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宏教授:國民感性素質的培養,要通過藝術教育來實現

周海宏,現任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研究所處長、專職研究員。主要從事音樂心理學、音樂美學教學與研究工作。坊間也稱他為當前中國音樂心理學研究第一人,是公認的積極於音樂普及工作的中國音樂普及第一人。

正文

很多家長有個疑問,買一般的鋼琴還是一步到位買個高端鋼琴?其實在學琴的目標問題上,家長們是高度盲目的。

很多家長都會相信,只要努力,就會成功。但我想告訴各位,天道未必酬勤,努力未必成功。一個人能不能成功,不僅取決於他的努力,還取決於天賦。

我的百米極限14秒,不練20秒,練完18秒,努力練16秒,練到吐血14秒。而劉翔百米極限10秒,不練14秒,練完12秒。劉翔不練跑的都比我快,我練到吐血,都沒有劉翔快。這是上天決定的。

能夠取得偉大傑出成就的那些人,他們是極小概率事件中天賦特別高的人。

一個正常人的能力越提升,就越接近自己的潛能極限,困難就越大,最後這是一個永不相交的鑒定線,無論如何都沒有辦法超越自己天賦的極限。

在中央音樂學院,水平最高的人不是最用功的人,最用功的人不見得是水平最高的人。

有的孩子學習跳音的動作,幾個月都不會,有的孩子上手就會。有的孩子學琴達到4、5級的時候已經非常難了。而有的孩子,在7、8級的時候還能輕輕鬆鬆過關。

曾經有過一個調查,在中央音樂學院、天津音樂學院和瀋陽音樂學院。調查的附中孩子,從開始學琴,到大約達到業餘考級最高級,平均用了3年。其中,包括一些年齡大才能學得樂器。

所以,有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如果我們的孩子每年都只能考一級的話,那麼就能斷定,他將來不是一個從事職業音樂工作者的那個天賦。

很多家長都有種想法,再努力點不好嗎?想通過100%的努力,把孩子天賦挖掘到極限。

但是,告訴大家,千萬不能這麼想。

當你付出一點努力的時候,痛苦感很低,但取得的成就很大,使孩子的學琴動機感很強。當再努力的時候,痛苦感緩慢上升,但成就感極大,成就的快樂減去努力的痛苦,這時的差值是最大的。這時孩子的快樂感最強。

當想把努力發揮到極致的時候,成就開始緩慢增長,但痛苦感開始直線上升,此時成就和痛苦相比已經是負數。

音樂行業和其他所有行業一樣,都有一個金字塔型的層級結構,越往頂層,人數越少。

在音樂領域,努力的程度與成就的高低並不成正比關係。那些在音樂領域取得較高成就的人,尤其是那些取得極高成就的大師級人物,並不比那些沒有取得成就的人更用功,核心原因是他們的天賦,而不是他們的用功。

那些取得巨大成就的人並沒有大家想像中那麼苦。最關鍵的是,他們做出的努力,不一定比成就小的人多。以相同甚至較少的努力,獲得了很大的成就。是因為,他們有著常人無法企及的天賦(潛能)。

孩子學琴後的三種可能

一個孩子學琴後的結果,無外乎以下三種可能性:

1、成為一個職業音樂工作者。

2、成為一個音樂愛好者。

3、通過學琴獲得音樂教育之外的效果。

對於那些有天賦的人,他們有可能成為音樂工作者。很多音樂家,都是在家長的期待下,通過超負荷的努力,成為音樂家的。

在改革開放以前,中國既沒有古典音樂,也沒有流行音樂。但流行音樂在80、90年代呈爆炸式增長,現在已經是飽和狀態。古典音樂卻一直在上升,學琴的孩子越來越多,音樂會越來越多,音樂廳、歌劇院也越來越多。

古典音樂正在呈著一個緩慢,然而非常強勁的上升勢頭。

音樂和所有的行業一樣,就是這個社會上不可或缺的行業,是最偉大、最複雜、最有毅力的一個行業。所以當你決定從事音樂職業的時候,你有可能成為大師級的明星,但這個概率是非常低的。但是,音樂是個非常值得從事的行業。音樂行業,是幸福指數很高的行業。

學琴教育過於「專業化」問題

過於專業化是中國父母非常嚴重的一個問題。這種過於專業化導致教學成本過高,破壞孩子學習的動機,更嚴重的是破壞了孩子童年的幸福,浪費了孩子童年寶貴的時間。

學琴苦,成為了全社會的共識。我們所有人都有責任,我們親手扼殺了這個行業的健康發展,也扼殺了孩子有可能享受的音樂生活。任何一個技能化,操作性的專業活動,如果要專業化訓練的話,勢必都是非常苦的。

我們做過調查,不足2%的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後能夠成為器樂演奏專業。但我們對100%的孩子提出了技能化、專業化的要求。當一個老師特別自豪的說;「我對學生特別嚴」、「我的學生特別正規」的時候,請這樣的老師去反省,你這樣的教育,能使多少孩子熱愛音樂。

過於專業化之所以成為問題,在於專業化的要求導致了高度的學琴壓力,降低了演奏的樂趣。正是這些非常苛刻的要求,使得很多孩子「學了一門技術,恨了一門藝術」

我非常非常期待葉濱先生的理念和你的實操能夠把孩子快樂學琴的時代帶進來。我們不僅僅需要音樂家的教學,還要有更多人的,在實操層面上讓孩子快樂學琴。

業餘學琴的目的是什麼?

