上發達區域的昨天和今天,就是發展中區域的明天。發達區域昨天和今天發生的產業現象和機會興替,將在發展中區域的明天不期而至。今天的北朝鮮,就是1978年附近的中國廣東。所以在中國我非常看好北朝鮮附近的丹東,如果北朝鮮哪天改革開放了,丹東就是東北的香港了。深圳改革開放的時候,最先發財的都是最先闖深圳的大陸人,所以香港發財了。那麼現在北朝鮮機會無窮,它之於中國東北的商人來說,就類似於1978年的廣東之於香港和澳門的老闆。今天的越南,就是90年代中早期的中國。如果說現在帶著那個階段中國的社會洞察和商業經驗的人,去越南做生意,勝算就大很多,甚至可能一切機會你都有先見之明,盡在掌握之中。我接觸到幾個台灣朋友在大陸做生意,在上海做房地產,那生意做的是太漂亮了,沒有一步是他沒跟上的。我就問他是怎麼做到的?他就說,時代發展到這個地步了,我很清楚上海接下來發展的是什麼,需要的是什麼。人均GDP沒發展到4000就去做別墅那必死無疑,但是人均GDP現在都到5000了還不去做別墅那就是錯失良機。所以現在這個階段應該就是炒商戶,炒市中心的公寓,炒近郊區的別墅。一清二楚。為什麼?因為他經歷過台灣的這個過程,他很清楚這個階段需要什麼,下個階段需要什麼。今天一線城市的流行消費,就是二三線城市明天和四五線城市後天要興起的消費現象。今天的香港,就是明天的深圳;今天的上海,就是明天的武漢。以此類推,興替與機會看得見。沿著區域經濟時差的軌跡尋找產業機會,是一個簡單有效而又踏實靠譜的思維方式。中國人均GDP達到10000~30000美元的時候,經濟和社會將會怎樣?且看這些國家對應的年代,那是一個重要的參照。當然不是絕對的、100%對應的參照。主要發達國家人均GDP10000~30000美元的起始年份(資料來源:世界銀行資料庫)你想知道北上廣深等大都市未來哪些服務業會興盛、哪些服務業會衰敗嗎?沿著區域經濟時差的思路,看看下錶即可前瞻未來。人均GDP10000美元後國際大都市的服務業類型參考資料:林毅夫基於經濟時差理論,提出「發現增長六步驟」,雖然是針對國家政策的,但對企業家發現產業,有異曲同工之理:用經濟時差概念,尋找產業機會。第一步:找出與自身產業結構類似、且人均收入約為其兩倍的、發展迅速的國家或地區作為參照模型。找出被參照國在過去二十年增長迅速且可交易的產業;第二步:如果參照國里已有民營企業進入上述產業(不管這些產業是已經出現的還是正在出現的),政府應識別造成這些企業無法良性發展或者阻礙後來者進入該產業的障礙,採取措施消除這些障礙;第三步:如果參照國中沒有民營企業進入上述已經在被參照國發展迅速的產業,政府應採取措施吸引外資進入這些產業。這些外資應該來源於第一步中已經識別的被參照國,也可以在這些產業中培育本國新企業;第四步:除了培育上述被參照國內發展迅速的產業,政府也應該注意識別本國民營經濟體在新產業里的成功創新,支持它們發展壯大;第五步:在基礎設施落後、商業環境不夠友好的國家裡,經濟特區和工業園可以用來消除企業進入的障礙、吸引外資和形成產業集群;第六步:政府應當為已經識別的上述「先鋒式」企業提供限定期限的稅收優惠、直接信貸投資和外匯支持。推薦閱讀:
※我是個窩囊廢怎麼辦?25歲的人生?
※實習心態應該是怎樣的?
※如何才能高效率地完成不喜歡的工作任務?
※最能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性格ENFJ職業規劃要素
※一波三折的買房路(3)-談判,第一印象很關鍵!
TAG:職業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