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下跪之前,一批外資巨頭已在對中國消費者的傲慢中趴下
作者:華商韜略丨華商名人堂 陳光
來源:華商韜略微信公眾號(hstl8888)
10月末,三星一場普通的訂貨會在網路引發軒然大波。爆料者稱:「為了讓經銷商多訂貨,三星迫使中國區管理層集體下跪」。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里:男兒膝下有黃金,跪天跪地跪父母。該事件隨即引發眾怒,在Note7的爆炸聲中又加了一把火。
三星管理層出面解釋稱:「並不知道下跪在中國的差異。」「下跪在韓國文化里是行大禮,出於對經銷商的尊重和感動,三星韓國高管首先行大禮,中國的高管同樣很感動,於是下跪行禮。」
隨著集團內部的封口令,中國管理層下跪是出於自願還是強迫,外界已經無從得知,文化差異再一次成了商業事件的擋箭牌。而在此之前,文化衝突、政策問題一直是國際品牌敗走、退出中國市場的慣用理由。
但實際上,國際品牌接連衰退甚至「跪倒」於中國市場的根本原因,是其產品和服務無法滿足新時代消費者的需求。因為「傲慢」導致的輕視,只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寶潔「認錯」
作為寶潔新任CEO,大衛-泰勒最近有點焦頭爛額。過去7年時間裡,寶潔的營收幾乎停止了增長,盈利水平更是持續下滑。2015年,其凈利潤暴跌39.5%至70.4億美元,這一數字甚至低於其10年前的水平——2006年,寶潔的凈利潤是86.8億美元。
儘管採取了各種自救措施,比如4次更換CEO、裁員、砍掉超過100個子品牌、削減廣告預算,但寶潔依舊沒能延緩頹勢:2016年第一季度的財報顯示,寶潔在全球的銷售額大跌12%。
上任後的前3個月里,大衛-泰勒兩度造訪中國,他很清楚問題出在哪裡。他帶著一行人拜訪一個中國家庭,這家的女主人是一位33歲的年輕媽媽,在這裡,他們幾乎沒有看到寶潔的產品。女主人說:寶潔的產品陳舊過時了,不夠高端。
這樣的群眾認知將寶潔帶入困境。2015年,寶潔在中國美容美髮和個人護理市場的份額從此前的15.2%跌至12.7%,在居家護理市場,其市場份額從7.3%降至6.6%。
而在此前,因為其行業特殊性,寶潔一度被認為是絕不可能倒下、「甚至很難衰退」的企業。它擁有遍及全球的資源整合與規模優勢、強大的品牌辨識度與研發能力,以及碾壓式的資本實力。
這家企業曾被稱為「十億美元俱樂部」,其旗下擁有諸多年銷售額超過10億美元的品牌。海飛絲、飄柔、潘婷、幫寶適、護舒寶、汰漬、碧浪、佳潔士、玉蘭油、吉列、SK-II……從美容美髮、居家護理到家庭健康用品,每一條戰線、每一個細分領域,寶潔均有全球級別的知名品牌。2008年時,它是世界上市值第6大的公司,被《財富》認定為全球最受讚譽的企業之一。
中國是寶潔的全球第二大市場。1987年,已經150歲的寶潔第一次進入中國,便迅速佔據了多條戰線的頭把交椅。那個年代,商場里售賣的海飛絲對於城鎮家庭而言都是奢侈品,有些消費者會買上一袋小包裝的海飛絲,用於重大場合時裝扮自己。
很長時間內,中國都是寶潔全球業務增長最快的地區,但是在新的消費時代,寶潔開始變慢了。「寶潔一直把中國當成一個發展中市場,而實際上中國有已經成為全世界消費者最挑剔的市場。」今年3月份,大衛-泰勒第一次承認了寶潔的錯誤。
本土品牌的崛起
對於國際品牌而言,這是一次別開生面的「認錯」。如前所述,此前敗走或退出中國的洋品牌,大多將政策問題、本土文化的衝突作為慣用的理由。
相較很多國際企業,寶潔對於中國市場並不缺乏尊重度。這家企業有不少中國籍的高管,中國員工佔比98%,大中華區甚至是寶潔向其他市場輸出人才的培育基地。
同時,寶潔也是中國廣告業最大的客戶,即便是在大幅度削減營銷費用的2015財年,寶潔依舊在中國市場投入了近70億人民幣的廣告費用,這個數字甚至超過很多本土知名企業的年營收額。
-大衛-泰勒認為中國消費者「最挑剔」,消費者覺得寶潔的產品「過時」,但實際上,精於併購的寶潔從不缺乏新產品和高端系列。其護膚美容領域有SK-II、玉蘭油中的ProX;美容美髮領域有飄柔倍瑞絲」(Pro Series);他們還推出了目前中國市場上最貴的牙膏,零售價159元的歐樂B套裝。
那麼,問題出在哪裡?
