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皇后伊麗莎白:流浪的玫瑰(二)
肖像畫中的伊麗莎白,線條柔和的瓜子臉上,細高筆挺的鼻樑,眉如彎月,深色的眼眸中略帶憂鬱,嘴唇小巧精緻……高貴優雅,堪稱絕世美人。約瑟夫曾讚賞這幅畫,畫出了伊麗莎白的神姿。
這個歐洲史上最美麗的女人,也是命運多劫的女人。
結婚第二年長女出生,欣喜的皇太后用自己的名字蘇菲為這個孩子命名,她斷定年輕的皇后無法教育孩子,將她領到自己身邊撫養。這相當於是對伊麗莎白撫養權的剝奪。
後來伊麗莎白不顧皇太后反對,帶著兩歲的女兒長途旅行,致使女兒病死途中。她陷入深深的痛苦,經常以淚洗面。對此後的兩個子女均交由皇太后撫育,再也沒提出過異議。
與此同時,她和約瑟夫的關係不斷惡化,健康狀態也每況愈下,患上嚴重的肺病。醫生建議她在溫暖濕潤的島嶼居住,半為療養半逃避,她以此為借口離開維也納,開始了「流浪」生涯。
伊麗莎白狂熱的崇拜詩人海涅,手寫了不少傷感詩,抒發浪漫而憂鬱的情懷,渴望象海鷗那樣自由飛翔。
35歲時,皇太后蘇菲去世,陰霾散去,或許是她已經習慣了國外無拘無束的自由,伊麗莎白一如既然進行著一段又一段的旅程。
與其說是「尋找自我」,不如說是「自我逃避」的慣性使然。
除了旅途,能給她帶來安慰的就是美貌了。
在不多的她和約瑟夫的出訪中,伊麗莎白總是會贏得一片片由衷的讚美。有人說,即便在皇宮內毫無作為,但是在外交場合,她只需站在那裡便能向人們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
美的力量的確不容小覷,伊麗莎白大半時間在國外度過,但在國民心中她的人氣卻絲毫不減。
在奧地利與匈牙利進行折衷方案的談判中,伊麗莎白依賴其個人魅力最終促成了奧匈帝國的成立,-----奧地利同意匈牙利自治,匈牙利接受弗蘭茨.約瑟夫為匈牙利國王。直到今天,很多匈牙利人仍然奉伊麗莎白為國家的聖人。
剛結婚時,她還只有1米62,待幾年旅遊歸來時已經身高1米70,並且長時間保持體重50公斤,腰圍50厘米。為了維持完美體態,伊麗莎白強迫症般的進行著節食與各種劇烈運動。
在飲食上,據載她偏食嚴重,每天只吃幾個橘子配麵包,或就著葡萄酒喝些清淡的肉湯。1883年已過中年的她頂著烈日在一條廢棄的軍用公路上整整走了7個小時,長達22英里!而且途中只喝了一杯橘子汁!
在美容養顏上,她也費盡心思。她喜歡梳妝打扮,幾乎天天花4個多小時化妝。「為了美白用牛奶泡澡,用加了雞蛋的白蘭地梳洗引以為傲的長髮,據說洗一次頭髮要讓人刷上3小時。」尤其產後為了恢復窈窕身材,她每天早晨5點起床,練劍、游泳、做體操,還堅持洗冷水浴。
有人說伊麗莎白是把對維也納宮廷約束的反抗,把對自己的美的崇拜,強迫性的節食和對運動的痴狂看做是她的精神的避難所。
或許是為了填補空虛的內心,唯有通過雕琢外貌來讓自己振作吧,如此,難免讓人為她感到心疼。
可惜時間易逝,紅顏會老。當她意識到這點時,伊麗莎白便不願面對照相機了,最後的肖像畫是42歲,之後不再允許別人為自己作畫。漸漸的,開始佩戴面紗,拋頭露面的次數也減少了。
尤其是正值盛年的兒子魯道夫殉情自殺,給了她巨大的打擊。伊麗莎白在葬禮上泣不成聲,自此除了更加頻繁的旅行,便是一直穿著黑紗,直到死去。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
