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厚嫁,看中國古代女子的嫁妝都有什麼?

詩歌《氓》中記載:「以爾車來,以我賄遷」,描述了當時的衛國女子出嫁時的情景。你駕著馬快來吧,我帶著嫁妝嫁到你家去,可見嫁妝這一風俗是由來已久的。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嫁妝大多還都是一對枕套或者兩床被子,到了八十年代流行「48條腿」「三轉一響」。如今的嫁妝車子,家電甚至房子也都是我們常見的。古人呢?不僅僅是婚禮儀式比我們講究,對女子出嫁時候的的嫁妝也是煞費苦心,一份古人的嫁妝清單就足以讓各位瞠目結舌了。而每天還在為家庭四處奔波、攢錢買車買房的的男士們看完這篇文章估計就剩下羨慕嫉妒恨了,今天,《誰最中國》帶你穿越古代,一起看看古人所謂的「厚嫁風尚!」

人們常說得「良田千畝,十里紅妝。」指的是發嫁妝的隊伍排列綿延數里,這個場面我們在各種古裝電視劇也早就見過,但是你一定以為這只是大戶人家擺排場。不,古代「厚嫁」這個風俗幾乎是普及到家家戶戶的。甚至坊間還有一種謠傳,無嫁妝則難以成親。即使當時皇家同宗的「宗女」,如果家境貧寒也常常嫁不出去。《康熙朝滿文硃批奏摺全譯》中就有記載:「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有『宗女』由於家境不佳而未嫁,康熙帝下令恩賞四十一位貧困宗女每人一百兩銀子,資助其嫁妝。」

即使是尋常人家的女兒,家裡人也會從一出生就幫忙給女兒攢嫁妝。為的是以後自己的孩子不僅能找到好婆家,出嫁以後還能在婆家的地位高一點、過得幸福一些(從古至今父母為兒女操碎心真是一點沒變啊)。大婚前女方的家人一般還要專門去男方家裡量尺寸,用來訂做陪嫁的傢具,甚至還有的家庭因為婚禮前湊不夠嫁妝而要去抵押房產。《衡水縣誌》中也曾經這樣描述:「豪富之家,間有以數百金做嫁資者,此則准諸古昔,大不侔矣。畢婚後,男家之費什一,女家之費什九。」可見當時女子陪嫁的費用遠遠高於男性聘禮!

古代的嫁妝通常情況下分為兩類:一類是我們比較常見的日常生活用品,衣服、被褥、傢具、書籍藥材,壓箱底等。另一類就是所謂的豪門貴族,陪送土地、房產、商鋪、豪宅、奴婢等貴族物品。這些大多也是我們所能接受的嫁妝。但據史料《餘姚六倉志·風俗》記載,在浙江寧波慈溪一帶,嫁妝中還會預備將來公婆去世時要穿的「喪服「。「凶服」的風俗在當時並不被看做晦氣,反而覺得親家真的是考慮周到啊。

當然其中一些象徵好兆頭的東西也很有意思,這些儀式感的東西老一輩子的人更有感觸。

比如剪刀(和合雙飛,兩片咬合象徵龍鳳結合)、痰盂(子孫桶)。子孫桶一般有三件:馬桶、腳盆、水桶。馬桶亦稱子孫寶桶,寓意早生兒女、健康聰明;腳盆亦稱聚福寶盆,寓意健康富足;水桶亦稱財勢寶桶,寓意勤奮上進事業有成!裡面放紅棗、桂圓、花生、蓮子,寓意早生貴子;尺(良田萬頃);片糖(甜甜蜜蜜) ;銀包皮帶(腰纏萬貫) ;花瓶(花開富貴);銅盆及鞋(同偕到老);龍鳳被、床單及枕頭、龍鳳碗筷作衣食碗,一對、兩雙用紅繩捆著的筷子及碗(有豐衣足食之意), 碗內放置一封利市,可取代嫁妝的七十二套衣服。

總之陪嫁出手不凡,送土地豪宅的史料真的是數不勝數。比如乾隆年間,乾隆帝送公主給文華殿大學士于敏中做義女,公主終以於女身份嫁入孔府,為第七十二代衍聖公孔憲培之妻,于敏中斥資於附近置買「吳寺、泉頭、石井」三處莊田陪送女兒,成為其終身「私產」。再比如雍正年間,立下赫赫戰功的一等公年羹堯之女嫁給曲阜衍聖公,年羹堯在濟寧州汶上縣地方置買田莊四處,計十九頃有零,作為女兒的奩田。 1頃為100畝,年家嫁女陪送一千九百畝土地。

古代的「厚嫁風尚」其實也被不少文人墨客吐槽,尤其在嫁妝盛行的宋代,出現了攀比、貪圖嫁妝的社會現象以後,讓很多人也產生了反感。那些美好的寓意和傳統儀式感流傳至今卻離我們現代人越來越遠。

而婚姻,在今天開放的社會中真的就做到了男女平等了嗎?古人的「厚嫁」風尚真的就完全消失了嗎?也許它只是演變成了另外一種方式。但「厚嫁」(無論男女)這種鋪張炫耀甚至成為一些平常家庭的壓力,在這個文明社會應該逐漸消亡吧。

古人的厚嫁,今人的厚娶,經濟形態也由「婆婆經濟」變成「岳母經濟」,有人說中國的房價是由「岳母」推高的,這個說法對與錯我們暫且不論。但無論厚嫁和厚娶都不可取,用父母的一生積蓄滿足兒女對婚姻的奢侈的想像,本身就不可取。

更多資訊,可關注「華地藝術品」

推薦閱讀:

結婚女方出房子的可能性有多大?
一段戀愛超過十年是怎麼樣的一種過程?
夫妻之間話越來越少,這正常嗎?
女性出軌被發現之後,怎麼才能最大限度地和平分手?(出軌對一個男人的傷害到底能有多大?)?
結第三次婚的體驗是怎樣的,與第一、第二次有什麼不同?

TAG:婚姻 | 結婚 | 中國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