對於寶潔這樣的超級企業而言,無論是總結成功之道,還是探究「失敗」原因,你都能歸納出茫茫多的條目。與其攻克這個複雜的命題,不如看看是哪些企業搶走了寶潔的市場份額。
汰漬曾是中國居家護理領域的第一品牌,如今這一殊榮歸屬本土企業立白,而廣州藍月亮則是業內增長勢頭最快的企業。
藍月亮的崛起基於洗衣液市場的發展。洗衣液對於寶潔而言並不是個新鮮事物,其旗下的汰漬和碧浪牌洗衣液在美國早已推出多年。寶潔的全球總部認為,歐美從洗衣粉進化到洗衣液用了30年的時間,中國發展很快,周期應該是20年。
但中國從洗衣粉跨度到洗衣液,只用了5年的時間。藍月亮憑藉其市場培育,迅速佔據了超過60%的市場份額,而在這之後,寶潔旗下的洗衣液才姍姍來遲。
與居家護理類似,在各條戰線上,寶潔都遭遇了本土品牌的圍攻,美容陣地有自然堂、韓後;高端牙膏市場,雲南白藥佔據了最大的市場份額;就連衛生用品市場,也冒出了恆安這樣的本土巨頭。
這些企業成功的路徑不一,但他們都展現出了很強的市場應變性,能夠迅速抓住新消費群體的喜好。比如,2005年左右,中國日化市場興起「草本」、「天然」風,自然堂、雲南白藥迅速迎合浪潮推出新產品,而寶潔的草本產品則等了兩年。按照其內部說法,這樣的速度對於寶潔而言已經算非常快了。
這似是國際大公司的通病:決策鏈條過長。本土信息反饋到美國總部後,經過不斷商討,才能做出調整。而在此期間,一批本土企業憑藉對市場的準確判斷,以更靈活快速的反應佔得先機。
另一方面,中國品牌也更適應新的營銷環境。中國市場擁有獨特的文化和衍變體系,這裡的網路營銷迥異於世界其他地區。在中國的城市甚至大部分鄉鎮,社交網路無處不在。新生代願意將每一分鐘花在社交網路上,與朋友甚至素不相識的人時刻分享見聞。
他們依賴社交網路,不僅因為其滿足了社交的屬性,也因為他們可以看到很多未過濾、以及傳統渠道無法提供的信息。在這類載體上,消費者們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信息需求。
在新式營銷上,很多國際品牌吃了虧。Facebook是世界市場營銷的新聖地,專家們能熟練的運用所謂的「六度理論」,但中國沒有Facebook,微信、微博的信息傳播速度和力度卻更快、更大。
本土品牌的微信、微博等新式營銷,玩得比國際品牌要溜得多,同時,這些品牌也更懂電商。在新機遇下,他們很好地把握住了消費者對細分市場的需求,大打差異化的概念,給新群體留下了深刻印象。這種情況不僅局限於日化產品,幾乎所有快速消費品行業皆是如此。
寶潔、聯合利華、強生等老牌勁旅的廣告投放雖然金額巨大,但是其品牌形象大多固化。所謂「船大難掉頭」,出於維護其「大一統」及最高利益的宗旨,寶潔不可能花費巨大的精力專攻某個細分市場,因此消費者在嘗試新事物的時候,很難在第一時間見到、想到這些品牌,這給靈活、多變的本土品牌提供了機會。
「寶潔10年前定位很準確,目標就是大眾經濟。但中國變化太快了,尤其是電商,有那麼多高端的消費者,這時候我們的反應有點慢,這是事實。」一位寶潔中國的高管如是說。
「在中國,寶潔沒有一項核心品類的用戶數量在增加,甚至大部分都在下跌,這令人無法接受。」大衛-泰勒如此描述寶潔在開拓新業務、新用戶時面臨的窘境。
此前,因為產品的稀缺性,國際企業來華,很多只需要鋪好供應鏈和經銷渠道,再打一打廣告,產品便不愁賣。這樣的日子一去不復返。
三類市場的全面反攻
如前所述,日化產品實際擁有很強的壁壘,很長時間內,寶潔、聯合利華、強生捏著大把鈔票在全球大打品牌戰和併購戰,規模不斷擴張。
在類似日化的很多行業,引領者都能得益於馬太效應。大品牌可以獲得更多曝光、關注和討論,並藉此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即使在一個全新的市場,僅財大氣粗這一點,就註定這些國際品牌能獲得成功。
但是,很多國際企業發現,他們在加拿大、墨西哥、印度、甚至非洲慣用的擴張手法,在中國失去的效用。
按照行業進入的先後關係,國際企業的中國事業大多可以分為三種。一是行業的奠基者:比如日化、汽車、消費類電子產品;二是後來的競爭者:比如購物中心,家電零售;三是同步競爭者:比如互聯網。
無論哪一類,中國企業都展現出了強大的「逆襲」能力。