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愛情總愛眷顧美人,而命運對每個人都一樣的變幻莫測。
1886年6月,與伊麗莎白關係密切的巴伐利亞的表弟路德維希二世以精神病為由被廢黜,數日後與醫生外出散步時神秘地死於湖裡。
路德維希二世綽號「童話國王」,著名的「新天鵝堡」主人(城堡興建時伊麗莎白送了他一對瓷天鵝而得名),他與伊麗莎白保持著終生的友誼,他們同樣熱愛著大自然和詩歌,還將自己分別比作「老鷹」和「海」。
兩年半後,不幸又降臨到兒子身上。
婆媳關係緊張,兒子魯道夫十幾年當伊麗莎白為路人,不僅給她造成嚴重的心理損傷,也極大影響孩子的成長。
魯道夫敏感而脆弱。他作為奧匈帝國的皇儲,卻同情共和主義,還寫了些富有鼓動性的文章,遭到父親的嚴厲訓斥,於是更加放縱,到處追逐漂亮女人,以至名聲狼籍。
23歲的時候,魯道夫與自己的表妹比利時公主結成夫妻,並生下一個女兒,但是容貌平凡的比利時公主根本留不住魯道夫的愛情。
30歲時魯道夫結識了出身低階貴族家庭的瑪麗男爵夫人。幾個月後,提出殉情,瑪麗同意,隨後雙雙死於梅椰林的狩獵小屋。
聽聞此消息,伊麗莎白匆匆從旅行中途趕往葬禮,在葬禮上泣不成聲。她的精神狀態更加糟糕,陷入嚴重的憂鬱症再也沒恢復過來。
她開始只穿黑色的衣服露面。從這個時候起,大多數的人們只能在遠處看到伊麗莎白黑色的側影,扇子、面紗和遮陽傘成為她不可缺少的隨身物品。
她離開奧地利,獨自漫遊了歐洲和非洲,像幽靈一樣在外漂泊。儘管伊麗莎白長年累月不在身邊,不願履行皇后的義務,約瑟夫依然迷戀著她。這時候的約瑟夫身邊已經有情婦相伴,他和伊麗莎白產生出一種類似柏拉圖的精神之愛。據說痴情的皇帝一天給她寫一封信,訴說心中的思念和痛苦,伊麗莎白也是。但在婚姻的道路上他們確實是越走越遠了。
伊麗莎白的生命也終結於旅途。
1898年9月10日中午,伊麗莎白準備乘船離開日內瓦。她在女官的陪伴下緩步向碼頭走去。突然,一名年輕男子猛然衝上前來,拔出錐子,對著她的胸口戳去。她躲閃不及,仰面倒在了地上。錐子又尖又細,茜茜甚至都沒有感到什麼痛感,混亂之中,兇手奪路而逃。
乍看上去這只是普通的碰撞,驚嚇過後,她從地上爬了起來,上了船,直到暈了過去,女官才發現不對。
一小時後便確認了死亡。她的最後一句話是,「發生了什麼事?」
兇手很快被逮捕,是一名義大利無政府主義者,據說他原本計劃刺殺其他皇族未遂,通過媒體得知了伊麗莎白在附近便臨時改變了目標。
「只要是個皇族就行了。」兇手事後說。
和她的婚姻一樣,本該屬於他人的命運,陰差陽錯變成了她的歸宿。
來自巴伐利亞的玫瑰,以這樣潦草的方式凋謝異國他鄉。
但這未必不是她所渴望的解脫。她曾幻想航行時出現風暴,這樣便可以與船同歸於盡。
法醫在屍檢時發現了茜茜手臂上的刺青圖案:一隻海錨—----帶著她永遠出發,向著大海寬廣的深處,向著自由。
「你的生命,茜茜,終有一天會生活在海上,遠離此處。」與伊麗莎白最為投合的路德維希二世曾這樣說過。
(完)
推薦閱讀:
※二戰歐陸雄心系列之十二—1941.3.11
※蒙哥馬利的愛情絕唱
※甜與權力:甜味滋潤下的社會轉型
※此岸 | 納粹屠殺前的歐洲恐猶症和排猶史
※古希臘人運輸船隻的神秘軌道——笛耳各斯
TAG:歐洲歷史 |