我們的教育存在很嚴重的問題,這個問題我把它概括為:教育結構失衡,程序失當。

教育結構失衡:影響人一生成功和最重要的素質,沒學。

程序失當:所有的素質發展都有一個關鍵期。關鍵期內抓住訓練,事半功倍。錯過了關鍵期事倍功半,亡羊補牢,為時晚矣。

很多家長都把孩子的每一分時間用在了學習上,但是我想告訴在座各位。當你讓孩子每一分鐘都在學校學習的時候,你剝奪了孩子感性素質的培養。

感性智慧,把技術變成藝術,讓產品成為作品。在這個時代,當全民族邁向小康的時候,你會發現,小康時代和溫飽時代最大不同就是,小康時代是人的感性時代全面升級的時代。因此,小康經濟是感性經濟,在這個時代中,企業家和員工的感性素質,對你的生存發展有著生死攸關的影響。

在我國,凡是需要品質的行業,我們更相信外國品牌。我們只能在低端產品做價格水平,然而在高端產品上「拱手投降」。我們分析一下,我認為在中國的企業家分為三代:

第一代,是改革開放,那是勇者為王的年代,地痞流氓打打殺殺,沒受過教育都能掙錢。

第二代,90年代成長起來的企業家,受過良好的教育,他們的核心競爭力是知識力量。

我們呼籲的是第三代企業家,他們以喬布斯為代表,他們具有很高的藝術修養、人文情懷、感性素質、感性智慧,他們將引領這個時代的未來。

如果一個人的感性素質低,千萬不要投入到需要感性素質的行業,不然會被無情的淘汰。

缺乏感性素質,在生活中的表現

這都是在我們國家最核心的地區拍到的照片,我們經濟這麼發達,但我們還有這麼爛的市政。我們有大量的環境問題,是那些感性素質很低,審美素養很差的人因為他們的工作所造成的。

在美麗的世界名勝,七星公園中,滿公園都是大雕塑。我想說的是,如果領導幹部素質低,他們越努力,造成的破壞就越大。

北京玉淵潭效仿香港的大黃鴨,在園中搞了一個黃蛤蟆,廣州搞了一個粉蛤蟆。

請大家想想,這些是不是花巨資建成的?是不是需要決策的?

我們要從根兒上去解決這樣的問題,讓全社會、全民族,特別是領導幹部,有審美追求,有感性素質唯有這樣,才能夠從根本上去解決問題。

感性素質/智慧的培養,要通過藝術來實現。讓全社會都來重視藝術,重視藝術教育,重視個人藝術素養。缺少藝術審美的人生,是枯燥乏味的人生;缺少藝術教育的民族,是文明落後的民族;缺少審美追求的社會,是野蠻生長的社會。

學琴在藝術教育中四大優勢

優勢1. 音樂是最感性的藝術,音樂是最純粹的藝術。

優勢2. 音樂是最早產生審美反應,可以最先正規訓練的藝術教育。

優勢3. 學琴教育提供了最複雜的綜合刺激。

優勢4. 音樂是培養創造力、想像力的重要平台和抓手。

90%的現實信息來自於視覺,人偉大的理性能力來自於語言的運算平台,這兩項很多都來自理性的判斷。唯有音樂,沒有視覺的造型,沒有語言的符號,它是最純粹、最感性的教育。音樂教育是最集中、最直接、最有效的提升人感性素質的教育。

學琴教育為什麼要儘早?

因為童年是審美素質發展的關鍵期。讓孩子早認字,早識數未必有用。2歲能識字的孩子,到了16歲,語文未必有其他孩子強。3歲能算數的孩子,到了16歲,數學能力未必有其他孩子強。反而,你侵佔了孩子最寶貴的感性能力發展時間。

童年應該是審美教育,人格教育的關鍵期。

6-8個月大的孩子可以跟著音樂律動,1歲大的孩子可以跟著音樂跳舞,音樂這一藝術門類最能夠給低齡孩子以美的感受和美的快樂,音樂教育是可以最早啟動的系統化教育。

童年的藝術教育,音樂是最重要的。甚至,沒有音樂伴隨,童年人格教育沒法進行,而有了音樂教育,人格教育都可以在一歲時開始。

藝術教育,是感性素質的最好抓手。要想獲得一生的幸福,不僅要擁有獲得幸福條件的素質,還要擁有體驗幸福感受的素質。

通過學琴熱愛音樂,通過音樂熱愛藝術,通過藝術熱愛生活,通過生活體驗幸福,通過藝術教育,提升感性能力,感性素質和感性智慧,為孩子的未來和成功鋪路。

所以,孩子童年接受的第一個教育,就應該是音樂教育。

但傳統的音樂教育過於枯燥,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呢?

「於斯智能鋼琴集體課教室」快樂學琴,成長看得見告別傳統枯燥的音樂教育,讓家長可以在家陪伴孩子一起學習,營造了健康、幸福的親子關係。通過學習音樂來培養感性素質,陪伴孩子一起收穫幸福的人生,讓中國誕生更多快樂的「鋼琴家」。

於斯微琴房

一個音樂教育夢想起飛的地方!

諮詢電話:13671612710


推薦閱讀:

大師另一面丨舒曼:樂壇的文藝青年!

TAG:鋼琴家 | 鋼琴學習 | 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