在某些行業,受益於行業的整體提升,國際企業仍能維持增長勢頭,但是屬於國際品牌的市場份額正不斷縮減。在汽車領域,吉利、比亞迪正加速搶奪利潤;手機領域,蘋果替代了諾基亞,但華為、小米、OPPO也順勢崛起;家電領域,海信收購了夏普的電視機業務,三洋電視被長虹接手,美的收購了東芝的全部白電業務……
在第二類競爭中,不少國際企業都經歷了從鑼鼓喧天進入,到鳴金收兵的過程。9月13日,一度被認為是高端購物中心代表的百盛集團,宣布將全資出售其中國區業務,這次出售源於其持續數個季度的虧損。而在家電零售領域,世界級霸主百思買(Best Buy)已經「敗走」兩年。
每家企業失敗的原因不一樣,但根源都是無法滿足中國市場的新需求。百盛的敗退源自其很難適應新的消費形勢。當下,很多消費都通過網路進行,購物中心的業態需要據此進行調整,打造以餐飲、品牌體驗館、兒童樂園等多核心驅動的新式購物體驗。
而百思買則堅持其全球化過程中的「買斷」模式,希望通過差異化的服務,來填補其價格競爭上的劣勢。這樣的模式消費者根本不買賬:在其不遠處,就有價格更低的國美、蘇寧,再進一步,很多國人也習慣了在淘寶、京東上買家電。
而在第三類行業——同步競爭的互聯網浪潮中,國際企業顯得毫無機會。
2003年,eBay以2.2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易趣,佔據中國C2C市場80%的份額。eBay總裁惠特曼稱中國將是eBay未來最大的市場,為了維護霸主地位,eBay在中國投入了數億美金。
他們買下了搜索引擎中關於「淘寶」的關鍵詞,搜索淘寶就出現「要淘寶,到易趣」的廣告。甚至淘寶辦公室的對面,還豎起了ebay易趣的廣告牌。
一番豪言壯語後,eBay易趣在正面戰場上被淘寶壓得喘不過氣來。2005年,淘寶超越易趣成為行業第一,此後,eBay的市場份額不斷縮減,直至徹底退出中國。
這場戰爭中,eBay幾乎沒有任何機會。在淘寶高舉免費大旗時,易趣卻堅持美國版本的收費模式。在淘寶連續推出旺旺(溝通)、支付寶(便捷支付)、論壇等一系列創新之際,易趣卻守著官僚的作風沒有絲毫改進,其高層會議中,一堆外籍高管討論著中國電商的前景。
退出中國時,eBay稱主要原因是本土化不足,很難適應中國的商業環境。但實際上,就兩者的對抗過程而言,無論放到哪一片土地上,eBay都很難戰勝淘寶。
騰訊有著相同的戰鬥與獲勝經歷。
10年前,MSN被視為中國白領的標配,而QQ則被認為是不入流的「屌絲」應用。從任何角度看,QQ都沒有獲勝的可能:MSN出生名門(微軟),擁有全球最龐大的用戶基數,直接掛鉤當時全球最大的郵箱(Hotmail)。
但QQ最終成為主流,其原因只有一個:好用。在平均下載速度只有幾十K的年代,MSN一次更新需要上百M;這款帶有辦公性質的軟體經常收發不了郵件,操作不夠人性化;作為一款即時通訊軟體,它又無法和陌生人聊天;最後,為了造血,MSN選擇收費……
最終,騰訊在QQ的基礎上衍變成了國際級的互聯網企業,而MSN則在2013年宣布停止服務。
「榨乾」與反超的能力
很多國際品牌依舊對中國市場虎視眈眈。在Google精準輸入「去中國做生意」,可以得到接近500萬條搜索記錄。這裡已經是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在世界經濟一片哀鴻遍野的近幾年裡,中國依舊維持著較高的經濟增長。
但是對於國際品牌而言,時代已經不一樣了。接連敗走的國際品牌給後來者以警示:想要進入中國市場,請務必慎重。
不過,事情總是兩面化的。一方面,中國企業於多個行業內崛起,另一方面,國人瘋狂去日韓搶購電飯鍋甚至馬桶,去全球搶奶粉;在某些行業,比如服裝產業,後進入的泛時尚類國際品牌異軍突起,而國內成名已久的品牌則紛紛落寞。
不同的行業境遇間,實際有一條較為簡單的規律:在絕大多數強敵環伺、競爭激烈的行業,中國品牌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而在國際品牌姍姍來遲的行業,很多中國品牌被衝擊得潰不成軍——奶粉、馬桶、電飯鍋、服裝,這些行業的中國品牌大多是溫室中平穩發展,未曾接受過太大的國際級挑戰。
由此可見,競爭對於中國企業而言有多重要。
中國企業實際非常擅於競爭、甚至是落後反超。從早年政府與外資合資企業,到當下流行的民企與外企合資企業,都展現出了同樣的規律:中國公司極端擅長從合資企業中獲益,將合資企業中最好的東西(技術、管理、供應鏈)學走,而想要進入中國,很多外國企業只能通過合資的方式一步步前進。
在競爭中學取知識,榨乾「夥伴」然後做得比對方更好,這一點不僅見於傳統行業,在互聯網、電子產品等新領域則更為明顯。
中國的這類產業擁有極強的從「山寨」起步,到通過微創新與持續創新實現反超的能力。他們能以更低的成本做出更好的產品,以致實現更好的用戶體驗。
有些國際企業不明白、或者不願意接受這樣的事實:中國的競爭對手們已經邁入新的時代。在經濟發展初期,受制於技術、資源水平,中國企業製造了很多「破銅爛鐵」。但隨著經濟水平提升,消費者變得愈發挑剔,各行業的生產水準也急劇提升。
曾經歐美引以為傲的工業設計和技術優勢,正被中國迎頭趕上,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的時間裡,中國將在更多行業湧現出一批國際級別的品牌。
中國企業的新時代
對於國際企業而言,想要快速適應中國急劇變化的市場,有兩點「弊端」可能需要改正。
無論是細分市場的不斷湧現,還是傳統市場的日新月異,都對企業的管理提出了扁平化的要求。如前所述,很多國際巨頭的決策鏈條過長,對於市場的應變機制緩慢,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國際企業大多照搬西方模式,找一堆懂西方市場的人來做中國本土的管理者,不願意放權給中國人,也不太信任懂市場規則的中國人。
在中國企業大量聘請外籍經理人的當下,日韓企業的中國市場管理層幾乎還是清一色的本國人士。這樣的管理模式有利有弊,在當下的競爭環境中,可能是弊大於利。
這一點上,很多行業可以借鑒投行的人才模式。投行被認為是人的生意,中國金融市場開放時,華爾街的大陸留學生,會說中文、了解中國的投行人幾乎都得到了重用。而在一些其他行業,出於種種原因,本土人才長期處於邊緣的位置。對於這些行業而言,或許通路、零售網路等因素更重要,但是歸根結底,任何行業的競爭中,人才都是核心要素之一。
另一點,在某些企業的觀念里,歐美市場始終是維權理念最強、法律法規最嚴格的地區,相較之下,中國消費者的被放在了下一級別。正如寶潔CEO所言,他們「一直將把中國當成一個發展中市場」。
這種態度很好地詮釋了為何大部分國際品牌一邊在中國大肆撈金,一邊輕視中國的消費群體。無論是管理層「西式化」還是應急措施的滯後性,亦或是對於中國市場變化的應對遲緩,背後實際都有「傲慢」的情緒。
此次三星Note7事件中,首批召回的地區就不包括中國,直到有關部門數次約談三星管理層,集團才宣布召回大陸地區的Note7手機。
這樣的態度引發了消費者的眾怒,也令中國本土品牌竊喜。如果繼續維持這樣的傲慢態度,在未來,中國的消費者們或許將見證一批國際企業兵敗如山倒。
無論是本土企業抑或是國際品牌,對於消費者而言,最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品牌。不過在中國企業的新時代里,有一種觀念值得國人反思。
出於多年「落後挨打」的經歷,部分國人依舊難以擺脫外國的月亮比較圓的桎梏。在大量國際企業進入困境的當下,一種觀念認為:如果沒有國家的保護,很多外國企業不會在短時間內敗退。
這類觀念喜歡拿谷歌退出中國來舉例,殊不知,即便在谷歌退出前,其品牌於中國也算不得優勢。另一方面,這類群體或許忽視了一點:長期以來,中國的鋼材、農產品、光伏產品、陶瓷等多個行業都曾在海外因「反傾銷」而立案,美國的通訊市場至今仍未對華為這樣的企業敞開。
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如果不保護自己的企業,難道應該優先厚待他國企業,任由其繼續「魚肉」中國的消費者嗎?
版權聲明:
版權歸華商韜略所有,禁止私自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繫微信公眾號——華商韜略 獲得授權。
歡迎訂閱華商韜略公眾號(id:hstl8888),和更多讀友討論本期人物。
推薦閱讀:
※彩電業入「大周期」 三星等品牌為何力推高端大屏
※讓屏幕彎曲一點,三星曲面顯示屏雙冠王背後的啟示
※最值得去的電影院!讓觀眾用LED屏幕看大片
※Information│Galaxy S9將支持2017年Gear VR,無推出2018Gear V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